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澳門中產階層的若干問題探討(上)

劉祖雲、王丹鳳  

隨著以博彩業為主導的澳門經濟的發展,澳門的社會結構也發生了相應變化,其表現之一就是,澳門中產階層經歷了從無到有再到逐步壯大的過程。
  賭權開放的10年間,澳門經濟得到飛速發展,在博彩業的帶動下,2010年澳門本地生產總值首次超過2,000億澳門元,人均GDP達到51,000美元,位居亞洲第一。以博彩業為主導的澳門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澳門社會結構的變化:一方面有利於小企業主等群體的資本積累,進而為他們提供了向上流動的機會;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相關行業的技術和管理職位,進而為澳門中青年群體躋身專業人士行列提供了機會。
  澳門中產階層的發展壯大,對於澳門經濟繁榮、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文將在界定中產階層概念的基礎上,對澳門中產階層的規模、特徵以及培育等問題進行探討。

一、中產階層的界定及澳門中產階層的規模
  澳門存在中產階層,這已形成基本共識。誰是澳門的中產階層?其現有規模有多大?應從哪些方面將之與其他群體區分?這就涉及中產階層的界定和劃分問題。

  1. 中產階層的界定。
  中產階層的界定一向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分歧主要體現為採用什麼標準進行劃分。綜合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以收入、職業、教育、消費、資源佔有為指標劃分中產階層最為常用,而是單獨使用還是綜合使用以上指標,對中產階層的界定可分為一元標準和多元標準。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在研究中產階層時主張以職業的單一標準對其進行界定,他認為存在新、舊兩個中產階級,舊中產階級就是小企業家,包括農場主、小生產者、大地主和大商人,新中產階級包括管理人員、醫生、律師、教授、推銷人員、辦公室職員等;美國國情普查局則以經濟收入為標準,在收入層面對美國中產階層家庭作出明確界定。另外,還存在以居民消費水準為標準以及主觀認同標準等不同觀點。但是,單一標準並沒有消弭爭議,因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職業地位、收入水準等有著顯著差異,如何確定界限並不容易達成共識,且哪個標準對中產階層的意義更為重大也是見仁見智。隨著現代社會資源的分化,越來越多的人採用多元標準對中產階層進行界定。韋伯提出了廣為人知的財富、權力、聲望三位一體的分層法,受其影響,許多學者傾向於將收入、教育、職業等變數結合起來進行考察。一種做法是以收入作為劃分中產階層的主要標準,再配合教育、職業,擁有住屋或生活素質等其他因素作為輔助界定的變數;也有人將職業作為主要標準,輔以其他相關指標,如陸學藝等學者在進行社會階層劃分時,提出了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佔有狀況為劃分標準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理論框架,中產階層可以從中清晰顯現,此種論點被學界稱為「層化論」。多元標準較一元標準更為綜合和全面,但也存在採用哪些變數、變數之間是否相容、不同變數如何設定權重等問題。在具體操作中,必須結合實際情況,充分考慮所用標準的適應性與區分度。
  對澳門中產階層的劃分也在不斷探索之中。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公佈的「澳門中產階層現狀探索報告」中,建議定義中產首要考慮經濟因素。按照澳門收入中位線計算,家庭月收入2-10萬澳門元可列入中產。以收入為標準的劃分在澳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2012年《澳門藍皮書》指出,「中產階層」在澳門幾乎與「中層收入人士」畫等號;也有學者主張以「房產自有」標準來劃分澳門中產階層,認為在高房價時代,該標準可以有效整合職業、收入和學歷等單一研究範式的優勢,規避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澳門中產階級群體的完整身份。但是,如前文所述,中產階層的界定與劃分是很複雜的過程,因而有意見指出,不應該把收入等單一變數當成界定澳門中產階層的唯一或核心標準,而要結合實際情況構建界定澳門中產階層的綜合標準。大多數學者認為,從中產階層界定的多元標準看,收入是一項主要標準,在收入的基礎上,可進一步綜合運用包括職業、階級意識、消費和生活方式、教育等在內的各項指標。根據澳門的現實情況,澳門經濟學會在進行「澳門中產階層調查」時採取了分類的方式來調和這一爭端。該調查將澳門中產階層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廣義中產,主要以收入作為測算標準;第二類是狹義中產或稱核心中產,是以收入為標準,同時輔以教育程度、職業和住屋等指標。由此可見,目前對澳門中產階層尚未形成比較統一的評估標準,但收入、職業、教育、消費是劃分中產階層的最常用指標。

