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氣的漫長回歸

  「您前面還有58桌,預計等位1個小時以上。」
  2022年跨年夜晚上6點,北京養街知名餐飲品牌胡大飯館的門前已經排起等候用餐的長隊,即便如此,門口接待處還在陸續有人前來取號。
  剛剛過去的元旦,餐飲人熟悉的「煙火氣」又回來了。據胡大方面介紹,跨年夜排隊等位一直持續到凌晨3點半,排隊等位1836桌,翻台率達到600%,目前的客流已經回升至去年同期的九成。
  火爆的不僅僅是這一家店,《中國新聞週刊》走訪發現,元旦期間的北京,三裡屯、合生匯、長楹天街、西單大悅城等知名商圈內的餐館幾乎家家爆滿,尤其是火鍋,在這輪餐飲消費中一馬當先。
  但事實上,餐飲人的悲喜並不相通,有的門店動輒排隊數小時,有的老闆卻早早地給員工放了假。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不同餐飲業態,命運並不相同。
  煙火氣的復蘇,是生活歸回常態典型的縮影,但這種復蘇也是漫長複雜的。目前來看,消費的復蘇,更多的是疫情壓制解除後的反彈回補,市場仍在期待「報復性反彈」的來臨。
  餐飲老闆內參創始人、CEO秦朝預測,(疫情管控)放開後的三個月,可能會變成全行業「最難熬」的一個季度,如同太空人在安全返回地球的時候,一定會經歷一個「黑障區」。

不是所有消費都能被「報復」
  跨年夜的海底撈北京西單店,等位從中午12點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2點半,等位時長超14個小時;呷哺呷哺元旦期間的客流量也十分可觀,同店營業額達到2021年的114%,翻台率較疫情放開前增長3倍;跨年夜當天,巴奴毛肚火鍋北京通州萬達店翻了9次台,全國門店平均翻6次台,整個元旦假期期間,巴奴營業額也創了新高。
  堂食的恢復與元旦的帶動,讓餐飲業看見了復蘇與反彈的希望。美團資料顯示,元旦假期前兩日,全國堂食線上交易額較上周增長超一倍。
  然而,餐飲業已經迎來「報復性消費」了嗎?答案是並沒有。資深連鎖經營專家文志宏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雖然元旦期間餐飲消費勢頭不錯,但更多算是疫情壓制解除後的反彈回補,還談不上「報復性消費」。嘩啦啦大資料顯示,2023年元旦期間,堂食訂單量同比下降8%,營收下降6%。
  在他看來,目前餐飲業復蘇呈現出點狀佈局。「餐飲消費恢復的快慢,與所處的商圈和所屬的品類有很大關係。客流恢復較好的,基本都是重點商圈內的社交性以及剛需性餐飲,特別是火鍋,是恢復速度最為明顯的一個品類。但對於非知名商圈的餐飲而言,堂食雖已恢復,但距離消費者真正無所顧忌地進店消費,或許還要等上一段時間。」
  事實上,與胡大、海底撈等餐飲頂流相比,不少餐廳在這次堂食恢復後,經營狀況並不理想,部分餐廳已經提前放假,準備年後再戰。
  位於北京東三環和東四環之間的團結湖雞蛋灌餅,被譽為朝陽區的早點之光。老闆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沒有疫情的時候,一天能賣1500-2000個雞蛋灌餅。然而2022年12月8日重新營業後,銷量只有七八百個,下降了一半都不止。由於下午沒有什麼生意,這家店還將原來的閉店時間從晚上8點提前到下午2點。
  坐落在北京崇文門商圈附近的天天潮牛潮汕牛肉火鍋店,在大眾點評App上綜合評分高達4.8分(滿分5分),極佳的口碑吸引了不少吃貨前來打卡。12月31日,當記者來到這家店鋪時,餐廳大門緊鎖,絲毫不見往日的煙火氣。通過窗戶上的歇業告示可以得知,餐廳從12月16日起便已放假,一直持續到2023年1月28日。《中國新聞週刊》撥打餐廳電話,一位元工作人員表示,堂食恢復以後客流很少,而且員工也陽了,所以老闆直接放假了。
  這樣的情況並非只發生在北京。河南省餐飲與住宿行業協會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河南省自去年年底堂食恢復以後,不同餐飲業態恢復情況差異很大。「剛需屬性的速食,尤其是品牌連鎖速食上座率能到80%,已經接近上年同期。相比之下,更側重於正餐宴會場景的中餐酒樓恢復情況差很多,上座率只有三到四成左右,雖然元旦有所改善,差不多翻了一倍,但比起正常年份的爆滿仍然差距巨大。」
  除了商圈和品類,影響餐飲業復蘇的還有當地的經濟發展水準和居民消費能力,這意味著越往下沉市場走,餐飲業的復蘇情況可能越差。據嘩啦啦大資料,元旦期間,從城市排名來看,北上廣三地的餐飲業店均營收位列全國前三位;而從城市等級看,新一線城市下降幅度最小為4%,二線城市下降幅度最大為17%。
  山西省烹飪餐飲飯店行業協會會長馮守瑞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省內兩大消費重鎮太原和大同,在疫情管控放開後,餐飲業的恢復情況遠不如北上廣理想,恢復營業的餐飲商家比例僅在50%左右,整體上座率也只有正常年份的四成。
  12月16日,中國非遺麵食大會在太原開幕,同期太原市政府發放230萬元文化旅遊惠民券,惠及各縣(市、區)、開發區各酒店賓館、特色餐飲、非遺美食以及文化旅遊經營單位。但據馮守腳研瞭解,消費情況並沒有達到預期。

