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屆世衛大會拒絕涉臺提案 中方:充分說明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人心所向

第76屆世衛大會拒絕涉臺提案 中方:充分說明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人心所向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22日就第76屆世界衛生大會拒絕涉臺提案答記者問時表示,這充分說明,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不容任何挑戰。
  第76屆世界衛生大會再次拒絕將伯利茲等國提出的「關於邀請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衛大會」的提案列入大會議程,有記者問中方有何評論。
  發言人表示,第76屆世界衛生大會總務委員會和全會分別做出決定,明確拒絕將個別國家提出的所謂「邀請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加世衛大會」的提案列入大會議程。這已是世衛大會連續多年拒絕所謂涉臺提案。這充分說明,一個中國原則是國際社會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不容任何挑戰。
  發言人指出,臺民進黨當局罔顧各方意願和臺灣同胞民生福祉,執意唆使其所謂「邦交國」搞涉臺提案,個別國家明裏暗裏支持慫恿,推波助瀾。這些逆歷史潮流而動、故意破壞國際規則的惡劣行徑,受到世界上主持正義國家的一致反對。
  「大會開幕前,近百個國家以專門致函世衛組織、發表聲明等方式,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灣參加世衛大會的立場。」發言人介紹說。
  發言人強調,中國中央政府高度重視臺灣同胞的健康福祉。在一個中國原則前提下,對臺灣地區參與全球衛生事務作出了妥善安排。新冠疫情發生後,中國中央政府已向臺灣地區通報疫情超過500次,過去一年批准臺灣地區衛生專家參加世衛組織技術活動24批26人次。臺灣地區設有《國際衛生條例》聯絡點,能夠及時獲取和通報突發衛生事件資訊。所謂「國際防疫體系缺口」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我們再次奉勸民進黨當局,民意不可違,玩火必自焚,‘以疫謀獨’絕無出路。」發言人說,中方也敦促個別國家,不要揣著明白裝糊塗,停止將衛生問題政治化,停止借臺灣問題干涉中國內政,停止「以臺制華」的錯誤做法。

第三十三次全國助殘日 陳雲英:盼兩岸共助殘疾人事業發展
  【中新社北京5月21日電】「兩岸在殘疾人事業方面均積累了豐富實踐經驗,盼多多交流、相互借鑒,以更好保障身心障礙人士的權益,實現兩岸心手相連。」全國臺聯副會長、特殊教育專家陳雲英20日晚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21日是第三十三次全國助殘日,講述兩岸攜手助力殘障特殊群體成長故事的紀錄影片《翻轉的手心》當日登陸大陸各地院線。受全國臺聯邀請,包括陳雲英在內的10位臺胞於20日晚參加影片首映禮。
  2017年,臺灣有機農業專家陳禮龍受山西雲丘山風景區之邀,將其在臺灣發起的「手心翻轉」公益專案復刻至當地希望農場,助力8位殘障青年掌握播種、養殖、烘焙等實用技能,實現人生翻轉和生命蛻變。
  從事特殊教育研究多年,陳雲英表示,片中閃爍的人性光輝,不僅體現在幫助殘障青年成長的愛心人士身上,更在於青年們積極向上、願意成長、渴望變好的善良之心。她認為,「這是一個有關特殊教育的好故事」。
  陳雲英坦言,當時特殊教育資源有限。後隨義務教育法貫徹落實,殘疾青少年可享受9年義務教育;再經數十年經濟發展、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完善,各城市的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的特教班和隨班就讀點都已普及,使得這些青少年從幼兒起即可接受教育,有的還進入研究生階段。
  只是離開校園、步入社會後,青年們遇到困難該怎麼辦?陳雲英說,這就需要類似影片中的公益農場等機構做銜接,願意用善心鼓勵青年通過勞動開發潛能、習得生活技能,「彌補特殊教育的後半段」。
  「兩岸在此領域加強溝通與交流,可共助殘疾人事業的發展。」陳雲英認為,在政府支持下,現今大陸許多特殊教育學校配備先進教學設備,有現代化輔助教學技術,也有許多從事特殊教育的專業人士,同樣可以為臺灣殘疾人事業的發展貢獻心力。

兩岸新媒體產業探索合作共贏機遇
  【中新社上海5月22日電】為推動兩岸新媒體資源融合,發揮新媒體行業獨特優勢,更好開展兩岸文化產業間交流協作,「2023海峽兩岸新媒體產業發展研討會」22日在上海舉辦。80餘名兩岸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兩岸新媒體產業發展趨勢。
  「海峽兩岸新媒體產業發展研討會」自2019年起已連續舉辦5屆,已成為兩岸媒體人士交流的重要平臺,本屆研討會主要議題為「城市,文化的傳承和融合」。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朱鳳蓮致辭時表示,兩岸媒體是增進兩岸同胞相互瞭解非常重要的橋樑和紐帶,新媒體產業的發展也為兩岸民眾的溝通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和實質的助力。今天大家齊聚上海靜安,探索合作的模式和方式,對於促進兩岸瞭解有積極的意義。
  朱鳳蓮說,相信通過大家的研討,兩岸民眾可以看到三個機遇:瞭解大陸新媒體產業發展的機遇;創新兩岸溝通方式,拓展共同利益的機遇;厚植情誼,有益共同發展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