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寧強調: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
【香港中通社4月24日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4月24日就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有關涉臺言論作出回應。
在當日例行記者會上,《環球時報》記者問:據報導,近日,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接受採訪時稱,臺灣問題不是中國內政,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符合所有人利益。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
毛寧說:英國外交大臣顯然應該好好補補歷史課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回歸中國是二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羅宣言》白紙黑字寫著,《波茨坦公告》清清楚楚印著。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普遍共識和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為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第2758號決議所確認。
毛寧說,一個中國原則是中英建立和發展外交關係的政治基礎和前提條件。50多年前,英方在中英關於互換大使的聯合公報中明確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毛寧強調,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任何外國都無權干涉。希望英方在這個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上保持清醒,謹言慎行。
臺灣業界籲重啟兩岸旅遊「小兩會」及開放赴陸團
【香港中通社4月24日電】臺北消息:臺灣中華優質旅遊發展協會24日呼籲,希望重啟兩岸旅遊「小兩會」(臺方的臺旅會與大陸的海旅會)及兩岸旅行業聯誼會,並先開放臺灣旅遊團到大陸,讓旅行社有生意可做。
中華優質旅遊發展協會當天發佈新聞稿表示,2019年以前兩岸旅遊是臺灣航空與旅遊的最大客源市場,占臺灣整體市場4成,也占臺灣航空公司產值近一半,是疫後產業復蘇最後一塊拼圖。
協會理事長李奇嶽認為,大陸方面在恢復兩岸旅遊往來上已釋出善意,而陸客團來臺的確需要兩岸先行協商。但臺灣觀光團到大陸的禁令,臺灣當局可以先解除。這不涉政治、不涉意識形態,很容易做到。臺灣4000家旅行社中,絕大部分都有旅遊團到大陸的業務,臺灣先開放,就是在恢復兩岸旅遊一事上向前跨出一步。
李奇嶽強調,大陸方面提出的恢復旅遊「小兩會」協商,以及重啟兩岸旅行業聯誼會是善意與務實的做法,希望臺灣當局能給予善意回應。
臺灣南部再遭乾旱考驗 各界呼籲以長效機制破解缺水危機
【新華社臺北4月24日電】繼2021年經歷「百年大旱」後,今年以來臺灣再度遭遇乾旱缺水危機考驗。連日來,春雨在臺灣南部地區降水不如預期。該地區創下30年來降雨量新低紀錄,已600多天沒下過雨量超200毫米的大雨。
臺灣最大水庫曾文水庫24日蓄水率降至約6.4%,南部其他主要水庫蓄水率都在25%左右低位。缺水最嚴重的臺南目前民生用水減壓、1000度以上工業用水大戶減量10%、非工業用水大戶減量15%,官方評估水庫現有水量只能撐到5月底。
2020年至2021年,臺灣歷經56年來首次沒有颱風入境,造成大規模乾旱缺水。然而,從當時延續至今,已連續3年多沒有颱風登陸,創下歷史紀錄,讓一向仰賴颱風降雨以蓄水的臺灣南部地區陷入更嚴重乾旱。
缺水危機讓農業首當其衝。被視為臺灣米倉的臺南因缺水,3年內進入第二次休耕;今年整個嘉南地區停灌1.8萬公頃,稻米減產9.8萬噸;臺南玉井、南化與楠西區重要作物芒果因缺水灌溉導致果實過小;嘉義阿裏山區也有茶葉減產危機……
有臺南果農表示,近來憂心忡忡,種植芒果40年來今年缺水情況最嚴重,花期開了近九成,但果實沒有水長不大,龍眼也因缺水導致酥花,偏偏這個時候蟲害也比往年來得多。
乾旱不只衝擊南臺灣,一路向北延伸。除臺南、高雄水情皆亮橙燈「減量供水」,嘉義、臺中、彰化為「減壓供水」的黃燈,苗栗、新竹也亮起「提醒」的綠燈。
高雄市民伍豪表示,兩三年前,臺灣剛歷經「百年大旱」衝擊,搞得大家焦頭爛額。不料,如今南臺灣又面臨更嚴重的缺水危機。在久旱不雨的焦慮下,搶水事件時有發生。臺灣過去不重視節水與回收再利用,遇有不足就鑿井解決,且資源分配常「重工輕農」,在缺水時期就會形成嚴重搶水爭議。
「臺灣真缺水嗎?一點也不。」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政治學博士劉明德撰文指出,臺灣雨量充沛,年降雨915億噸,就算只能留存18%,其他流到海裏或蒸發,也綽綽有餘。
劉明德認為,問題在於臺灣官員的思維還停留在看天吃飯的農業社會。
中國國民黨籍民意代表鄭麗文表示,當局的「前瞻計畫」編列上千億元新台幣預算,水資源部分預計要在8年內達到增加常態供水每日41萬噸,但相關計畫已進行6年,成效只達到增加每日20萬噸,而各科學園區持續擴建,用水量預估會在未來5年內大幅攀升,供水速度遠遠跟不上用水速度。
「面對氣候變遷,未來缺水可能成常態,當局應改善大量耗水的生產形態,並建立合理的調度制度,才是長治久安之道。」伍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