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二十條發佈,防疫精准化如何進行?

  日前,國內多地再度出現新冠疫情。據國家衛健委數據,11月11日至14日全國新增感染病例已連續四天破萬,14日新增超過17000例,波及全國30個省(區、市)。其中廣東、河南兩地14日感染人數總計突破7800例。
  11月11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佈了優化疫情防控二十條最新措施,包括將風險區調整為「高、低」兩類;糾正「一天兩檢」「一天三檢」等不科學做法;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加快新冠肺炎治療相關藥物儲備;取消次密接等。
  12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就二十條最新措施作出解讀。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學專家金冬雁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此前的防疫措施在應對傳染性更強的新毒株時,明顯吃力了。現在『敵人』已經發生改變,我們自己也要順勢調整。」

取消次密接判定、中風險區劃定
  在11月12日舉行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疾控局副局長常繼樂解釋說,二十條最新措施中,將密切接觸者的管控措施由「7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5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隔離」,是因為隨著病毒變異,其潛伏期逐漸縮短,在5天內發現陽性的概率很高。同時,集中隔離時間的調整,可以節省約30%的隔離資源。
  一位流行病學家對《中國新聞週刊》說,根據目前奧密克戎的傳播特點,對絕大多數人而言,病毒潛伏期在5天以內,因此將密接者管控降為「5天集中隔離」是合理的。另外,還有少量排毒期更長的人,尤其是一些免疫力較差的老年人,奧密克戎在他們體內的潛伏期可能會超過5天,因此再進行3天居家隔離作為保障,「從盡可能減少傳播的角度,3天居家還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二十條措施中,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常繼樂解釋說,評估顯示,密接的密接人群規模大,但感染風險極低,陽性檢出率僅為3.1/10萬。通過及時判定並管控密接,就能降低密接的密接轉陽的風險。因極低陽性概率造成大說人員被管控,兩害相權取其輕,故不再判定次密接。同樣取消中風險區的劃定,也是基於評估,中風險區陽性檢出率低,僅為3/10萬。當高風險區連續5天未發現新增感染者,即可降為低風險區。
  在金冬雁看來,當初添加次密接,面臨的「敵人」是德爾塔和阿爾法毒株,而現在主流毒株是毒性更弱的奧密克戎及其變異株。根據以往奧密克戎疫情數據,大規模篩查出的次密接者中,陽性感染者的比例很低。
  二十條措施中,將高風險區外溢人員「7天集中隔離」調整為「7天居家隔離」。常繼樂解釋說,評估顯示,高風險區外溢人員陽性檢出率為4.9/10萬,均在風險區域劃定後7天內檢出。對結束閉環作業的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由「7天集中隔離或7天居家隔離」調整為「5天居家健康監測」,這是因為解除閉環管理的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感染風險極低,陽性檢出率為1.6/10萬。通過閉環和居家健康監測期間規範開展核酸檢測,可以及時發現感染者。
  國家衛健委副主任雷海潮介紹說,取消對於次密接的判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集中流行病學調查人員的精力和時間,把風險地區和密接人員的有關調查和風險管控的工作做得更好,能夠用更小的代價在盡可能短的時間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
  「所以這樣的調整和優化,是基於科學的認識,也是基於循證研究的新的成果,這不是放鬆,更不是『躺平』,而是要更加精准科學地做好疫情防控和處置工作。」雷海潮說。一位元長期研究新冠疫情數據的專家大概做了個估算,這次調整之後,總體而言,疫情管控的人員規模「至少會減少一半」。
  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硏究員王麗萍說,未來隨著病毒不斷變異,對疾病的認識不斷深入,以及整個國內外疫情形勢變化,也不排除再對我國隔離措施進行進一步優化調整。「『二十條』糾正了很多過去的『無用功』,要求更加精准化。」金冬雁分析說。

