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跨界車手眼中的中國賽車

  我和李磊相識於多年前,那時候我們都是體育記者。他上班沒多久就買了一輛車,那會兒小年輕擁有私家車的還不多見。李磊深得朋友喜歡,因為他很慷慨,誰跟他借車他都借。我搭過他的車,從天壇東門體育館路到石景山體育館,去現場採訪CBA男籃比賽。
  體育記者這行有點像分田到戶,好項目就是一塊好田地,出稿子多,出差出國的機會也多。2003年李磊放棄了籃球去跟賽車,當時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為賽車一直是一個邊緣小項,少有人關注。
  更令人驚奇的是,做了幾年記者之後——用體育記者的行話說就是「跑(採訪報導)了幾年賽車」之後,他居然真的跑去開賽車了。
  2008年6月17日,著名拉力賽車手徐浪在俄羅斯參加「穿越東方」越野拉力賽時意外身亡,時年僅32歲。徐浪去世將滿一周年的時候,作為徐浪的生前好友,李磊跟兩個資深賽車記者一起策劃了「徐浪杯」車手媒體邀請賽。「當時兩位元老記者說咱們各自寫篇稿子紀念徐浪吧!我提議做場賽事,因為徐浪最喜歡比賽,那時候覺得最好的紀念方式就是辦一個比賽,讓賽車繼續飛馳!」
  第一屆「徐浪杯」比賽也設置了記者競速環節,李磊開車的時候,達卡車手周勇在點評大家的比賽時說,「李老師,你開車跟其他記者不太一樣!」
  「怎麼不一樣?」
  「有點專業賽車手的感覺!」
  一句話入了心,他就瘋魔了。
  他馬上跑去考了拉力賽車執照。考賽照只用了三天,但此後五六年,他都在四處「搞錢」,為了養活自己這個奢侈的愛好。
  國內跑職業比賽的賽車手裡有幾類人:有的有時間、沒什麼錢卻喜歡賽車,就找機會先進入行業,抓住一切機會學習、參加比賽,靠參賽和參加廠商活動謀生;有的有青春,家境優渥,父母投資他們參與賽車;還有的有資本,這種老板車手比較多,不一定年輕,但有企業有事業基礎,甚至家裡真有礦,願意為自己的愛好一擲千金;當然還有一個著名的作家車手韓寒,賽車一度被他視為職業,把版稅都砸了進去。
  一個體育記者突然轉行做車手,還加入職業廠商隊跑了完整幾個賽季的,太少見了。
  他竟然做得很不錯,拿過2015賽季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CRC兩個分站賽的車手冠軍。因為賽車太花錢,他做賽事傳播、做體育明星經紀人、辦賽事,幾年下來,跑動範圍大大超過了一個車手。
  以下是他的自述:


  2002年我開始接觸賽車,站在場邊看比賽、採訪參賽車手,就覺得非常爽。而且當時就驚歎沒有一個體育項目能像它有這麼多的產業支撐:那麼多資金雄厚的品牌主機廠(整車廠商);還有數量龐大的零部件廠商,包括輪胎廠商、避震、輪轂、改裝、維修、機油、汽油;目不暇接的賽車周邊產品,包括賽車服裝、賽車裝備、通訊設施、賽車電腦、資料業務、影視娛樂等;還有民用領域,導航、音響、車衣、內飾、運輸……太多了。
  投身其中,尤其是你自己還可以自如地駕控賽車在賽道飛馳的時候,感覺自己的人生突然「嗨了」!
