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大陸臺胞的生活與發展現狀

  2018年,大陸對台灣影視産業及從業人員推出多項利好政策,這些惠台措施是在兩岸新形勢下經過深思熟慮而制定的,對兩岸的融合發展起到了極大的助推作用,爲臺灣藝人「登陸」提供了一個寬鬆的發展環境,由此,吸引了一大批臺灣影視從業者來陸發展。
  然而近年來,疫情暴發加上民進黨當局的惡意操弄,導致兩岸關係相對緊張,兩岸人員往來變得困難。不過在最近在推動兩岸融合發展的大政方針和當前兩岸現狀下,常在大陸生活工作的臺胞是各項政策的最直接的受衆,也是兩岸社會文化融合的橋梁紐帶,是兩岸溝通交流的堅實基礎,故具有較爲特殊和重要的地位。
  在實際生活中,臺胞們在做些什麽、心裏在想什麽、希望著什麽、遇到什麽困難,成爲田野調查中不可忽視的課題。筆者所在的研究團隊近幾年在涉台的相關田野調查活動中,不斷地和常在大陸生活、創業、就業的臺胞進行交流與溝通,瞭解他們的普遍想法和認知,逐漸理解這一群體當前在大陸的生活與發展現狀。
  兩岸融合發展是大方向
  目前在大陸的臺胞,特別是積極踴躍參加對台交流的學術會議、文化活動等的臺胞,較多是支持兩岸統一或兩岸融合發展的統派人士,並且對民進黨當局的社會政策和政治方向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抵觸心理,在交流中通常采用「祖國大陸」「我們中國」「大陸朋友」這些具有大陸語境色彩的詞語詞彙來描述和形容兩岸統一問題,且對臺灣社會現存的一些社會問題表示擔憂和不解。
  而這些臺灣同胞,有些並不是來陸後才接受兩岸融合發展的思維認知的,他們有些家庭背景爲祖父輩隨國民黨迀台,然後從小到大長期生活在眷村,家庭教育對「兩岸同屬一中」這種基本事實持較爲堅定的態度;或者有些人家庭背景爲早期來陸投資的台商,對大陸的認知受家裏氛圍長期熏陶,並沒有受到臺灣當局刻意負面宣傳的影響,對袓國大陸有較爲深厚的感情基礎和客觀認識與好奇精神,對民進黨當局政治社會化工具持有一定程度上的抵觸態度,一個中國的立場比較堅定。
  「我的父親是『小三通』後就來大陸投資的,還曾經因爲支持兩岸融合發展的事業而被臺灣當局逮捕過,所以我的想法就和他很像,對大陸的市場比較嚮往,就比較願意跟著我的父親一起在大陸發展創業。」(厦門台青)
  而面對融合發展的宏觀問題,不同臺胞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見解。部分臺胞持有的觀點較爲溫和,看待這一問題的出發點在經濟的穩定發展和同胞共有的民族情感,認爲兩岸通過開放積極的社會交流可以完成多方面的産業經濟融合,並且在大陸創業可以通過惠台政策獲得更好的發展機遇,從而實現在大陸市場的開拓和穩定,認爲溫和的對台工作更有利於當前産業的發展,减少不穩定因素對個人事業的影響,也更希望兩岸能在融洽的氣氛中和睦相處,溝通民族感情,在和平的氛圍中完成袓國統一大業。
  「我當然希望兩岸和平發展了,這些年在大陸生活工作,已經慢慢融入這裏了,氣候、環境、人文等等並沒有感到太多的不同和差異,像現在的融合政策我認爲就很好,很適合我們在這裏取得成績,我也認爲兩岸在這樣的進程下也會取得更大的發展成效的。」(厦門台青)也有部分臺胞提出要完成兩岸更加深入的融合發展,大陸需要釆取更多主動的措施去推進這一進程。部分持有這種觀點的臺胞認爲,大陸的政治體制特別是經過疫情考驗後的社會治理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並且對臺灣島內民進黨當局和政治生態有失望的情緒,希望大陸采取更多主動措施爭取臺灣民意,促進兩岸統一和融合的事業進程;另一部分臺胞是從國際政治等宏大的視角出發,認爲大陸要在當今複雜的中美關係和世界局勢中穩中求變、爭取機會、抓住機遇,主動尋求合適的契機,繼續把握兩岸關係和兩岸融合的主導權。