全國日新增感染數倍增
  全國新增新冠感染者數量連日來不斷上漲。10月28日,全國單日新增本土感染者為1477例,截至11月140,18天,這一數字翻了11倍不止,其中廣東省廣州市病例數攀升最快。
  10月28日源,廣州市單日感染顧開始快速增長,11月5日破1000例,7日破2000例,1日至11日累計本土感染突破2萬例,12日〜14日兩日腳感染總計超1.4萬例。
  本輪廣州疫情遭遇的是奧密克戎BA.5.2變異株。廣州市衛健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屹在11月10日的發佈會上稱,新增感染者中有93%來自海珠區,且高度集中在鳳陽街康鷺片區、赤崗街客村片區。海珠區位於廣州市南部,轄區主體為珠江下游的一個島,通過多座跨江大橋和江底隧道與周邊連通。
  海珠區自11月5日零時起暫停地鐵公交、限制人員跨區出行。9日起,廣州全市部分區實施中小學階段暫停線下教學、幼稚園暫停返園等措施。據「廣州海珠發佈」11日消息,海珠區於當日0時至13日24時實施強化全域疫情防控措施,包括對社區、交通、限制人員流動、重點場所和機構管理等方面的管控措施。13日晚間至14日凌晨,番禺區、荔灣區、海珠區先後發佈通報,繼續強化相關疫情防控措施。
  海珠區13日新增感染者3712例,仍是廣州市新發病例最多的區域。疫情以來,海珠區並未徹底封閉,疫情管控期間,海珠區非中高風險區的居民仍可限時限流通行。14日凌晨,海珠區部分區域恢復地鐵公交,計程車、網約車等允許有序流動。商超、農貿市場按最大接待量75%限流開放,人員進入須持24小時核酸陰性證明。
  金冬雁分析說,現在廣州還是按行政區封控,但也在嘗試更精准的防疫,這是一種防疫的進步。不過,想要真正做到精准防疫並非易事。他認為,儘管廣州新增病例數短期攀升迅速,但這些新增病例數大多聚集在某幾個地方,只需把出現病例聚集的地方封控住就行。
  數據顯示,截至13日24時,重慶市本輪疫情現有本土感染者8000餘例,11日單日新增破千,13日新增破兩千。在14日召開的重慶市新冠疫情發佈會上,重慶市衛健委副主任李畔介紹,中心城區社會面篩查發現感染者的數量和占比不斷攀升,社區傳播風險高。
  市級專家研判認為,重慶市此輪疫情的波及範圍之廣、涉及人數之多、防控難度之大前所未有,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重慶面臨的最嚴峻疫情形勢。
  11月15日開始,重慶市中心城區範圍內除高風險區以外的區域實行核酸檢測「隔天一檢」。高風險區按相關規定開展相應頻次的核酸檢測。
  河南感染者數量連日來也迅速攀升。11月8日至10日,河南日新增感染者數量均超1000例,13日達3014例。河南省病例高度集中在鄭州,且社會面病例較多。11月4日至11日,河南已累計報告本土感染者數量超6600例,其中,鄭州市累計報告超6000例。據鄭州市新冠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介紹,鄭州本輪疫情於10月4日由外地來鄭貨車司機引發,隨後通過火車站、醫院、學校等多鏈條、多點位傳播擴大,形成交織擴散、迅速蔓延、散發高發的態勢。
  11月10日晚,鄭州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發佈公告,決定於11月11日〜13日在金水區等八城區開展核酸檢測篩查工作,包括本地常住人口、暫住人口、臨時流動人口、外籍人口等居民均需採樣。
  目前,鄭州市社會面新增感染人數呈下降趨勢。據15日「河南發佈」通報,14日鄭州市區新增本土感染者2250例,其中1932例為隔離管控發現,占比超八成。