  我是先有機動車駕駛證,開了幾年車以後再學的賽車。但隨著這十幾年來的經濟和產業發展,很多年輕小賽車手往往是先有賽照後考駕照的。因為兩個體系不一樣,考公安部門發的普通駕照需要年滿18周歲。但未成年人是可以開賽車的,經過中汽摩聯考核並取證以後就可以參賽,在封閉安全的賽道裡開特定的經過安全改裝的車型。
  人們談到賽車,第一印象是危險,其實賽車沒有想像的危險。人才是導致事故的主要因素,而不是車本身。經過專業培訓的賽車手,擁有控制車輛極限駕駛的心理和技能,這是最基礎的安全保障。其次,經過了安全的輕量化改裝和安全結構改裝,使得賽車在碰撞時能用車身結構和懸掛系統去吸能,保障車手避免遭受大的衝擊,同時保障車輛在翻滾和擠壓的時候,駕駛艙結構不會輕易變形,從而保證車手的安全。
  汽車賽事從賽道和賽制分,基本分兩大塊:一個就是場地賽(on road),另一個是拉力賽(off road)。周冠宇開的方程式賽車屬於on road,也可以說是世界上加速性能和絕對速度最快的汽車賽事。
  韓寒在2004年是先參與的off road賽事之一——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CRC,但他最先拿到的是CCC中國汽車場地錦標賽(如今賽事改名為中國房車錦標賽CTCC,這個房車是轎車,不是那種可以睡覺做飯的房車)兩個組別的年度滿貫,隨後又奪取了拉力錦標賽兩個組別的年度滿貫,截至目前國內頂級車手裡也只有他獲此殊榮。我2009年考的也是拉力/越野賽照。
  韓寒很勤奮也很聰明,且悟性極高,他開賽車絕對不是玩票的,在徐浪和劉曹冬相繼去世之後,他就接過了中國賽車的領軍人物大旗。2007年韓寒拿到CCC年度車手總冠軍,2009年他奪得了CRC的年度車手總冠軍。他不靠賽車謀生,跟一些賽車圈富豪比,那時候都還算不上有錢人。作為國內頂級車手,他有幾年是同時在跑CCC和CRC兩大賽事。一項賽事裡,車隊一年給他的出場費加冠軍獎金大概也就是100萬,同時兩項賽事拿冠軍,也就是200萬左右。
  賽車圈子裡成績像點樣的車手,大概率都不缺錢,缺錢玩不了車。但不是說有錢就能成為頂尖車手,錢只是一個基礎條件。
  我入坑後首先面對的問題就是缺錢。我其實從2008年開始就在嘗試做體育經紀人,也把潘曉婷、莫慧蘭等體育明星朋友先後帶入了賽車圈,帶明星出席賽事和汽車品牌活動。2013-2014年我成為潘曉婷的經紀人,也是她的賽車啟蒙師父。那段時間,我和她一起籌畫商業轉型,為她制定人設標籤和未來的商業策略,在陪她全世界飛的同時還負責推廣傳播。潘曉婷對車的感覺非常好,又有檯球世界冠軍的鎮定和極強領悟力,所以一出道就技驚四座。她在一個重要的商業品牌活動中,一舉PK掉了林志穎和四屆F1車手冠軍維特爾,驚豔全場。
  周冠宇正式踏上F1賽道,這無疑是中國賽車的一個里程碑。而他在處子秀便躋身前十,為中國人在世界最頂級的賽車場上奪得了歷史性的一個積分,這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奇跡!但我個人認為,相對於中國目前的賽車文化和賽車市場,他是超前的,中國賽車還沒到爆發的溫度,靠一個周冠宇也不太可能改變大形勢。而且,他的成長和成功,也不是國內的環境能培育出來的。
  如果從投資孩子學賽車是為了將來賺錢的角度出發,讓孩子學賽車完全是坑爹的,太花錢了,太花錢了,沒有底你知道嗎?韓寒算是最懂賽車手的導演,《飛馳人生》裡有一段沈騰和尹正找騰格爾扮演的大哥募資的戲,有點誇張,但是那種找人找錢的感受抓得非常真實。包括徐浪、韓寒在內的很多頂級車手、車隊和俱樂部,也都經歷過那種想盡辦法、甚至欲哭無淚的階段。
