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挺進「雙一流」新榜

  日前,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更新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全國147所高校榜上有名。
  觀察「雙一流」名單,可以發現經濟第一大省廣東表現突出,全省入圍「雙一流」建設名單的高校數量從5所增至8所,總量從全國並列第7位躍升至第4位。
  高校是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主陣地,「雙一流」建設,既要考慮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也重視區域一體化發展及行業需要。第二輪新增學校有71%分佈在珠三角、長三角。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解釋說,這反映了「雙一流」的重要建設目標——關鍵要看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
  「珠三角能夠拿到這一輪最大的增量,是前期廣東對高等教育大量投入獲得的一個合理結果。廣東也希望珠三角地區『雙一流』的建設能更好促進地區產業升級轉型,形成高等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讓珠三角成為世界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鋒亮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為什麼是這三所?
  從需求側考量是此次「雙一流」建設名單的認定標準之一。
  所謂需求引導下的佈局調整,即以「十四五」期間國家戰略急需領域作為調整建設學科的指南,尤其是加大基礎學科、理工農醫和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佈局。
  第二輪「雙一流」名單中,廣東省除首輪已入選的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外,新增了華南農業大學作物學、廣州醫科大學臨床醫學和南方科技大學數學三個建設學科。
  華南農業大學已有113年辦學歷史,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中國「稻作科學之父」、華南農學院首任院長丁穎院士率先在國內開始了水稻育種與光溫生態研究,在中國稻作史上第一個利用野生稻雜交法培育出水稻新品種,奠定了該校作物學科的基礎。百餘年來,該校作物學科先後培養了一萬多名農業專門人才,湧現出丁穎、盧永根、黃耀祥、林鴻宣、劉耀光5名院士。
  廣州醫科大學創辦於1958年,在鍾南山院士的帶領下,該校的臨床醫學在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簡稱ESI)排名位居全球前1%,擁有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呼吸醫學中心等優勢平台。
  南方科技大學是一所年輕大學,該校數學系成立於2015年6月,有一支國際化的一流師資隊伍,其中包括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2020年南方科技大學牽頭建立「深圳應用數學中心」,這是第一批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之一,也是深圳第一個國家級數學研究中心。
  近兩年,許多城市都在努力建設大學,至少有30所大學(含學院、研究生院、新校區)納入建設計劃。其中,最捨得砸錢的非深圳莫屬。深圳在2018年曾透露,未來10年,計劃投入1500億元,集中資源辦更多高水平大學,力爭到2025年高校數量達到20所左右。南方科技大學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特色先鋒,此次成功升級「雙一流」,正是深圳全力辦大學的收穫之一。
  廣東高等教育發展之路
  一般來說,高等教育實力越強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反之亦然。作為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廣東近些年在教育方面的戰略部署可圈可點。
  2015年,廣東先行一步,力推「高水平大學建設」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的「雙高」方案,經費投入令全國矚目。「雙高」建設以來,廣東高校取得顯著進步,入選ESI世界排行的高校和學科大幅上升,在科教融合協同推進方面也取得顯著效果。
  2016年,廣東再次「先行一步」,啟動遴選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試點。
  「兩次『先行一步』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廣東高等教育正在探索和形成貼近區域發展和產業優勢的『科-產-教』融合育人模式,並逐漸在全國產生更大影響。」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粵港澳大灣區教育發展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陳先哲分析。
  2018年,廣東提出「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賦予高校經費使用自主權,並建立起財政投入與績效掛鈎的動態調整機制,為高校實現差異化發展提供有力的引導與支持。
  據廣東省教育廳數據,廣東2018年度針對37所高校共安排29.5億元支持建設,計劃5年投入超260億元,可謂分量十足。從效果看,除「雙一流」評比結果,近年來廣東多所高校研究生持續擴招,也可從側面反映廣東高校的受認可度與影響力有所提升。
  「從20多年前佈局吸引名校來辦研究生院和分校,到長期大舉支持省內高校建設;從省政府牽頭組建大學聯合體(如廣東省內高校的學分互認),到市區一級的政府專門進行高等教育方面的規劃,廣東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可以說一以貫之。」李峰亮說。
  重視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建設是廣東高等教育特色之一。
  辦新型研究型大學,旨在聚焦關鍵的應用前沿並取得重大突破,進而在與傳統研究型大學競爭中實現後發超越。南方科技大學被認為是典型的新型研究型大學。
  「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的一個指導方針就是根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進行研究方向和學科的佈局。所以,未來廣東高校的『雙一流』建設還是要圍繞珠三角產業發展來進行。」李峰亮說。
  推動高校融入區域創新體系
  除加大力度建設高校尤其是「雙一流」學科外,廣東還在國家實驗室建設、兩院院士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持續發力。
