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馬會」兩岸關係的高光時刻

  2015年11月4日,國台辦宣佈:經兩岸有關方面協商,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將於11月7日在新加坡會面,就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交換意見。這個消息可謂石破天驚,吸引了全世界的關注。
  今天,兩岸關係已經有了新變化。回望歷史,「習馬會」作為舉世矚目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毫無疑問是兩岸關係的高光時刻。

聚焦:令兩岸記者熱淚盈眶
  人民日報社政文部台港澳採訪室主編王堯(亦是本刊特派記者)是「習馬會」的親歷者。她從事兩岸報導20多年,談起當時的情景仍記憶猶新。
  「因為我在報社長期負責台港澳報導,又持有公務護照可以免簽進入新加坡,所以報社第一時間確定我牽頭赴新加坡採訪。其後,各方又迅速調集包括報網微端、駐外記者在內的採編人員30多人,組成融媒體採訪小分隊,在最短時間內搞定了簽證、機票等,飛往新加坡。」王堯說。
  王堯回憶,11月6日零點北京飛新加坡的航班幾乎成了「習馬會」記者的專機。到了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大堂,只見大堂裡遍地是記者,幾乎都是熟臉。由於跑兩岸的記者圈相對穩定,很多記者成了熟人,見面第一句話就是:「你也來了?」
  11月7日下午3時,香格里拉大酒店島嶼廳,早早就等候在這裡的近700名記者安靜了下來,屏住呼吸,靜待兩岸領導人跨越66年時空的歷史性握手。
  「只見習近平、馬英九分別從左右兩側的門走了進來,相向而行,伸手相握。黃色的背景板前,兩岸領導人互致問候,微笑致意,兩手始終緊握,讓現場的中外記者盡情記錄這載入史冊的80秒。在這歷史性的一刻,想到兩岸政治互動一路走來的艱辛,許多長期跑兩岸的記者熱淚盈眶,感性地稱『圓滿了』。」王堯回憶道。
  會面前,許多人認為「兩岸領導人能見面就是最大的成果」,事實上,會面的成果遠不止於見面。兩岸領導人在會談中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坦誠而深入地交換了意見,達成了積極共識:繼續堅持「九二共識」,鞏固共同政治基礎,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台海和平穩定,加強溝通對話,擴大兩岸交流,深化彼此合作,實現互利共贏,造福兩岸民眾,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應該攜手合作,致力於振興中華,致力於民族復興。
  在致辭中,習近平說:「兩岸關係66年的發展歷程表明,不管兩岸同胞經歷多少風雨,有過多長時間的隔絕,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分開。因為我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
  2015年11月7日晚,來自兩岸的數百名記者仍然聚集在香格里拉酒店大堂,希望能夠捕捉到兩岸領導人晚餐後的身影,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鏡頭。
  「為了採訪兩岸領導人會面,臺灣方面來了300多名記者,幾乎和大陸記者平分秋色,各大媒體均派出超強陣容,少則十餘人,多則三四十人,精銳盡出,主播、名嘴雲集。因為報名的人數過多,後來還開始限制人數。」王堯回憶道。
  「習馬會」的另一個重要成果是:雙方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作為共同政治基礎進行了再確認。在會面後的記者會上,有人問馬英九,以前有「九二共識」,這次為什麼不搞個「一五共識」?馬英九說:「共識又不是紅酒,不用每個年份一個吧,『九二共識』就挺好的。」
  「習馬會」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係歷史性的一頁。作為親歷並記錄這一刻的媒體人,王堯感到與有榮焉:「媒體人既是兩岸關係的見證者和記錄者,也是參與者和推動者。當前兩岸關係和台海局勢更趨嚴峻複雜,兩岸媒體應該繼續發揮社會公器作用,多從正面善意角度傳播兩岸資訊,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己任,堅決維護『九二共識』政治基礎,合力講好『兩岸一家親』的故事,積極弘揚中華文化,拉近同胞心靈距離,為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向前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基礎:幾代人的艱難努力