  車手都是這樣,全世界都嘲笑你的時候,因為你愛那種沸騰的人生,你總還要再堅持。我當年也是,創業掙到錢之後,馬上不惜成本往賽車上砸,為了成績什麼都想用好的,結果一百多萬很快就花光了。用於比賽的資金花完之後,只能坐回辦公室,繼續帶領團隊寫方案、競標、做活動、做經紀賺錢。


  2009年我開始參加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CRC,這個國家級頂級專業賽事。就像韓寒說的,「拿自己的興趣愛好去挑戰人家吃飯的飯碗,簡直就是以卵擊石。」
  剛開始取得一點成績時特別快樂,但是很快就陷入瓶頸,特別受挫。那會兒我其實還在媒體,就會蹭一些比賽,記者參賽也是個噱頭。不過媒體同行寫得最多的是,「這一次李磊會不會又退賽……」
  我不是故意要把自己搞成一個笑話。我沒有錢,沒有好裝備、沒有好車,甚至都練不起車。拉力賽練車不是像咱們老百姓找塊空地就行,一出去就是一個團隊,從維修到封路到通訊到整備。哪怕只有一個車手練車,保障團隊小到三五個人,大到十幾個人。
  進入專業賽事之後,隨便一個人都比你強。一比賽,腎上腺分泌,眼睛都殺紅了,總想跑得更快點,結果跑十場比賽,退賽八九場,把人家車撞得亂七八糟也賠不起,很丟人的。
  媒體朋友寫稿老覺得我是心態不好,我跟他們說,你們沒有跑過比賽,壓根兒不懂。賽車比賽心態放到後面,技術是在最前面的。技術是什麼?是你大量的財力和精力的投入,你已經把你的狀態發揮到最好了,這時候才拼的是心態。連技術都不夠扎實的時候,拼什麼心態,哪有心態可言?
  2015-2017賽季我代表鈴木中國拉力車隊,出征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奪得2015年CRC張掖站、武義站N2(國際兩驅組)分站車手冠軍和車隊冠軍。算是有了一點成績吧,但我很誠實地說,我對賽車才剛入門。
  對路書的理解、對車輛調校的理解、對輪胎的選擇、和領航員的溝通、對賽事規則的理解,以及跟車隊維修、跟電腦工程師的溝通都是很細膩的,有太多方方面面的知識和經驗要學習積累,不是說你握著方向盤就能開好的,所以一個車手要成長,有太多的東西要學習了。
  賽車也是一個高度商業的運動,一個成熟的車手必須有商業頭腦,要會跟媒體交朋友,會溝通、會找話題,甚至會爆料。還要跟行業裡各個層面的人搞好關係,耐心積累資源和人脈。就像李娜單飛了之後,什麼都要自己打理一樣。尤其這種非奧專案,非常依賴自身資源和經紀公司資源,越全面全能,商業化才可能越好。


  賽車真的是充滿魅力的運動,會讓人很上癮,更讓無數人前赴後繼。韓寒總結得非常經典,這是在控制與失控之間找極限的藝術。它不像別的體育運動,它的容錯率非常低,失誤的代價很大。
  離合、加油、刹車、轉向、加減檔,開賽車跟開普通車一樣,都是這五個動作,但是兩者在這最基本的動作中體驗完全不同。你開車起步給過「全油」嗎?不會的,不可能一腳踩到地板把油門踩死的,駕校教的是緩緩地加油對吧?再說刹車,你也不可能一腳刹車踩到人要站起來對吧?我第一次接觸賽車的時候就被這種極限體驗震撼到了,極限下刹車會怎麼樣?你人會怎麼樣?而且你認為刹車和油門都瞬間踩到底了,其實並沒有。賽車是要把車用到極限的,所以學賽車首先要顛覆民用駕車的某些肌肉記憶和認知盲區,才能讓技術再上一個臺階。就像騎一匹烈馬一樣,慢慢學會掌控,尋找人車合一。