二十條措施效果有待觀察
  《中國新聞週刊》注意到,二十條措施發佈後不久,全國多地已開始跟進。
  11日,新疆、四川等多地迅速召開視頻或電視會議宣佈嚴格落實「二十條」。當日,新疆召開會議,表示要最大限度減少管控人員,在隔離轉運、人員流動、醫療服務、疫苗接種等方面採取更為精准的舉措。
  同日,四川省召開會議表示,涉疫地區要堅持重點區域分級防控,最大限度降低疫情處置成本,堅決避免簡單用大面積靜態停擺代替精准防控。廣州、三亞均於11日當日宣佈不再甄別次密接,對目前正在隔離的次密接人員解除隔離。
  多名專家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邁出不判定次密接這一步,值得肯定。不過,部分專家有所擔憂。德國華裔病毒學家、埃森大學醫學院病毒研究所教授陸蒙吉表示,從病毒傳播動力學來講,次密接陽性率「3.1/10萬」這個數字不算小,以1傳5~10為基礎計算,幾天之內就是一大波感染者。
  在陸蒙吉看來,「『二十條』實施後,會帶來怎樣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尤其在冬季病毒傳播高峰期,可能會導致更大範圍的疫情和封控面積。」11月14日,廣州新增本土感染者突破5000例,創本輪疫情新高。
  二十條措施中提到,沒有發生疫情的地區,嚴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確定的範圍對風險崗位、重點人員開展核酸檢測,不得擴大核酸檢測範圍。同時制定規範核酸檢測的具體實施辦法,重申和細化有關要求,糾正「一天兩檢」「一天三檢「等不科學做法。11月11日,海南三亞宣佈取消了區域全員核酸檢測。此後,陝西、福建、江西、遼寧、上海、安徽等地的部分縣市也宣佈取消區域全員核酸。
  在金冬雁看來,按行政區域進行核酸檢測是對待德爾塔變異株的經驗,在奧密克戎流行階段,核酸檢測範圍應該縮減至確診病例或密接者的樓宇,或者最多至整個社區。核酸檢測應該「好鋼用在刀刃上」,大規模篩選儘量多抗原檢測。
  多名專家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二十條措施是在遵循科學依據的基礎上,對現有防疫措施的適當降級,對降低防控成本和社會發展有積極意義。二十條措施,對疫情帶來的可能風險整體可控,重要是後續各地要因地制宜地落實到位,避免僵化執行。
  姜慶五認為,精准防控要把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壓在一定範圍內,以取得更有效的防疫效果。在金冬雁看來,「二十條」會起到怎樣的效果要通過科學方法分析、追蹤,進一步跟進,並公開相關數據,讓更多研究人員參與擬定、微調措施,有助於疫情防控的科學化、常態化、精准化。

防疫壓力向醫院傾斜,如何應對?
  金冬雁表示,未來應對疫情有三點最關鍵:一是繼續完善疫苗接種;二是儲備好抗病毒藥;三是強化醫療設施,進行分級診療。
  「後續疫情防控要進一步關注分級分類診療。」一名公衛專家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目前各地的醫療資源是否足以應對後續疫情的衝擊,能否避免現有醫療體系因新冠感染人數的增多發生擠兌,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考驗。
  11月3日,《自然》雜誌發表一項專家共識,來自112個國家和地區的386名不同領域的專家們就「如何結束新冠肺炎疫情危機」進行了深入探討。文章指出,「在新冠大流行期間,全球大部分國家的衛生系統都經歷了從相對平靜到幾乎崩潰的境地。」
  近日,國家衛健委主任馬曉偉在署名文章《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一文中指出,要全面提升重大疫情早期監測、智慧預警、快速反應、高效處置和綜合救治的能力,基本建成適應國家公共衛生安全形勢的強大醫療衛生體系。
  二十條措施中提到,制定分級分類診療方案、不同臨床嚴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標準、各類醫療機構發生疫情和醫務人員感染處置方案,做好醫務人員全員培訓。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準備,增加救治資源。
  「想做好醫療資源的儲備,並非易事,除了病房物資的準備,還需要配備大量的專業醫護人員。」前述公衛專家解釋,現階段幾乎所有大城市醫療資源都處於緊張狀態。如果後續疫情發生反彈,如何加強病人的分級分類救治,做好重症救護是一個重大考驗。
  在該公衛專家看來,隨著感染病例的增加,醫院的院感防線會因新冠感染者就診遭遇衝擊,醫院會因感染者就診過而停擺。「優化措施出臺後,出現相同狀況,醫院發現陽性病例後是否可以先關閉,做好消毒後隨即重新開放,無需像現在這樣封閉一段時間,造成停診,這些要仔細研究。」他說。
  「最近有不少醫院就曾因陽性感染者就診造成長時間的停擺,造成了巨大損失。在新的疫情形勢下,醫院後續如何做好院感防控會面臨巨大挑戰。」,該公衛專家表示。11月以來,全國多家醫院的急診、發熱門診、部分門診因疫情停診。
  前述共識專家組建議,為減輕醫院負擔,應加強初級衛生保健的作用,包括病毒檢測、密接追蹤、疫苗接種等。同時,及時對醫務人員進行支援和補貼,保證他們身體及心理健康。此外,衛生系統還應盡可能減少與新冠肺炎無關的醫療積壓,提高醫療衛生的冗餘度。新冠檢測、個人防護、治療和護理所帶來的經濟障礙也應被消除。

(霍思伊、杜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