  70多年來,海峽兩岸雖然形成了隔海相望的政治格局,但兩岸都是中國人的事實和一個中國原則不容改變。為了和平統一,幾代中華兒女都做出了努力。
  早在60多年前,國共兩黨之間就進行過秘密溝通。上世紀50年代,著名報人曹聚仁肩負起尋求祖國統一的重要使命,成為毛澤東、周恩來和蔣介石、蔣經國父子之間的「密使」(《環球人物》封面文章《兩岸「密使」曹聚仁,給毛澤東與蔣介石牽線搭橋》)。
  1956年到1958年,曹聚仁多次往來於兩岸之間,為雙方傳遞消息、穿針引線,取得了一些積極的進展。但在美國的壓力下,兩岸談判之事一拖就是好幾年。直到1965年7月,蔣氏父子將中共方面提出的條件與陳誠等國民黨高層領導人進行了一番研究後,又提出了一些條件。之後經過多次努力,雙方終於在一些重要問題上基本達成了協議。
  然而,「文革」的爆發打斷了國共兩黨之間的聯繫,兩岸商談再次中斷。1972年,曹聚仁在澳門去世。此後,毛澤東、蔣介石都曾試圖重新建立聯繫,蔣介石甚至秘密邀請毛澤東訪問臺灣,但歲月無情,1975年、1976年,蔣介石、毛澤東相繼去世,兩岸和平談判的任務只能留給後人。
  曹聚仁之後,雖然不時有人為兩岸關係發展奔波,但道路曲折,均未有大的進展。改革開放後,兩岸民間交往不斷增多,終於催生了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和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
  1993年4月,海協會首任會長汪道涵與海基會首任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了「汪辜會談」,實現了兩岸高層人士40多年來的首次握手。這是兩岸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向前邁出的重要一步(《環球人物》封面文章《兩岸高層首次握手:汪辜絕配》)。
  第一次「汪辜會談」後,兩岸關係迅速發展,汪道涵也向辜振甫發出了參訪大陸的邀請。1998年10月,辜振甫偕夫人抵達上海,與汪道涵夫婦在新錦江大酒店會面,進行了一場特別的茶敘。辜振甫回憶起當年離開上海時年僅28歲,不禁感慨道:「53年後,重回舊地,感觸至深。見到上海今天的榮景十分高興。」
  轉瞬又是7年,一個歷史性的時刻再次到來。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和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在北京舉行正式會談,會談後國共兩黨發佈了《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會談新聞公報》。這是國共兩黨最高領導人60年來舉行的首次會談,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隨著兩岸關係日益密切,各方面交流逐漸常態化。2008年5月,馬英九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6月12日,時任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舉行會談,簽署了《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與《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臺灣旅遊協定》兩項歷史性協定。至此,中斷近10年的海協、海基兩會協商談判重新啟動,開始了兩岸交流的新紀元(《環球人物》封面文章《江丙坤接受本刊專訪:兩岸復談好戲剛開始》)。
  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馬英九當天即以中國國民黨主席身份發來賀電,並稱呼習近平為「習總書記近平先生」。習近平在當天的回電中稱對方為「馬英九主席」。雙方都默契地提到「中華民族」字眼,並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心。
  2013年7月,馬英九第三次當選為國民黨主席,習近平當晚的賀電中稱「馬英九先生台鑒」,馬英九在回電中稱「習總書記近平勳鑒」。雙方均希望為提升兩岸同胞福祉繼續攜手努力。與上次互電不同,兩人都在電函的末尾加上了祝福語。習近平祝馬英九「順頌夏祺」,馬英九則回敬「順頌時祺」。隨著關係越來越密切,雙方開始考慮會面事宜。經過幾次溝通,「習馬會」水到渠成。

未來: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
