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裏造綠洲 ——臺胞林春福父子築夢山鄉

  在2021年7月1日舉行的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党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顆。
  這個嚴宣告令人深受鼓舞,倍感振奮。人民是歷史的創造片,是真正的英雄,在我們創造的脫貧攻堅這一人間奇迹中,也有臺灣同胞的努力。在四川大涼山爲祖國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遜的一對臺胞父子,他們跨海而來,扎根雜族大地,讓萬畝沙壤地布滿淸新橄欖綠。
  彝鄉,這裏的歌聲,總比日光先升起。
  「我叫林春福,臺灣人,今年68歲。從做工業幾十年到現在,我覺得我做的最酷的一件事,就是種植油橄欖。」林春福皮膚黝黑,笑起來臉上滿是皺紋,儼然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但10年前,他可是全球最大的工藝品製造商,擁有一萬兩千名員工。2011年,萌生退休想法的林春福,選擇來到四川大涼山,原本只是想「種種樹、養養老」的他,却意外地在這裏,開闢出了事業第二春。
  「大陸大部分的(橄欖)油都依賴進口,所以我們到這邊來種油橄欖,我們大陸人口有14個億,這個産業應該是非常有前景的。」看中大陸健康食用油市場,林春福繭金聘請了西班牙撖欖油顧問,並到意大利、突尼斯等橄欖油種植國家考察取經。回來後,林春福說幹就幹,但還沒開工就碰了「釘子」。
  土地的承包是很困難,很困難的,人多地少,土地對老百姓來講,依賴程度非常髙,他們過去也沒有接觸過油橄攬,在這個惜况下,你要承包他的土地種植油橄欖,要花很多時間,怎麽樣讓他相信。
  當地老百姓對土地依賴程度非常高且沒有接觸過油撖欖,不會彝語還要徵用他們土地的林春福受到老百姓的「抵觸」。正當他一籌莫展之時,當地政府和村幹部得知了消息,親自帶著林春福挨家挨戶拜訪,做大伙的思想工作。最終取得百姓的信任,解決了土地的承包困難的問題。
  四川冕寧縣宏模鎮優勝社區居民莎馬阿吉說,「以前我就是第一個帶頭反對的,書記,村找林總給我們講,每個月有給我們一點工資,家裏的大學生還給資助,一個人一年五千塊,之後我們就想通了。」
  大涼山的氣候、水土環境,非常適合油橄攬種植,林春福試種的600畝油橄欖全部存活,第一批出租土地的農民們嘗到了甜頭,不僅有了工作,還拿到了每畝800元的租金。局而打開後,不僅林春福想要擴大種植面積,更多彝族村民也希望跟若林春福一起幹,然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資金不足,作爲臺胞的林春福,拿什麽去貸款呢?
  「土地不是我們的,我們只有地上物,所以貸款很困難,不過還好,最後政府還是幫我們解決這個融資的問題,到現在爲止,我們融資拿到了2000萬人民幣。」林春福感慨地說道。
  十年樹木,終獲回報。從2011年至2021年5月,林春福帶著當地6100余戶農戶脫貧,年人均純收入從2000元增長到6500元,而橄欖樹的種植面積,也從最初的600畝,擴大到了今天的2萬5千畝。林春福說,橄欖樹的好收成,全鴣大山滋養,而大陸各界的支持,也是他事業成功的最大「靠山」。
  「我們大陸這邊的政府,對農業、林業項目的補助,比臺灣力度大,起碼多一倍以上。」在林春福的幫助下,彝族村民過上了好日子,當地百姓也給他們共同萃取的橄欖油取了個彝族名玄「木都哈尼」,意思就是火焰,代表著希望之光。
  扎根容易,深耕難,村民們雖然脫貧了,但村子還是留不住年輕人。林春福想著,若要長遠發展,還得振興鄉村,扶貧遠遠不够,扶智迫在眉睫。
  2020年,林春福又說服兒子林書任,從北京大學博士畢業後,放弃在北京的工作機會,到大涼山一起耕耘,帶動鄉創鄉建。林書任除了自己當老師,還多次組織北大校友來當地授課,讓孩子們看到了山外的世界。
  中國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他們除了學習漢語,以後可能還需要跟外國人交流,我們覺得可能培養本地小朋友具備外語的能力,還是比較必要的。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有多少真情。這對臺灣父子,親歷了山村的「蛻變」,也見證著大陸的巨變,他們早已把自己和這片土地牢牢系在了一起,用心耕耘,守望花開。
  「過去這邊是非常非常貧困,十年後的今天,看到他們生活改善很多,我心裏也非常高興,這個是我現在的初心。」林春福說道。
  兩岸同心、築夢山鄉。曾經沉睡于大山之中的彝族村寨,已經迎來美麗新生,一粒粒種子,撬動山村小康夢,也讓幸福的歌聲,傳唱彝族大地。
(川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