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何與國外評級「割席」?

  國際評級正在從房企的「香餑餑」,變成食之無味的「雞肋」。

  近日,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準普爾(下稱「標普」),在對碧桂園的最新評級報告中透露:「應碧桂園的要求,已撤銷對該公司的發行人信用評級,退出時評級展望為負面。」碧桂園立即反擊,稱「不會對公司產生不利影響」。

  隨著銷售額全國第一的碧桂園與標普取消合作,已有約70家房企與國際評級「割席」,又一輪「保內棄外」正在上演。

  「國際資本市場對於中國房企來說,已經基本失去了給予公開市場融資支持的可能性,那麼再搞國際評級已經沒有必要了。」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說。

  中指研究院企業事業部研究負責人劉水也認為,主動撤銷評級是房企較佳的選擇,可以避免疲於應對評級下調的與情,減輕維護評級負擔,專心處理債務。

國際評級滯後明顯

  國內房地產行業高速發展時期,國際評級機構,如標普、惠譽、穆迪三大評級機構,以及瑞銀等國際大行,對房企拓展融資渠道,尤其是境外債的發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於想在境外發行債券的房企而言,越高的信用評級就越能夠帶來更充足的認購和更低的融資成本。對於投資者而言,賣方的融資成本同時也是買方的投資收益,這些都與評級緊密相關。

  「對境外投資人而言,國際評級公司發佈的評級報告在一定程度上給國內的房企做了背書。」柏文喜介紹。

  某TOP30房企的副總裁稱,「評級的目的很清楚,如果有好的評級,就能順利發債,融資成本基本與評級級別相一致。」

  另一家TOP10房企的融資部門員工介紹,除了境外債,國際評級對境內股權融資也起到了一些影響。「國際評級下調,有可能會直接影響國內機構不參與該房企的相關投資了。」他說。

  信用評級同時還會起到預警的作用。

  去年7月,三大國際機構下調恆大評級,主要依據是「觀察到該公司近期融資渠道收窄,認為公司未來降負債計劃的執行風險可能加大」。

  那次集體下調,趕在了恆大美元債正式違約之前,對投資人做出正確提醒。

  但隨著這輪國內房地產行業的深度調整,多家房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流動性危機,評級機構紛紛開始「踩踏式」下調。

  據億翰智庫統計,截至10月27日,以穆迪的評級為例,在50強房企中,僅剩萬科、中海、華潤、保利、龍湖、越秀、金茂這7家房企還保持「投資級別」評級。相對應的級別中,標普僅剩萬科、中海、華潤、保利、龍湖、金茂這6家;惠譽僅保留萬科、中海、華潤、保利、龍湖、越秀、金茂、首開、華發這9家。

  可以看出,TOP50中除了央國企和港資房企,民營開發商幾乎所剩無幾。

  三家機構下調的原因基本類似,即認為企業銷售下滑、再融資渠道收窄等因素使得企業流動性靈活性下降。

  中指研究院劉水認為,評級下調對房企產生較多負面影響。一是對於尚未直接違約的房企來說,評級下調有可能觸發債項的提取償還條款,短時間內加劇企業的償債壓力;同時也增加了房企再融資的難度和資金成本;下調評級的負面輿情也會傳導至銷售市場,影響企業銷售,導致銷售下滑。

  這種並沒有什麼新意,但影響頗大的集體下調,在今年8月就曾造成了戲劇性的效果。

  8月10日,龍湖股價暴跌16%,到了三年來的最低點。原因是瑞銀將龍湖評級從「買入」下調至「中性」,目標價從53元降至25.7元。

  瑞銀下調的原因,僅是重復表達國內銷售下降、融資困難等已持續許久的現狀。

  彼時行業就有聲音認為,國際評級對國內房企的評估,稍顯滯後。有評論稱,在本輪行業下行期,境外評級公司更多是基於市場環境對公司評級進行調整,評級結果更多反映的是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悲觀預期和負面評價,難以公允地反映企業真實的信用狀況。

  以上次標普對碧桂園的評級為例,下調評級的原因依然是:由於合同銷售額的下降和利潤壓力,槓桿率在未來一到兩年可能會進一步提高。

保內棄外

  促使房企們下定決心退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隨著境外債發行規模的迅速收縮,尤其是不少房企美元債已違約,國際評級似乎已經變得可有可無了。

  「當前市場環境下,多數民營房企發債融資及海外融資可能性微乎其微,評級機構在其中基本沒有幫助。」中指研究院劉水說。

  有統計顯示,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已有包括陽光城、佳兆業、新城、融創、龍光、寶龍等在內的約70家房企向三大評級機構提出申請撤銷評級。其中,恆大、陽光城、中梁控股、中國奧園、佳兆業集團、合景泰富和海倫堡等房企與三家機構完全取消了合作。

  「撤銷國際評級,說明房企已經放棄境外債的發行了。」某央企開發商的中層對《鳳凰週刊》坦言。

  「眼下多家房企美元債違約,評級就會下調,發債幾乎不可能了。」上述TOP30房企副總裁分析,「取消評級起碼有兩個好處:第一是再也不受評級下調的壓力,被市場關注和評價;第二是暫時不融資也不需要花一定費用了。」

  柏文喜介紹,國際評級機構的盈利模式幾乎都是向賣方收費,在房地產行業就是向房企收費。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撤銷評級,確實能省掉一部分的費用。

  至於國內,過去國際評級對股權融資等產生過影響,現在影響也幾乎沒有了。上述TOP30房企副總裁透露:「現在國內投資者更看重國內評級機構的報告,以及它們對行業的判斷。」

  但問題是,退出容易,再回歸可能很難。

  與國際評級脫鈎,意味著這些民營房企如想再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可能將面臨信用重建的問題。

  「再建信用,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上述央企開發商的中層說。

  不過,大多數房企已經無暇顧及。

  「那是以後的事,若干年以後,這個世界可能已經是另外的模樣了。」上述TOP30房企副總裁說。

(楊依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