要賬比消費先來
  對於餐飲人而言,時下最大的困難或許不是報復性消費沒來,而是報復性要賬先來了。
  12月7日,隨著「新十條」的發佈,西安餐飲業也隨即進入堂食全面恢復的倒計時,然而這一消息並沒有讓張宏偉(化名)高興起來。他在當地經營一家連鎖中餐廳,目前共有5家門店。
  張宏偉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之前疫情嚴重的時候,還可以用疫情作為拖欠各種費用的理由,如今疫情管控徹底放開了,自己也再沒有藉口了。
  果不其然,恢復堂食的第一天,張宏偉還沒等到一個客人,就接到了三個要賬的電話,分別是房東和兩個供應商,加起來將近20萬元。
  然而這還只是張宏偉全部債務的冰山一角。房租、供應商的貨款、員工的工資以及銀行的利息,他粗略盤了一下,對外欠帳已經高達800多萬元了。「為了籌措資金,這三年我把車和房都抵押出去了,但長久下去,不是個事兒。」
  更要命的是,隨著餐飲業的逐步恢復,資金鏈的壓力或許還會進一步加大。
  疫情前的2019年,北京知名餐飲老字型大小萃華樓會在整個春節期間營業,但今年春節除了崇文門店外,其他門店一律從初一放假到初七。
  萃華樓集團總經理王培欣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之所以放棄春節檔,主要原因就是成本太高了。「根據規定,春節期間如果要繼續營業,那麼公司就需要按照300%給員工支付工資。這麼算下來,1個店1天的工資開支就是4萬塊錢,再加上食材、水電費等支出,單店一天的成本高達10萬元。按照目前的客流量,想要回本難度太大。」
  餐飲業為什麼這麼缺錢?從本質上看,餐飲業是一門高度依賴現金流的行業,房租、貨款、員工工資都需要定期支付。正常年份下,餐飲業的現金流相對充裕,因為只要能夠正常營業就會有現金持續流入。正如餐飲業的一句俗話:「現金流治百病,營業額解千愁。」
  然而疫情中斷了此前的良性迴圈,餐飲業客流量大幅下滑,客流量沒了營業額也就沒了,現金流因此也就斷了。
  收入大幅減少的同時,餐飲業的各項成本卻並沒有因為疫情降低。文志宏指出,餐飲業向來有「三高一低」的說法:房租高、人力成本高、食材價格高,利潤率低。房租、人力、食材這三項支出基本占到了總成本的70%〜75%,再扣去稅負、固定資產折舊與其他損耗,利潤率通常只有5%~10%。
  三大成本中,食材可以按需購買,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支出,但房租和人工卻不行。位於北京鼓樓腳下的鼓樓金記,是京城知名的涮肉館,有著「南有聚寶源,北有老金頭」的美名。該店老闆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疫情下的餐飲業,難就難在即便不營業,房租也得出,員工也得養著,虧損也基本出自這兩塊。
  生意不好為什麼不裁員呢?鼓樓金記的老闆表示,疫情期間餐廳沒有開除一名員工,因為不能開。「你不能說這個月店不開了,就讓人家回老家去,否則一開門員工准跑路了。所以你還得想辦法,如何在不能開門的情況下,還能讓員工有班上,有錢賺。」
  值得注意的是,餐飲業高度依賴現金流的同時,對外融資的管道和能力卻比較弱。一位元銀行系統人士向《中國新聞週刊》分析,餐飲企業貸款難,根源在於餐飲企業普遍無法提供值錢的抵押物。經營場所是租來的,不具備所有權,前期投入巨大的裝修、炊具、餐具,回收殘值也都很低。
  去年12月14日,中原銀行與河南省餐飲與住宿行業協會達成戰略合作,授信50億元支持河南餐飲業復蘇。據協會介紹,這次貸款的發放考慮到了餐飲企業的現實困難,數額不大的情況下可以採取信用貸的模式,即不需要抵押物,主要參考企業的品牌知名度和年營收規模。「已經有不少企業拿到了貸款,數額從100萬元到500萬元不等。」
  不過另一位地方餐飲行業協會負責人認為,享受到政策紅利並拿到貸款的主要還是中小規模的餐飲企業,而行業中占主流的小微餐企仍處在困境中。「從貸款金額上就能看得出,夫妻店和個體戶用得著貸款上百萬嗎?」
  我國餐飲市場集中度極低。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20年我國限額以上餐飲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的餐飲單位)數量為3.29萬家,而同期我國餐飲企業數量為1013萬家,換句話說,99.9%的餐飲企業年收入都不足200萬元,其中不乏個體戶和夫妻店。而這部分恰好也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群體,其現金流儲備不足,又大多在投入期,利潤的沉積難以支撐太久。
  上述銀行系統人士表示,餐飲企業貸款難,本質上反映的還是小微企業貸款難的問題。銀行放一筆幾萬元或者十幾萬元的貸款,從成本角度看,甚至要比操作一筆金額上億的大企業貸款還要高。
  但過度貸款,也有可能進一步加大企業負債。西安飯店與餐飲行業協會會長宋凱華,曾擔任過北京一家商業銀行的支行長。過去這三年,他已經記不清組織了多少場餐飲企業與金融機構的座談會。他向《中國新聞週刊》坦言,自己內心其實也很糾結,一邊幫大家想辦法籌錢,另一邊又在勸大家不要過度負債,因為擔心企業最終還不上錢,反倒進一步加重企業負擔和風險。