  在賽車和控車的時候,原來根本不會留意半秒到一秒鐘的時間,現在可能一秒鐘可以做三四個動作,感覺時間被拉長了。而且在CRC賽場上,高手之間的拼爭,哪怕一公里只慢一秒,都不是一個段位的水準了。因為一個賽段幾十公里,就會慢幾十秒,「吃土都吃不到。」有一句話說,「車外的人心潮澎湃,車裡的人心靜如水。」外面的人看著一輛車風馳電掣過彎的時候,車裡的人可能是行雲流水,點刹、松油、補油、離合、跟趾、方向、擋位、手刹,毫秒間做了很多細膩的調整,才會使賽車以順暢的姿態飛馳而過。
  還有一點,其實車手不只簡單地拼極限速度,我們最爽的狀態不是開到幾百公里的時速,而是說砂石彎道可能人家40公里進彎,我能開到60公里,頂尖高手100公里過。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在限制中儘量摸高極限,在彎道裡怎麼更順暢更快,更晚的刹車點、更早的出彎點、更高的尾速、更准的出彎時機……


  我入行太晚了,在競技道路上的天賦和能力也很有限,我能為賽車做的肯定不是成績。後來我成立公司、辦比賽,也是希望能夠繼續推動這個行業。2014年我和夥伴們承辦環青海湖國際電動汽車挑戰賽CEVR,這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純電動汽車的專業評測賽事,比第一屆國際汽聯電動方程式錦標賽FE還要早了三個月,到2021年已經辦了八屆。儘管2022年疫情和經濟環境依然嚴峻,我們還是為2022第九屆賽事做好了一切籌備工作。
  外人可能是因為周冠宇才關注到國內賽車圈的,實際上這幾年,國內賽車環境和車手進步都很大。我有幾個十三四歲的小師弟們,家裡有實力,可以保證他們無後顧之憂地全情投入訓練和比賽,所以進步神速。現在的經濟環境和技術條件,比我們十多年前簡直好太多了,培訓的手段、賽車改裝和調校、教練的理念和水準,都不一樣了。在柏油賽道上,現在我可能都跑不過剛入門的小車手了。
  中國賽車從1985年港京賽開始到現在,已經進入第37個年頭,但持有國字頭賽車運動執照的車手,包括場地、拉力、飄移、卡丁以及摩托車都算在一起,也只有一萬多名,少得可憐。而中國司機有多少?據公安部發佈的最新統計資料,截至2021年9月,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9億輛,其中汽車2.97億輛;全國機動車駕駛人4.76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4.39億人。也就是說,中國持賽照車手和司機占比,只有萬分之二。而賽車產業發達的歐美國家,車手和司機占比可以達到2%-3%。從資料上看,中國的賽車市場潛力還是很大的。
  而且賽車雖然小眾和垂直,但也是個龐大的體系。賽車行業除了車手,還有維修、裁判、賽事工作人員、媒體、工程師,然後車隊運營方、賽事組織者,細分出很多領域,各個領域都需要大量優秀而專業的人才。
  周冠宇的出現可能會創造很多利好,也可能成為中國賽車運動的加速器,吸引更多孩子和家庭接觸賽車。但中國賽車市場要爆發,首先需要中國體育市場的燃爆。現在大家是開始重視體育了,但是體育市場的份額還不大。賽車又是體育市場金字塔尖的一個項目,很貴,很多家長的認知又有誤區,認為賽車就是飆車、很危險。無論是社會觀念的轉變,還是相關行業和經濟的提升,都需要時間。賽車運動不同於其他體育項目,它和中國經濟、法規政策、汽車工業、體育產業、國民消費水準都息息相關,也是這些指標的水位線。只有大環境好了,中國賽車運動的春天才能真正到來。可以說,前途是光明的,但依舊任重而道遠。

(徐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