  2018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啟動一批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對標國際頂級實驗室、引入戰略科學家,廣東省分別在2017、2018、2019年分三批啟動了10家省實驗室的建設,規模和數量領跑其他省份。2021年3月,中國首個中醫類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落戶廣州。
  2021年11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佈2021年院士增選結果,6位新當選院士來自廣東地區的高校。
  廣東省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中提出,推動廣深「雙城聯動」共築創新核心引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以同等力度支持廣州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強市。依託廣州科學城、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等重點創新平台,建設「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創新廣深港科技合作機制和模式。
  在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上,上述規劃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打造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到 2025 年,爭取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 50 家左右。
  廣東省積極推動科教融合與產教融合的發展路徑也讓珠三角地區的高校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例如,廣州市教育局在高校科研項目中增設產學研結合項目,由高校自主評審確定項目並實施管理。
  為提高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廣州還支持高校出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校級管理制度,規定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中歸屬科研人員和團隊的比例原則上不低於70%。
  大批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平台和產學研合作平台在廣州建立,大大縮短了科研成果轉化的路程。廣州大學獲批市科技局在穗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試點單位,與社會各界搭建產學研合作平台60多個;廣州醫科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平台獲批省級大學科技園,醫藥健康孵化器企業廣州呼研所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已組建PI團隊創業單元11個。
  科研成果快速落地有力推動了地區產業發展。2016-2020年,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四年居全國首位,全省研發經費支出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15年的2.41%提高到2020年的2.9%;先進制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56.1%、31.1%,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到了5.3萬家。
  瞄準世界級
  2020年12月,教育部、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合作發展規劃》,明確到2035年,粵港澳大灣區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
  此前的「十三五」期間,多所高校拔地而起。以廣州速度建設的華南理工大學國際校區,從打下第一根樁到一期項目完工,只用了不到一年。
  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後,獲批籌設的首個具有法人資格的內地與香港合作辦學機構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計劃2022年招收碩士及博士研究生,質量和水平對齊港科大。同時,總投入近100億的廣州交通大學正在籌建。
  事實上,得益於粵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合作密切的優勢,大灣區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研究型大學-應用型大學-高職院校」的高等教育集群架構。
  研究型高校的陣營主要包括位列世界大學排名前一百強的幾所香港高校,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以及澳門大學,這些大學在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中起主要支柱作用。
  應用型大學則主要為大灣區的製造業和服務業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近年來在佛山、東莞、珠海等地市發展迅猛。
  大灣區的高職院校已形成各有特色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早已起到先行示範作用,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番禺職業技術學院等也因與當地產業的無縫對接而聞名全國。
  「當然,也要看到粵港澳大灣區儘管在吸引人才上有了很大的動作,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離建成世界級別的高等教育中心還是有相當差距的,所以,大灣區還需要繼續大力度地從世界範圍吸引人才。」李鋒亮說。
  陳先哲認為,一定程度上來說,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集群就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塊「試驗田」,集群發展和以往的發展方式不同,亟須走出一條超越現狀的新路。大灣區擁有世界級的創新環境和條件,應有底氣和自信去探索如何辦好以「科—產—教」融合創新為主要特徵的灣區高等教育模式,並帶動全國更多區域甚至世界範圍的高等教育模式發展革新。
(張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