消費信心從何而來
  外部輸血存在困難,餐飲業還是得指望自我造血。餐飲業到底何時才能完全復蘇?
  從短期來看,影響餐飲消費恢復的因素還是疫情。文志宏表示,管控政策的調整,不代表疫情就沒有了。相反的是,沒有了強力管控和物理隔絕,部分市民更加不敢外出,而且陽過的人依舊存在復陽的可能,所以指望客流量立刻回升並不現實。
  而從長期來看,影響餐飲消費復蘇的根本因素還是居民消費信心。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指出,通常來說,因消費場景消失造成的消費下滑會隨著消費場景恢復而復蘇,典型如餐飲消費,隨著堂食的恢復,餐飲業收入會有明顯改善,旅行出遊和其他線下聚集性消費場景均是如此。但改善幅度難以回到常態水準,因為消費信心的恢復很難一蹴而就。
  據尚普諮詢市場調研資料顯示,2022年1〜7月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為87.90,而2021年該值為119.80。2010年~2021年,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年均值為111.83。其中2019年指數最高,達到了126.60。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寧吉喆表示,2020年至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5.1%,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但明顯低於疫情前2013年至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的年均實際增長率。
  大眾對收入增長預期轉弱的最直接表現就是,減少消費,增加儲蓄。2022年,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將創下歷史性新高。央行資料顯示,2022年1月份至11月份,新增居民存款累計14.9萬億元,如果加上12月份住戶存款金額,全年居民部門新增存款或將超16萬億元。
  在2019年至2021年間,我國居民部門年增存款均在10萬億元左右,再往前則普遍低於5萬億元。
  星圖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付一夫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參考海外其他國家的經驗,線下消費的加速修復大多出現在防控政策優化之後的第二個季度,從管控政策確定調整到消費基本恢復正常,同樣需要經過2〜4個季度不等的週期。
  海通證券研究認為,經濟活動尤其是消費活動要「正常化」,勢必會伴隨著人口流動的正常化。通過考察中國香港、中國臺灣、越南等地在疫情政策優化後人口流動恢復的時間,可以得到一定的借鑒和啟示。從政策調整到恢復,香港用了約3~4個月的時間,臺灣用了4個月左右的時間。
  越南於2021年10月調整了防疫政策,其交通客運量也隨之回升,到了去年4月基本回到了正常水準,總計用時約6個月。不過,相較疫情前的水準仍有不小的差距。
  豪蝦傳創始人蔣毅針對餐飲業復蘇給出了三個比較具體的節點預期。他表示,春節到3月是靜待期、3月到5月是觀望期、5月之後則是慎重期。「類似小吃速食這類剛需和一些淺社交的品類或許恢復的速度會更快,在春天到來的時候就能迎來比較樂觀的經營狀況,但其他的品類確實需要靜待更長的時間以尋找機會。」

(余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