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養胃「常識」

  胃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中醫學認為,胃具有受納、腐熟、降濁的功能,「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這足以說明胃對人的生命活動十分重要。很多人知道「胃病三分治療七分養」的道理,但不少所謂的養胃「常識」,若照之去做,不僅達不到養胃效果,反而可能不利於健康。

誤區1:少食多餐才養胃

  有些胃病患者消化功能減弱,需要少食多餐,以減輕胃的負擔。於是,有些人誤以為養胃就應該少食多餐,並以此作為養胃宗旨,每天吃六七頓,甚至把少食多餐變成頻繁飲食,美其名日「細水長流」。殊不知,這種飲食方式讓胃始終處在「工作狀態」而得不到「休息」,反而可能導致胃酸分泌紊亂,從而損傷胃黏膜。此外,少食多餐還可能導致飲食總量增加,從而增加肥胖等疾病的發生風險。

人類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養成了以一日三餐為主的飲食習慣,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及胃酸的分泌也適應了一日三餐的規律。通常情況下,沒有必要,也不適合少食多餐。胃腸道功能不健全的兒童、消化功能減弱的年老體虛之人,以及胃切除術後患者等特殊人群需要少食多餐,如根據自身情況改為一日五餐甚至七餐。但是,一日進食的總量必須控制,不宜超出所需範圍。糖尿病患者尤其要定時、定量進餐,不可隨意增加餐次。

誤區2:牛奶可以保護胃黏膜

  飲食不當、藥物、疾病等因素都可能損傷消化道黏膜,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黏膜潰瘍,久而久之可能導致腫瘤發生。我們要像保護皮膚那樣,保護好消化道黏膜。坊間有傳言稱牛奶可以保護胃黏膜,認為其能在胃內壁上形成一層保護膜,避免胃黏膜受損,且能中和胃酸,緩解胃痛。其實不盡然。

  當胃黏膜受損但尚末發生炎症時,進食牛奶或米湯,確實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若受損黏膜表面已經發生炎症性改變,依靠牛奶去修復受損黏膜,顯然是無效的,反而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加重潰瘍。有些人對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飲用牛奶後還會出現反酸、腹瀉等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