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萬安這席「立委」或將落入民進黨手中

  「中選會」昨日討論通過第十屆「立委」台北市長第三選舉區(中山、北松山」缺額補選的投票日期及工作進行程序。「中選會」指出,蔣萬安於二零二二年十一月十日辭去「立法委員」職務,依法應於二零二三年二月九日前完成補選投票。根據規劃,通過補選投票日為二零二三年一月八日,投票起止時間為上午八點至下午四點。該次委員會議同時討論通過補選工作進行程序表,重要選務工作日程包括:十一月二十二日發布選舉公告,十一月二十四日公告候選人登記日期及必備事項,十一月二十八日至十二月二日受理候選人登記之申請,十二月十六前審定候選人名單,十二月二十日候選人抽籤決定號次,十二月二十八日公告候選人名單,二零二三年一月八日投票、開票,一月十三日公告當選人名單。
  這次補選,是因為中國國民黨籍的該選舉區「立委」蔣萬安,宣佈辭去「立委」之職,全力投入台北市長選舉,而依法進行的。《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規定,「立委」出缺,如餘下任期尚有或超過一年,必須在三個月內進行補選。
  「中選會」將該席「立委」的補選日期訂定為一月八日,顯示蔣萬安的辭職是在其十一月十日口頭宣布辭職之日起生效。而為此,曾有民進黨人攻擊,蔣萬安在口頭辭職後並沒有辦理辭職手續,是「假辭職」、「騙選票」,而蔣萬安則公開表示,以口頭宣佈辭職當日開始計算。「中選會」顯然是接受了這一說法——在口頭宣布辭職之後,無論是在哪一天正式向「立法院」遞辭職書,及「立法院」何時向「中選會」報告。
  筆者曾分析,蔣萬安辭「立委」的時間點,必須拿捏得十分精準。因為必須在三個月內進行補選,而且在投票前有一系列法定的程序要進行,如果過早辭職,將會與「九合一」選舉的既定選程重疊衝突。
  果然,這席「立委」補選的選程就與「九合一」選舉的選程十分接近。「九合一」選舉是十一月二十六日進行投票的,而「立委」補選選舉公告則是在此之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發布,並在投票後兩日的十一月二十八日開始受理候選人登記的作業。如果像民進黨人嗆聲的那樣,蔣萬安是在登記參選台北市長之時就宣布辭職,「立委」補選的投票就必須在台北市長選舉投票之前進行,形成互相干擾。因此,蔣萬安對辭職時間點的掌握,還是恰到好處的。
  台北市第三選舉區的範圍為中山、北松山,自二零零八年「立委」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開始實施。中山區傳統上因與大同區的舊社區接壤,而在政黨傾向上偏向泛綠。但因該區仍有眷村改建而成的國宅及「國防部」所在地的大直地區擁有大量軍眷人口,使得泛藍陣營得票長期以些微優勢領先。由於藍綠勢均力敵的南松山被劃分至台北市第七選舉區,本選區僅保留傳統上多為公教人員居住的民生社區,導致泛藍陣營佔有一定之優勢。該選區的選民約有二十八萬人,歷屆選舉的投票率平均為百分之七十五左右,當選者的得票數約為十萬票,得票率約為百分之五十。
  由於本區的組成相當多元,包含舊社區、台北市中心的商辦重鎮及住宅區,亦為松山機場所在地,選民動向長期受到關注。二零零八年中國國民黨「立委」蔣孝嚴取得史上最高的六成得票率,二零一二年國親聯盟「不分區立委」羅淑蕾轉戰此選區更是獲得中間選民認可而在該屆取得台北市最高票。二零一六年國民黨在蔣萬安歷經初選後基本上整合完成,使其得以在泛綠選票的分裂下當選;二零二零年,蔣萬安成為二零零八年「單一選區兩票制」施行以來首位尋求連任成功的本選區「立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蔣萬安是繼承了其父親蔣孝嚴的「衣砵」。
  那麼,藍綠白各黨,將會派出何人爭奪這一個「立委」議席?在國民黨方面,雖然有呼聲,由競選連任的現任台北市議員王鴻薇或徐巧芯出征,不過兩人均回應以現階段的議員選舉為主;並未爭取連任的現任台北市議員王浩亦被點名。其中的王鴻薇曾於二零一五年參與本選區的黨內預選,但因當時民調敬陪末座,落後於蔣萬安與時任「立委」羅淑蕾而未進入初選階段便提前退出。
  由於縣市議員的選制採用「複數名額簡單多數制」,只要拿到百分之十的得票率就可當選,因而王鴻薇和徐巧芯獲得當選連任市議員的機率甚高。這就確定了兩人根本不可能在當選後的第三日,尚未宣誓就職,就改變軌道「落跑」去參選「立委」,這比韓國瑜的當選並就任高雄市長後沒幾個月,就「落跑」去參選「總統」,「吃相」還要更難看。
  而蔣孝嚴、羅淑蕾的年齡已經偏大,不可能再吃「回頭草」。反而在此前參選台北市議員時並非在該選區的羅智強,可能較具戰力。他在台北市的知名度較高,跨區參選不會有違和感。而在其宣布退出桃園市長選舉後,就有人指出,國民黨中央宜在二零二四年的「立委」選舉中,提名其參選「立委」作為「補償」。當時人們的設想是賴仕葆、費鴻泰,由羅智強「頂上」。但從種種跡象看,此二人爭取繼續「冚樁」的機率很高,在「一個蘿蔔一個窿」下,已經在參選桃園市長議題上「名聲欠佳」的羅智強,不宜再插上一腿。因此,趁此機會,而且國民黨也是在此選區難以物色到其他更好戰將,去迎戰民進黨可能會提名的吳怡農的情況下,羅智強可能就是較佳的人選,將能收穫部分項目的同情心,而且也可權且當作是對羅智強顧全大局退選桃園市長的「安慰獎」。
  在民進黨方面,最觸目的當然是在二零二零年僅以一萬餘票的小幅差距落敗於蔣萬安的吳怡農。但他本人僅表示「選後再說」。這似是其較為成熟的表現,因為不要影響民進黨的「九合一」選情。尤其是陳時中的選情較為危急之下,會分散民進黨支持者的凝聚力。
  吳怡農很年輕,但背景卻很「硬」,是「響噹噹」的「綠二代」,根正苗「綠」。其父親吳乃德在學生時期就已經是黨外運動雜誌《美麗島》的作者及《新潮流雜誌》的編輯。其叔父吳乃仁,是民進黨「新潮流系」的創流元老,曾任民進黨秘書長。
  二零二零年的「立委」選舉,民進黨針對台北市第三選舉區爭取連任的蔣萬安,是年輕帥哥,海歸博士的特質,提名與其同質性甚高的吳怡農,發動進攻性的挑戰。雖然是首次參選,卻也獲得民進黨在該區歷屆參選人最高的得票記錄,僅以一萬餘票的差距敗在蔣萬安的手下。
  倘國民黨無法提名較具戰力的候選人,這一席自施行「單一選區兩票制」後,一直掌握在國民黨手中的「立委」,很可能會落入到民進黨的手中。這就要看朱立倫的政治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