  積極融入大陸社會
  部分在大陸生活工作的臺灣同胞對大陸的社會體制、政治制度、社區治理、基層治理、學生交流、創新創業、科創比賽、傳統節日習俗、農牧林漁業等都有很大的好奇心和熱情,希望並努力通過自身能力和已有資源進行再社會化過程。他們一般通過在大陸高校攻讀學位,加入在陸臺胞聯絡群,參與各地台辦參與建立的臺胞驛站主辦的定期或不定期活動以及社會節日的慶典,比如由厦門思明區台港澳辦主辦的元宵節兩岸青年聯誼話團圓活動,活動創新廟會形式還原臺灣味,吸引30多位兩岸同胞共同參與,共享兩岸元宵文化;再如思明區海峽兩岸鄭成功文化節,傳揚鄭成功歷史偉績,一同紀念兩岸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並聚集台青特色創業項目和各式閩台文創玩物,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氣氛。
  許多臺胞還通過投資包含文創、海鮮養殖、海鮮外銷、新媒體平臺、農業、化工産業等包含上中下游的産業以及在臺胞企業孵化園進行創業這樣的方式進行社會融入。比如通過互聯網+文旅的模式講述兩岸故事、串聯兩岸文化基因的寶島帥女生黃愷嘉;由臺灣Abe牙醫集團投資設立的天使口腔;將臺灣火鍋帶入厦門,並創立「鍋霸天下」火鍋店的臺灣青年吳仁豪。這些臺灣同胞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努力融入大陸市場,在大陸的環境中打拼自己的人生。
  臺胞們還在生活中嘗試使用微_支付、支付寶、美團、抖音、快手、B站等大陸的互聯網相關軟件進行社交活動,在日常生活中的社會融入普遍持有積極和嘗試的態度。比如筆者認識的一位剛來大陸不久、在厦大攻讀博士學位的臺胞,年齡雖然不小且從沒有來過大陸生活工作學習過,但仍對大陸的事務充滿好奇心,學習如何使用各種社交軟件,向周圍朋友分享自己看到的各種有趣見聞,主動聯絡大陸朋友並努力適應簡體字的書寫和應用,很希望早日融入大陸社會環境並尋求大陸發展的機遇,希望從小事做起參與到民族復興的宏大議題中。
  「我在臺灣生活了幾十年了,是土生土長的,對臺灣當然很有感情,但是到大陸後我感到新鮮感和生機,覺得這裏的年輕人都很有進取精神,看待問題也十分的深刻,喜歡和大陸年輕的朋友來往,大陸的生活也十分有趣,我比較喜歡用大陸的一些APP,在臺灣會很少用到。」(厦門台青)
  而社會融入給臺胞們帶來的不只生活工作上的改變,還有視野和認知上的改變。與長期受民進黨當局綠色媒體的宣傳影響和特殊的島內環境生態、民生生態影響的島內居民不同,長期在大陸生活工作的臺胞通常較少有狹窄的島民思維,對個人利益和長遠利益的思維看法深入,看待問題站位較高,有比較宏大的世界觀與歷史觀。如筆者在參觀思明區一個畫展中,發現不少臺胞的作品名稱氣勢磅礴,如《雲烟任我收》《濤聲》《紫氣東來》,與臺灣島內較爲短視和注重眼前利益、維持現狀偏安一隅的狹窄思維形成鮮明對比。臺胞來大陸生活工作久之後,逐漸適應從民族和國家的視角來看待問題,逐漸具有了更高的政治站位,立足中國並放眼全球。
  立足政策、面對困難、大膽創業、用心生活
  在大陸的臺胞特別是臺灣青年創業,普遍在每地專門開設的臺胞/台青創業孵化園進行,如厚門的龍山文創園臺灣青年創業基地和優創時代台青創業基地,漳州的漳浦台創園台青創業就業基地等。一定數量的台商台企進駐孵化園,大大方便了政策信息的流通溝通,有助於管理的方便高效以及臺胞之間生活上的互幫互助。
