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7月15日電】臺北消息:台媒15日引述臺北市政府消息稱,今年上海臺北城市論壇(「雙城論壇」)擬於7月19日以視頻方式舉行,議程半天,雙方將簽署3項交流合作備忘錄。
臺北市政府官員稱,當天議程先由雙方以永續環境保護為主題發表演講,演講後比照往年簽署3項交流合作備忘錄,包括智慧交通、迴圈經濟及體育發展。
臺北市府說,這次「雙城論壇」規劃較過去簡略,核心理念仍是保持兩岸對話管道。
自2010年開始,「雙城論壇」由上海、臺北輪流舉辦,已成為兩市之間重要的機制化交流平臺。兩市深入探討和交流城市發展經驗,鞏固和拓展各個領域的合作,取得了積極成果。雙方累計已簽訂39項交流合作備忘錄。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雙城論壇」 2020年起改以視頻方式舉辦,規模有所縮小。但臺北市長柯文哲曾表示,「雙城論壇」應該繼續舉辦,通過交流增加彼此瞭解。臺北與上海將繼續為兩岸人民和平相處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而努力,希望大家共同促成兩岸對話,共同穩定兩岸關係長遠發展。
湘台啟動兩岸少數民族文化交流活動
【中新社湖南懷化7月15日電】為期三天的「同根同源、同心共築中華夢」湘台少數民族文化交流暨「遇見非遺」兩岸非物質文化創意活動15日在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啟動,同步在臺灣台東縣設立分會場。時下正值臺灣島內少數民族豐年祭,湘台兩地通過線上線下共同慶祝少數民族傳統祭典,共同感受少數民族文化交融。
當日上午,兩岸嘉賓相聚國際和平城市芷江,觀看湘台兩地非物質文化圖片展,並與線上嘉賓共同感受侗家迎客風俗——「攔門酒」。隨後兩地非遺展演拉開帷幕,侗族大歌、卑南勇士舞、小米豐收舞等節目線上線下交替,呈現一台不分地域、不分語言的少數民族文化盛宴。
「歷年來,湘台兩地交流熱度不減,懷化是湖南少數民族資源稟賦最豐富市州之一。我們要實現兩岸交流交往活動比以往更豐富,不斷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促進兩岸同胞凝心聚力,共同開創美好未來。」湖南省台辦主任曾智夫表示,雖然兩地少數民族的稱謂各不相同,但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兩岸各民族擁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命運與共。
懷化是多民族聚集地,有漢、侗、苗、瑤等51個民族,國家、省、市、縣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共500餘項,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700餘人。
豐年祭是臺灣少數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祭典,收割、嘗新、入倉等收穫各個環節開始或結束時,都舉行相應祭祀儀式,祈求保佑農作物順利收穫,並預祝來年五穀豐收、人畜兩旺。
台東長青會會長賴光輝線上上發言中表示,兩岸少數民族擁有共同的文化基因,要積極推動兩地少數民族文化交流,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
臺灣少數民族青年聯合協會理事長楊品驊表示,將不斷發揮兩岸青年交流互通的橋樑紐帶作用,創造更多平臺讓兩岸青年同心同行、攜手打拼。
據悉,啟動儀式上同步公佈了「遇見非遺」湘台少數民族文創設計大賽獲獎名單。活動期間,兩岸嘉賓將參加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傳承與創新學術研討會,參觀芷江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新晃龍溪古鎮等。
港澳臺青年品味「天府」探秘大熊貓
【中新社成都7月15日電】「真的看到了大熊貓!上一次看大熊貓還是小時候在(香港)海洋公園。」7月14日晚,來自中山大學的香港學生吳靄玲難掩見到大熊貓的興奮,把3天熊貓之旅精彩瞬間分享在社交媒體上,親友們紛紛點贊。圖片中,她的大熊貓發箍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內一隻圓滾滾的「國寶」同框。
「品味綠色天府•港澳臺青年探秘熊貓之旅」活動於本月12日在四川成都開營,3天時間裡,50餘名來自暨南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高校的港澳臺青年代表走進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大熊貓國家公園都江堰片區,探尋大熊貓與人和諧共生的奧秘,體驗雪山下的公園城市之美,感受四川綠色低碳發展。
13日,港澳臺青年終於和心心念念的大熊貓「相遇」,他們近距離觀察大熊貓,瞭解大熊貓科普和保育知識。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熊貓課堂」上,青年們開展大熊貓「豐容」設計師體驗,為大熊貓製作飼養用具。
「第一次以‘設計師’身份與大熊貓互動,很有趣。」作為大熊貓迷,暨南大學香港學生陳煒銘到訪過不少大熊貓基地和城市。第二次來成都的他用「美」來形容這座城市。「美食、美景、帥哥美女,就是我對成都印象。」
據該基地主任吳永勝介紹,基地35年來著力推進大熊貓科研保護、科普教育、文化旅遊和國際交往各項工作,現有大熊貓222只,是全球最大的大熊貓人工繁殖遷地保護種群。
來自香港的中山大學醫學碩士翟經延對大熊貓醫療領域很感興趣,「大熊貓癌症類型怎樣分類?」吳永勝表示,目前大熊貓中僅檢查出一例急性惡性癌症病例,希望未來有更多人才加入大熊貓醫療行業。
海峽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