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將出海漁民也列為核酸檢測重點人群

  為期三個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漁期正式結束,本澳漁民紛紛出海進行捕撈作業,與中國南部幾個沿海省份的漁民一道,開啓了新一輪耕海牧漁的作業生活。實際上,在六月十八日,南中國沿海的上萬艘漁船從各個漁港出發,呈現了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破浪前行的熱鬧景象。而由澳門出港的漁民,可能很快就會攜帶第一輪的漁獲賦歸。澳門特區政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也應根據此情況,及早做好因應工作,將出海漁民也列為核酸檢測的重點人群,在他們返澳後立即對其進行核酸檢測,防範與發生輸入型個案轉化及蔓延為本土病例,並再次爆發較為大面積及集中型的疫情。總之,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各地及本澳的前鑑值得記取。
  可能有人會感到奇怪甚至荒謬,漁民在海上捕漁,怎麼可能會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在表面上,確實是沒有任何理由,因為漁民在茫茫大海中,難以接觸到外人。但其實在普遍性中會有特殊性,不排除會有個別漁民,在自己的捕撈作業收獲不理想之下,為了減少成本虧蝕損失,向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漁民收購漁獲(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鮮魚價格比澳門低),然而載運回澳門出售,賺取差價。而這些國家和地區卻都是疫情嚴重,但又採取「躺平」政策應對,因而其漁民可能是感染者甚至是有症狀者。在發生接觸關係下,與其接觸的澳門漁民,就避免不了會被感染。
  實際上,月前廣西北海爆發較大規模的疫情,現在海南三亞也在爆發較大規模的疫情,而且現在仍然處在高峰期未有下降緩和的跡象,就是因為當地的漁民與東南亞國家的漁民有過接觸而引發的。雖然北海和三亞都是旅遊聖地,但卻也是著名漁港,而且出海捕魚的主要作業海域都接近東南亞的國家和地區,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漁民的捕魚作業區域高度重疊。據內地媒體報導,內地專家分析,北海和三亞的疫情,是當地漁民與東南亞某些國家的漁民在海上接觸(收購他們的漁獲)而受到感染後,攜帶病毒上岸傳播給當地居民,從而爆發的。因為經化驗對比,北海和三亞的疫情的病毒株基因排列,有別於內地各地目前主要的病毒株基因排列,反而與東南亞某些國家目前正在蔓延疫情的病毒株基因排列相同。
  正因為如此,內地各地漁港都加強了對回港的出海漁民的核酸檢測管控,有的地方幾乎是將其視為「入境人員」,進行嚴格的隔離觀察。而且,廈門市集美區更進一步,對出海漁民的漁獲也進行核酸檢驗。實際上,前日一則關於廈門市集美區給漁獲做核酸的報道就引發關注。據台海網報道,在集美區,漁民作業期間,每天要開展一次核酸檢測。漁民和漁獲上岸時,實行「『人+物』同檢」,這也意味著,漁船民和漁獲都得接受核酸檢測。
  上述報道中稱,漁民們上岸在完成接受核酸採集後,立即返回船上,抓來幾尾鮮活的魚,掰開魚嘴,讓核酸採集人員抽檢。除了從魚嘴提取採集物,核酸採集人員還細緻地用棉簽從漁獲身上提取樣本。為此,有記者致電廈門市海洋發展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廈門市全員都要核酸,漁獲也要進行核酸。」
  記者了解到,廈門市集美區委政法委員會微信公眾號平安集美七月二十二日發布的《致集美區涉海村(社區)居民及出海作業人員的一封信》中表示,二零二二年六月份以來,福建省漳州、霞浦、平潭等地先後發生漁船民在海上與境外船舶非法交易、違規接觸而導致新冠肺炎疫情海上輸入,造成極大的社會危害。其中第三條明確,「漁民作業期間,每天開展一次核酸檢測;漁民和漁貨上岸時,實行「『人+物』同檢」;人員長時間不出海,脫離工作崗位后,實行一周健康監測,其間第一、四、七天各開展一次核酸檢測。」
  表面上,對海鮮進行核酸檢測很「荒謬」,其實是大有道理,很有必要。實際上,新冠肺炎病毒最初就是由動物如蝙蝠等傳播給人類的。而中外學者更是發現,在十幾種野生動物當中,發現了攜帶有新冠肺炎病毒。即使是家養寵物,也跳脫不了。今年初香港特區政府就發現倉鼠也是病毒攜帶者,因而宣佈撲殺數千隻倉鼠以防止新冠病毒傳播。因此,內地漁民與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漁民進行非法漁獲交易時,不但會發生「人傳人」,而且也可能會發生「人傳魚」,亦即外國漁民將病毒傳播給漁獲,中國漁民將這些感染了病毒的漁獲帶回漁港上岸後,又發生「魚傳人」的演變,從而釀成重大疫情。北海和三亞的教訓,值得記取。
  廈門市集美區的經驗,是否也應該引進澳門?應由協調中心根據澳門的實際情況,自行考慮。
  不要忘記,澳門的「六一八」疫情,至今仍然沒有查到源頭。但肯定不是由內地傳入,因為當時內地各地都尚未發現奧密克戎BA5.2的變異株,即使是當時疫情極為嚴重的香港和台灣地區,也只是奧密克戎BA.2變異株在肆虐,直至澳門的疫情平息後,才有零星的奧密克戎BA5.2變異株輸入。而當時的首例病患,是來自東南亞某國的外僱,而這個國家的疫情也很嚴重,據說就是奧密克戎BA.2變異株在作祟。因此,「大膽推測,小心求證」,不排除是從這個國家發付給澳門的快遞物品攜帶病毒。我們提出此疑問,並非是「種族歧視」,而是實事求是,希望能找出源頭及原因,以杜絕後患。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不久前發布的研究結果就顯示,奧密克戎變異株在玻璃、塑料、不銹鋼等光滑表面上可帶毒傳播七天。日本京都府立醫科大學在今年初發布的一項實驗室研究也顯示,奧密克戎變異株可以在塑料表面存活超過八天(一百九十三點五小時),接近於原始毒株(五十六小時)和德爾塔變異株(五十九點三小時)的四倍。廣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感辦副主任、呼吸科副主任黃林潔認為,上述研究提醒我們要警惕奧密克戎可能在自然環境中存活時間更長,但實驗室條件下的研究結果並不等同於真實的生活環境,「真實世界中的氣溫、紫外線等都會對病毒存活造成影響。」
  八月上旬由澳門入境珠海居住地發病的內地外僱,珠海當局理所當然地宣佈是從澳門輸入;但在澳門方面卻感到有些「委屈」,因為從該病患檢出的變異株,並非是澳門「六‧一八」這一波疫情的奧密克戎BA5.2變異株,而是澳門從未發現過的,因而澳門方面對此說法「有所保留」。
  而結合到該病患曾經多次光顧澳門北區的「水貨」集散點,那就有可能是從「水貨」的貨源地,隨附於「水貨」進入澳門。但尚未來得及在澳門蔓延開來,就被該「水客」攜帶經珠海了。
  附隨於「死」的物品表面的病毒,尚且可能存活多天而成為病毒「傳播中介物」,那麼活鮮的漁獲,就更有可能會攜帶病毒,侵襲澳門了。因此,如果澳門也對漁民的漁獲進行核酸檢測,並非是「無稽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