  2. 澳門中產階層的規模。
  由於澳門中產階層的界定沒有明確的標準,對於澳門有多少中產人士也便出現了多種說法。按上文提到的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制定的家庭月收入2-10萬澳門元界定標準,2011年澳門約有42%就業人口會被列入中產階層;澳門經濟學會則參考美國華盛頓政策研究所制定的收入標準(該標準將家庭收入中位數的一半至兩倍之間確定為中產家庭),提出2011年澳門的廣義中產階層約占48%,而綜合多種因素的狹義中產比例約為23.7%;也有調查指出,如果以主觀感受為標準,居民中認為自己的家庭屬於中產的比例約為30%。鑒於存在以上爭議,本文試圖從更為符合澳門社會現實的角度明確澳門中產階層的規模問題。
  首先,收入水準是劃分澳門中產階層的重要指標,問題在於將哪個收入區間作為中產階層的劃分範圍。從澳門收入統計資料來看,2011年總就業人口的收入中位數為10000澳門元,以此為標準,結合澳門居民在各收入層的人數分佈,我們將收入在10000-40000澳門元之間的群體界定為「收入中產階層」,據此,澳門「收入中產」的規模約占總就業人口的51%左右,在總人口中約占31.2%。其次,如果以職業為標準,將那些「脫離了體力勞動的、具有某種特別技術水準的社會勞動者」歸入「職業中產階層」,那麼,澳門「職業中產」的範圍包括公務員及管理人員(含立法機關成員、公共行政高級官員、社團領導人員、企業領導人員及經理)、專業人員、技術員及輔助專業人員以及文員(含博彩業打工人員)等,其規模約占總就業人口的50.5%,約占總人口的30.9%。最後,如果以教育程度為標準,將受過高等教育以上的人員作為「教育中產階層」,澳門「教育中產」的規模約占總就業人口的23.3%,約占總人口的14.2%。以上單一標準的劃分方式不乏理論和現實依據,但本文認為,由於澳門社會存在總體收入水準較高、總體教育程度較低及收入與職業地位不完全一致等問題,單一的劃分標準不能反映澳門中產階層的實際狀況。因此,應以職業為主要指標,同時結合收入狀況,將澳門中產階層的範圍界定為收入在10000-40000澳門元之間的公務員及管理人員、專業人員、技術員及輔助專業人員以及文員,據此,澳門中產階層的規模約占總就業人口的36.1%,在總人口中約占22.1%。
  根據本文界定的劃分範圍,澳門中產階層的構成類型十分明顯。以職業為標準,可將其分為老中產階層、新中產階層以及邊緣中產階層三類。老中產階層主要指小雇主、小業主和自雇人員;新中產階層主要包括大部分公務員、一般行業的管理人員、具有一定資歷的專業人士;邊緣中產階層指包括博彩業打工人員在內的文員群體,該群體在收入上達到中產階層的標準,但在職業地位、教育程度和專業技能上並不完全符合中產要求,因此,也有學者稱其為「偽中產」。在整個中產群體當中,以小企業主為代表的老中產階層所占比例並不高,從2010年澳門就業調查結果來看,中產階層中的雇主群體比例約為該階層總人數的8%左右。佔據主要地位的是新中產階層和邊緣中產階層,主要從業領域以博彩、公共行政、社會服務行業為主。因此,這兩類也將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二、澳門中產階層的特徵
  儘管對中產階層的界定標準不同,但其基本特徵是顯而易見的。他們一般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大多從事腦力勞動,經濟收入保持在中等或更高水準;追求較高的生活品質,代表著社會主流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有一套被社會所推崇的階層文化;具有共同的身份認同、良好的公民意識和相應的修養。然而,由於澳門中產階層的崛起與澳門特殊的產業結構密切相關,發展背景及產生路徑的特殊性造成該群體既具有中產階層的一般特徵,又有其自身獨有的特點。

  1. 階層意識淡漠。
  一般情況下,中產階層在數量上也許並不占社會的大多數,但是,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念及意識形態往往代表了社會的主流,他們通過個人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和社會地位也能獲得高度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可,從而在社會上形成一股不可輕視的、具有鮮明階層特徵的正向力量。香港中產階層便因此具有香港社會「軟實力」之稱,他們具有較為統一的文化和價值觀,擁有穩定的生活和較高的社會地位,是「香港夢」的化身,無論從內部的自我認識還是外界眼光來看,都具有較強的階層認同感。
  與香港不同,由於澳門中產階層的產生發展與其博彩行業發展密切相關,許多中產人士在其身份塑造過程中,外在環境比個人努力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澳門中產階層的社會認同度和自我認知感並不高,階層意識較為淡漠。根據對澳門中產群體自我社會地位評價的調查結果,僅有一半左右的中產人士認同自己處於社會中產階層(其中文職及服務人員中這一比例不到40%),各職業群體中均有40%以上的人認為自己處於中下層甚至下層。再加上其內部結構的異質性,各組成部分在經濟利益、生活方式、文化程度等方面有著顯著差異,這種差異使其難以形成共同的階層意識和一致的社會行為。以社會參與問題為例,同樣產生於殖民城市,香港的中產階層由於在身份獲取過程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對社會公平正義特別敏感,在其成長過程中,也參與建立了作為開放社會所需的價值和文化規範。而澳門中產階層雖然對澳門有較強的歸屬感,也關心澳門時事,但與香港支持民主自由的中產階層相比,在政治上相對保守,數目和權力也較為薄弱。由於其「分佈領域廣、個性差異大,處於較為鬆散的狀態」,在一些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如政治、賭場資本主義和政府問題等,觀點均較為模糊,對本地社會的參與度也較低,並不熱衷於參與社團活動、政治選舉等社會事務。澳門回歸後,隨著中產階層的壯大,澳門公民社會正在形成之中,一些知識人士創建公共討論平臺,以公民代言人身份,發出自己的聲音。但出於其政治上的保守性和力量上的分散性,在各類社會事務中,中產階層代表所占的比例仍比較小,聲音也顯得較為微弱。
  如湯普森所言,當人們在一個階級結構裡處於特定的位置,開始意識到他們彼此的利益關係、區別和一體性,形成一個總體,並且以階級的名義從事他們的鬥爭以爭取機會時,階級便產生了。高度的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共同的階層意識、統一的社會規範以及積極的社會參與,能有力地推動中產階層的形成和壯大,當達到一定規模,其價值觀成為社會認可的主流價值觀,其文化成為社會的主導文化時,便能在社會結構中發揮「穩定劑」、「緩衝層」的作用。從這個角度講,澳門中產階層目前仍缺乏鮮明的階層意識,集體觀念淡漠。這將影響到其社會功能的發揮。

(上,原作於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