從國際音樂節將上演《永不消逝的電波》說開去

  雖然目前因為疫情關係,導致經濟遭受挫折,但從另一層面看,卻是「想做事」「能做事」及「做成事」的最好時機。因為在香港實施「港區國安法」的「月暈效應」,及澳門本身也執行「愛國者治澳」原則下,社會輿論環境發生了重大的利好變化,「凡是政府決策必會反對」的「凡是派」噪音基本消減,不再發生「政令出不了特區政府總部」的狀況,極為有利於特區政府和各級公務員的依法治澳及依法行政。
  因此,特區政府各部門都「摞起袖子加油幹」,表現出「賢能愛國者治澳」的姿態,並獲得一定的成果。度過難關並推動經濟復甦本身就充滿正當性,在位者更是加倍努力。賀一誠還親自出馬,先後與珠海市、廣東省的領導會唔,爭取到更有利於澳門復甦的通關條件。這就鼓舞及激勵著其他的施政領域積極配合,其中非經濟領域的文化局等表現尤為出色,趁此好時機推動許多過去受到反對派阻擾而寸步難行的項目,如東望洋山「爛尾樓」,益隆炮竹廠和荔枝碗船廠的活化利用等,還搶時間爭速度地加快推出本來反對聲音就不會太多的望廈山房、內港、媽閣塘等舊建築物的活化利用項目,以及成立澳門文學館、澳門世界遺產監測中心等文化機構,深化澳門特區的文化建設。
  而且,還趁著疫情受到基本控制的良機,繼續推動包括第四屆相約中葡文化藝術節、第三十四屆澳門國際音樂節等文化盛事。期望透過籌辦藝文節慶及活動,豐富居民生活,藉此創造更多人文交流的機會,建立與灣區城市的聯繫,積極建設澳門作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國際音樂節和澳門藝術節,是澳門的「名片」「品牌」之一,在周邊以至國際社會的文化領域都佔有一定的「江湖地位」。在疫前,吸引香港、台灣地區和珠三角一帶的觀眾前來觀賞,《中山日報》和台灣地區的一些媒體就經常發表樂評文章,作出較高評價。這其實也帶動了澳門的旅遊,並建立「文化城市」及「宜遊城市」的形象。因此,今年堅持繼續舉辦國際音樂節,其實也是協助推動澳門經濟復甦的一個好方式。
  今年的第三十四屆澳門國際音樂節,將為廣大音樂愛好者安排一系列多元化的國際級音樂節目,邀請來自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及英國、葡國等地的優秀藝術家、音樂家和樂團演出,舉辦十三項、十七場精心製作的經典節目,及舉辦十項共十六場不同類型的延伸活動,增加本澳音樂愛好者與外地音樂家交流機會,擴闊本地藝術家和音樂學子的視野。
  其中,安排在中秋佳節演出大型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更是在政治和藝術層面都充滿了誠意。在政治層面上,有兩大「亮點」。其一就是籍此進行愛國主義傳統教育。《永不消逝的電波》既是根據由著名演員王心剛主演的同名電影所改編,更是根據上海市「一號烈士」李白的真人真事而創作。作為「一百位爲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的李白烈士的英勇事迹,感動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滿懷愛國主義精神,為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服務。相信該劇目在澳門的上演,也將能進一步激勵澳門居民的愛國主義情懷,積極投身「一國兩制」的偉大事業。
  另一個「亮點」,是向英勇抗擊新冠肺炎奧密克戎變異株疫情的上海人民尤其是藝術家們致敬。他們在經歷了兩個月的特殊鬥爭之後,又抖擻精神,重新踏上宣揚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歷史「五個一工程」的征程。而澳門文化局在上海市的社會生活恢復常態後,當即邀請上海歌舞團專程來澳演出其「拿手好戲」《永不消逝的電波》,就是對上海市官民艱苦抗擊疫情的高度肯定和支持。
  在藝術上,《永不消逝的電波》也是「濕水棉花———冇得彈」。這是首次將「諜戰」題材搬上舞劇舞台,如何在可以說是「默劇」的舞劇中展現複雜曲折的劇情,是一個重大的考驗。該劇的創作及演出人員在「意象」與「具象」中取得巧妙平衡,在尊重歷史基礎上進行大膽原創,融入青春色彩、紅色記憶、浪漫情懷、「諜戰」氛圍等元素,不僅顛覆了「舞劇不擅長叙事」的刻板印象,而且調動諸多技術手段,爲劇情、人物服務,以貼近當代審美的方式彰顯先烈的崇高信仰。而且運用可移動背景板在電腦編程統一調度下,騰挪旋轉,配合多媒體投影,逼真呈現了全劇的場景,將弄堂、石庫門等富有上海特色的建築搬上舞臺,加上報紙、旗袍、裁縫店等內容符號描繪當年的上海,上海普通民衆生活的瑣碎和幽默躍然臺上。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段群舞「漁光曲」,去年春晚以「晨光曲」之名參演。而《漁光曲》是上世紀三十年代抗日電影《漁光曲》的主題歌,其作詞者安娥,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亦即《義勇軍進行曲》作詞者田漢的夫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永不消逝的電波》的編導,是被稱為「八零後舞壇雙子星」的周莉亞、韓真。她倆的首本之作,是弘揚廣東音樂,由廣東省歌舞劇院執演的《沙灣往事》,曾在澳門演出,其中的一段群舞《雨打芭蕉》極為優美,膾炙人口。此後,她倆還編導了大型舞劇《杜甫》、《花木蘭》、《永不消逝的電波》等。
  而最「給力」的,就是參演今年春晚的《只此青綠》,更是轟動一時。此劇目繼去年進行第一輪全國巡演之後,今年進行第二輪全國巡迴演出。今年十月間,將在珠海演出兩場。其受歡迎的程度,真是難以想像。因為在今年五月二十日預定開票的當天,包括澳門愛好者在內的廣大觀眾在上午十一時開始預售之前就在預售門票軟件守候,結果卻是剛開售不到一秒鐘,就宣布全部售罄。後來加演一場,也是開售不到一秒鐘,也是全部售罄。其「效率」之高之快,連粵語俚語的「快過打針」都自弗不如,即使是有「電腦人」操控也難以有如此的高運行效率。這讓包括筆者在內的參與預訂門票者,既大感失望,也大感疑惑。
  而就在同一天,香港中通社播發題為《香港紅館擬首次實名售票,「黃牛」要下崗了?》的報導,指出香港人氣男團組合MIRROR今年七月首次踏上紅館舞臺,將舉行十場演唱會。警方五月初發現網上有過千帖文聲稱可出售MIRROR演唱會門票,開價數千元至數十萬港元不等,據悉有粉絲願以四十四萬港元天價購買「黃牛票」,而該張位于第一行的門票原價也就一千二百八十港元。特區政府擬以實名制出手整治,紅勘體育館或將迎來第一場實名制演出。
  兩相比較,讓人頓生無限的遐想。
  就此,建議文化局在明年的國際音樂節,邀請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來澳演出《只此青綠》。相信也將會出現「賓虛」的場面,也更相信能像香港康文署那樣,實行實名制售票。這樣,就可讓澳門特區以至鄰近珠海、中山的愛好者,都能購到門票,欣賞佳作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