  雖然在大陸的臺胞有創業園區和惠台政策的扶持與幫助,但基於兩岸事實差異的基礎上,臺胞普遍持有創業困難的觀點,主要認爲貸款融資難,機會獲取成本大,基礎設施投入高但産出效益低,市場運作機制陌生,融入市場環境較難,以及發現對市場需求瞭解不全面,互信機制運行不暢。並有部分臺胞或做對台工作的工作人員表示,在惠台政策落地中會出現政策空轉的現象,即政策實施難度大,落實成本較高,有效落實條數較少。而對創業的關鍵融資問題也是在陸台商的痛點,如花唄借唄無法開通使用,新媒體平臺收益提現功能不暢,大額銀行信貸、抵押貸款的審批流程長,涉及部門複雜,政策匹配落實程度不高,金額小,給需用資金創業的臺灣青年帶來較大困擾。除此之外,創業園地理位置選址複雜,很多由於地價成本的問題坐落於工業園區,對文創等服務業方向的台青創業項目帶來資源人脉上的困擾,不利於初創企業的發展和市場開拓。
  「創業孵化園雖然解決了我們企業的選址問題,但是對於我們這種文創行業來說,在工業園中辦公去對接尋找客戶還是有些麻煩的,有些客戶可能要上門看方案,這時候你給他地址,他就需要找一找才能到,更多時候是出去給方案,交通也是個有些麻煩的問題。」(漳州臺胞)
  當然,雖然面臨各種困難,臺胞仍積極面對困難解決問題,立足已有惠台政策和市場經驗不斷完善自身能力,迎難而上敢爲人先仍是在大陸的臺胞這一群體的普遍精神風貌和內心看法。而面對政策上的問題,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解決,如面對惠台政策空轉,可以通過政策評估不斷調整政策實施的具體方式和細則,以及通過政策溝通瞭解相關痛點,制定符合需求和實際情況的惠台政策;而面對融資貸款和信用機制問題,相關部門可以積極推動創業台企納入征信體系的進程,並不斷推動建設台商台企在大陸創業的互信機制,以針對痛點改善在大陸創業臺胞的境況。
  除了創業會遇到困難,在實際生活中,在大陸的臺胞也會出現一些細節上的問題。如在一些臺胞看來,隨著大陸實名審查的力度加强、信用機制的創立,許多與大陸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互聯網服務並沒有對他們做到同等對待,例如美團單車無法使用臺胞證實名認證而哈羅單車可以、抖音平臺無法實名認證、電子醫保無法使用等,這些細小問題使部分臺胞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差異對待,特別是和大陸朋友同時參與社會活動時,某種程度上會帶來不公平的思想想法,降低臺胞生活熱情與融入信心。
  「有次我和幾位在大陸很要好的朋友相約去一家餐廳,餐廳離我們也不算太遠,我們就打算踩共享單車去,結果幾位朋友都已經掃好了車子在前面準備出發,我的手機上的單車APP却顯示要實名認證,但是我的臺胞證並不支持這個APP的認證,附近也沒有其他品牌的車子,於是在他們面前我就比較局促尷尬。」(漳州臺胞)
  面對這些影響融合程度和效果上的生活細節問題,也存在可以探討的思路方向去嘗試解決或改善。比如可以將促進融合發展的惠台政策進一步細緻化,將具體執行條例進一步生活化、細節化;再如面對調研中出現的如實名認證不統一的問題,有關部門可以經常性的收集類似的建議,在合適的時機通過渠道與相關企業進行溝通,以消除在大陸的臺胞生活中的「小尷尬」。
  交流是基於人的交流,溝通是基於人的溝通,融合是基於人的融合。大陸主導的兩岸社會融合不僅僅是基層治理,社區規劃,教育理念等的交流,也是兩岸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觀念、思維、想法、認知、態度的溝通交流,細微之處見真心,我們需要把握住在陸臺胞的普遍心理,瞭解他們對於大陸的認知,創業的看法,以及他們遇到的生活上的困難,才能更好的進行兩岸各個重大議題的交流溝通,宏觀處把握方向,微觀處掌握細節,才能真正的溝通感情,促統促融,使福建成爲兩岸融合發展先行示範區,爲兩岸和平統一做出應有的貢獻!
(唐樺、李子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