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彈研發保密戰

  在我國國防科技發展的道路上,原子彈和氫彈的試驗成功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由於當時的國際環境十分險惡,霸權主義者曾經揚言:中國若進行核子試驗,就必須對他們的核設施、核基地加以摧毀。為了對敵人可能發動的襲擊進行防範,黨中央採取了極其嚴格、極為特殊的保密措施,在以周恩來總理為首的專門委員會的領導下,從科研到生產的各個環節,建立了十分嚴格的保密制度。

221廠的故事
  1958年初我國開始籌建第一個核武器研究院,知道的人提及它時只是使用其代號:九院,即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後來在青海省海晏縣的金銀灘草原成立了西北核武器研究設計院,九院的總部也設到了金銀灘,因保密需要,對外稱「221廠」。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都是從221廠研製組裝後運往西部試驗場的。221廠的廠區位于金銀灘草原的中心地帶,占地約570平方公里,但保密的區域遍及整個草原。
  上個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大批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從北京的科研院所、東北的軍工企業奔赴221廠。當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即將從事的事業事關國家核心機密。但是,在他們以後的人生中,始終都遵守著一個原則,那就是「不該問的不要問,知道的也不要說」。1964年10月16日,當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傳到金銀灘草原時,一個投身原子彈研製工作並在此堅守多年的人竟然問當時的九院院長李覺:威力這麼大的核武器,是在哪裡製造的?
  221廠還有「一問三不知」的保密制度——問你幹什麼的,不知道;問你在哪裡幹活,不知道;問你的通信地址是什麼,不知道。上不傳老,下不傳少。大家都嚴格遵守這個保密制度。很多人在那裡工作十多年,家裡的親人、朋友都不知其工作單位的性質,只知道是保密單位,郵政位址是XXX信箱,等家裡知道都是很多年以後的事了。
  兩彈元勳鄧稼先就是這樣。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徵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毫不猶豫地表示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調到保密單位」,其他的什麼也沒說。他的妻子許鹿希後來回憶講,鄧稼先到基地一干就是28年,由於工作的保密性質太強,其間很少回家,每次回來總要囑咐她,不要讓北京醫科大學的同事到家裡去,不要向北醫的領導、同事說你丈夫是幹什麼的,領導要問的話,就說做保密工作,後來北醫領導是在看了鄧稼先追悼會的報導後才知道許鹿希的丈夫是中國功勳卓著的「兩彈元勳」。
  當年221廠的工作人員約定俗成稱自己是「草原人」,工廠內部報刊也以《草原工人報》命名。多年以後,凡是在221廠工作過的人都擁有一枚「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紀念章。同時,還都有一本「為開創和發展祖國核事業而奮鬥的草原人」的紀念冊。

保密措施極其嚴格
  第一顆原子彈試爆,參試的七八千人沒有走漏一點消息。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中國在西部地區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繼美國、前蘇聯、英國、法國之後,世界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代號為「596」的第一顆原子彈試驗前,為保證試驗順利進行,防止任何意外發生,由解放軍總政治部、國防科委、公安部三家抽調幹部組成了保衛保密小組,主要負責保密範圍的控制,對參試人員的保密教育,進場參試的物資準備,物資包裝防震和運輸過程中的安全警衛措施。保密小組的工作十分細緻。何日起程進場,在哪個火車站裝車,偽裝保密措施如何,小組人員都要一一檢查、落實。各單位裝車出發時,小組人員都要到現場去瞭解車輛檢修情況,規定車速、車距,提出安全保密要求。
  為了保密,有關試驗內容被編成絕密級的密語。首次試驗密語為一六四,實彈為老邱,裝配為穿衣,彈在裝配間為住下房,彈在塔上為住上房,雷管叫辮子,彈上插雷管叫梳辮子,測試叫診斷,劑量叫體溫,氣象叫血壓,起爆叫零時。於是,「原子彈在塔上開始插雷管」就變成「老邱住上房開始梳辮子」這樣一句近乎黑話的密語。這次核子試驗的保密工作極其成功,參試的七八千人沒有走露一點風聲。

精確到每一個細節的保密
  從1964年至1966年,中國完成了三次核子試驗。
  八一電影製片廠1966年攝製完成了記錄中國三次核子試驗成功的彩色紀錄片《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該片定於當年10月1日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上映,並陸續在全國各地放映。新華社攝影部提議該紀錄片上映前,可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三次核子試驗的照片。新華社為此請示國防科委,國防科委副主任羅舜初以及有關業務人員專門開會討論。會上,唯一全程參與三次核子試驗拍攝的攝影記者孟昭瑞,帶去了三次核子試驗時由他拍攝的煙雲、火球等多幅照片,並詳細彙報了拍攝情況,會議結束時選出了四幅,擬在報紙上公開發表。
  1966年9月30日,羅舜初給周恩來總理寫了一個請示,內容如下:
  總理:新華社提出。為了配合公開放映我國一二三次核子試驗的影片,他們要求發表有關核子試驗的新聞圖片。現選了四張圖片,經研究不存在什麼機密問題。現將準備公開發表的四張圖片呈上,是否要發表請審定。此致,敬禮!
  當天晚上,孟昭瑞接到周總理辦公室的電話,總理軍事秘書周家鼎通知他,立即到中南海西門取總理的批件。晚些時候,新華社攝影部的發稿編輯從孟昭瑞手中借走了四幅照片的底片。1966年10月1日,這四幅照片出現在當日的《人民日報》上。根據周總理的指示,為了保密起見,報上那幅1966年第三次核子試驗的蘑菇雲圖,下方的地面部分被裁去,因為周總理認為,原來完整的圖片有可能透露蘑菇雲升空的高度。周總理這種精確到每一個細節的保密意識,讓孟昭瑞至今記憶猶新。
  當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國防科技工業正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而同時,隨著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部隊與社會聯繫的日益緊密,外資企業和境外人員的大量湧入以及資訊網路、現代辦公設施和通信工具的廣泛使用,使竊密與反竊密的鬥爭更加隱蔽、尖銳,給保密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壓力。互聯與互隔本是一對矛盾對立統一體,沒有保密安全,一切努力都會化為泡影。在新時期、新階段,我們更要發揮黨的優良傳統,時刻不松保密之弦,嚴格保密制度,加強技術防範力量和監督檢查力度,使保密雲作成為永恆的戰鬥力。

(周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