  2016年5月20日,民進黨人蔡英文就任臺灣地區新一任領導人。兩岸關係開始急轉直下。
  早在陳水扁執政時期,臺灣的發展就已經和大陸息息相關。當時大陸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臺灣經濟要素不斷進入大陸,兩岸各項連接陸續建立。這也是陳水扁一度考慮接受「九二共識」的根本原因,而當時出面阻攔陳水扁的正是時任「陸委會主委」蔡英文。儘管她阻攔成功,陳水扁當局最終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但還是不得不一再調整政策,允許兩岸建立更深的經貿關係。
  2008年國民黨重新上臺後,兩岸關係突飛猛進,開始了機制化和制度化建設。這種日益緊密的關係,使得「兩岸一家親」逐漸成為現實,島內在政治上搞「台獨」的空間越來越小。
  上世紀90年代之前,臺灣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其外貿總額超過整個大陸,但到蔡英文上臺時,臺灣曾經引以為傲的經濟早已被大陸遠遠甩在身後:外貿總額只及大陸的零頭;出口額只是大陸2002年的水準;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等省的GDP都已超過臺灣。2015年,大陸GDP增速為6.9%,臺灣還不到1%。
  在兩岸巨大的落差下,蔡英文選擇更柔性、隱蔽、欺騙的方式推行「台獨」路線。剛上任時,她的兩岸政策是「維持現狀」,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維持現狀」是幌子,「事實台獨」是本質(《環球人物》封面報導《拉清單,懲台獨》)。
  在法律層面,「修法謀獨」是蔡英文的大舉動之一。2019年以來,民進黨當局在「修法」方面動作頻頻,主要表現為「國安五法」和「反滲透法」,其直接影響是刻意將「親中」與「賣台」聯結,意圖切斷兩岸交流,在島內製造「綠色恐怖」和寒蟬效應,打擊島內統派人士和國民黨。
  在軍事層面,蔡英文上臺後在對美軍購項目上砸下約175億美元,2020年更是瘋狂「囤貨」,曾在兩周內促成3項美對台軍售案,花費至少47億美元。
  在文化層面,蔡英文還在課綱上打算盤。2018年,民進黨當局通過新課綱,臺灣歷史課本再無「中國史」。2020年9月開學,臺灣初中二年級學生上歷史課時,拿到的是一本「東亞史」課本,其中的中國史被納入所謂「東亞時代史」範圍,篇幅大幅壓縮,從商周到隋唐2400年的歷史,僅用1600字講完,很多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不見了,歷史人物只提到秦始皇、漢武帝等寥寥數人,都是一筆帶過。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進黨當局更是上躥下跳,「以疫謀獨」:不僅禁止向大陸出口口罩,還在世界衛生大會召開期間污蔑大陸防疫措施,造謠大陸未分享疫情資訊,並把未能參會的原因歸咎於大陸「阻撓」。
  種種現象表明,蔡英文當局正從「緩獨」走向「急獨」,致使兩岸關係更加複雜嚴峻。
  臺灣政治學者賴岳謙(《環球人物》文章《「名嘴」賴嶽謙:臺灣一些人過於相信美國》)認為,一部分「台獨」分子仍然堅信美國會介入,認為解放軍沒有足夠的能力解決臺灣問題。「但蔡英文政府其實很清楚,解放軍已經具備精准打擊大型水面艦隊的能力。美軍航母戰鬥群如果想介入台海戰事,解放軍有能力把他們阻擋在至少1500公里之外。此外,美軍在韓國、日本、關島的軍事基地也在解放軍導彈的打擊範圍內。」
  2020年5月,據媒體報導,有民進黨籍民意代表提案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刪除其中「國家統一」相關文字,體現所謂「國家管轄領域僅及於台澎金馬及其附屬島嶼」。對此,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明確表示:「一段時間以來,一小撮『台獨』分裂分子誤判形勢,企圖在謀『獨』的道路上『飆車』,不斷試圖挑戰大陸的底線,是極其危險的。我們嚴正警告『台獨』分裂勢力,不要低估14億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意志和堅定決心」(《環球人物》封面報導《拉清單,懲台獨》)。
  今天,兩岸關係再起波瀾,但歷史趨勢無法阻擋,也凸顯了「習馬會」的重大意義。兩岸關係的未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所講的:「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

(尹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