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客入區需傳承與創新及全盤考量

陳觀生

  如何引旅客到舊區消費,成近期熱話。有學者建議要通盤考量,要有賣點,讓旅客有實際體驗,也要有品牌效應,避免同質化,更最要的是發展旅遊的同時,不能不顧民生。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即文化在不斷更新的物質空間中如何保持並彰顯,或者說在引客入區過程中的文化融入問題。

社區旅遊「大放異彩」
  今年以來,旅遊業谷底反彈,復甦之路較預期順利。首季入境旅客人次同比增一倍六,旅客總消費升一倍三,帶動零售、餐飲、手信等行業復甦。惟旅客人均消費下滑,各方須設法拉動外需,促進經濟加快回暖。
  防疫措施解除以來,訪澳客量大增,如剛過去的「五.一」黃金周,客量恢復至一九年六成二水準,旅遊區基本回到疫前榮景,成績振奮人心。有學者表示,近期引旅客到舊區消費成社會熱話,讓社區「大放異彩」,相信無人反對。人頭湧湧,生意興隆,也是疫後居民樂見的景況。
  有地產仲介表示,二○年疫情爆發後,氹仔舊城區內商舖租客紛紛退場,剩下的商戶部分是業主自有物業,部分商戶則獲業主配合減租度過難關,但區內商舖空置率曾高達五成。內地以及本澳自今年初對外通關以來,入境旅客大幅反彈,其中大三巴與議事亭前地、氹仔舊區城官也街一帶的商舖需求激增,帶動區內商舖租賃成交增加。
  疫前氹仔舊城區官也街商舖每月租金高達二十萬元,疫情期間跌至三萬元。近幾個月旅客持續回升,「五.一」假期接待旅客近五十萬人次,尤其氹仔舊城區人氣鼎盛,商戶願意以月租十萬至十五元承租區內物業,租金恢復至疫前八成左右。
  官也街街道不長,兩旁商舖數量有限,現時基本沒有「吉舖」供出租。疫情期間是「業主求客」,現在則是「客求業主」。官也街周邊二線街道仍有物業放租,有商戶願意出價十萬元承租,約為官也街商舖租金的三分之二,但業主有意自用故不出租。
  經過幾個月的消化,氹仔舊城區商舖空置率已由高峰的五成回落至兩成,當中大部分空置是業主進行翻新工程而未能出租,或業主有意自用而不出租,故實際可以出租的物業相當稀少。

旅遊+顯旅遊差異化優勢
  不過,統計局公佈首季旅客人均消費按年跌近一成四,人均購物消費同比減兩成九,旅客消費力似有下滑跡象。旅遊區商戶反映,雖然疫後團客、港臺客回流,自由行客增加,總旅客量有增長,但客人消費不及疫前疏爽,如今三個客消費總和,只及疫前一個客的消費,旺丁不旺財。
  有學者認為,刺激內需非只有政府派錢一途,方法有很多,如可官商合力多辦社區消費折扣、抽獎、回贈等活動,以槓桿作用提振內需。
  有學者表示,近月有中小企把生意額下降歸咎於「澳車北上」,但一直以來澳人有北上消費習慣,主因兩地物價差距大。只是三年疫情通關不便,部分居民怕染疫飯碗不保,不敢北上,唯有留澳消費。但疫後各方面開始復常,今年以來整體市場氣氛越來越好,本地居民失業率持續下降,加上暑假將至,旅遊業預期非常樂觀,團客增長以倍數計算,相信對消費有一定幫助。
  澳門作為旅遊城市,疫下三年外需被中斷,政府只能透過內需提振經濟,但要讓經濟加快復甦,須大力拉動外需消費。內地市場在今年疫措放寬後出現一波報復式消費,但在物價持續上漲、就業收入不穩定等因素影響下,內地居民消費熱情逐步褪去。面對整體經濟仍然嚴峻,內地居民雖仍有外遊意慾,但出行預算大減,購物、餐飲等消費更注重性價比,普遍購買力大不如前。
  澳門正朝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方向努力,多重旅遊元素可讓旅客豐儉由人。疫後旅客來澳消費多傾向路氹,舊區商戶嘆未能受惠。舊區中小企不妨從宣傳社區消費「性價比」入手,爭取更多旅客入區消費,填補本地客北上吃喝玩樂造成的消費空缺。社交平臺已成各路企業宣傳推廣的不二之選,社區中小微企可善用平臺宣傳管道,尤其以內地旅客為主要受眾的社交媒體,提高店舖在旅客群體的曝光率。
  此外,政府舉辦不少引客入區的活動,但多數徘徊在旅遊區周邊,尚未在舊區落地生根。未來可持續發掘舊區旅遊資源,結合消費優惠活動,創設誘因引客走入舊區,讓旅客既找到性價比的消費之選,也有助區內商戶提升生意,帶動整體經濟復甦。
  對於引客入區,也有不同的意見。
  首先,民生區服務居民為主,滿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倘引入大量旅客,會否惹居民反感?譬如有些民生食店經網絡推銷後,門外經常大排長龍,本地人難以再光顧。
  民生區承載力又是一大問題。舊區路窄人多,行人道不勝負荷。引客入舊區,意見兩極。倘旅客入區只是為吃一碗麵,提高某食肆生意額,但對整體旅遊經濟作用有多大?
  其次,舊區可為旅客提供怎樣的旅遊服務與體驗?除美食,還有什麼吸引元素?有哪些體驗、特色產品可讓旅客帶回家?引旅客到舊區,說易行難,必須做好前期工夫。否則,隨時影響澳門旅遊形象,予人「中伏」之感。
  從疫後可見社交媒體的「威力」,只要抓住一個「特色」放大宣傳,舊區小小一食肆,也可讓旅客排隊半小時以上。目前關前後街引入科技元素亦是一例,成功打造品牌效應。關前薈將增加更多科技元素推廣特色街區,如設於關前正街的煙幕投影試運作。又如三盞燈,只要想起東南亞美食,便會前來覓食。但是否每個區都以此作賣點?須避免同質化。
  舊區有特色後,就是如何保持新鮮感。以成功打造品牌效應的關前後街為例,街內店舖大多是咖啡小食,與其他區分無分別。如何與其他區分做到差異化,避免惡性競爭的同時,也可留客區內多方消費。
  深化「旅遊+」跨界融合是本澳旅遊重點工作之首。旅遊部門梳理旅遊業、會展業和其他新興產業的關係,推動優質旅遊建設,支援業界開發新旅遊衍生產品,推動旅遊產業鏈延伸發展,加大「旅遊+」跨界融合,當中包括「旅遊+會展」、「旅遊+文創」、「旅遊+電商」以及「旅遊+體育」等,借助疊加效應,進一步提升澳門旅遊業的競爭力。
  行政長官賀一誠曾說,要深化「旅遊+」跨界融合,促進旅遊服務業復蘇。通過豐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內涵,推動集美食、度假、觀光、購物、娛樂、文創、醫療、體育等元素為一體的綜合旅遊休閒產業提質發展。推動會展業專業化和市場化發展,強化會展專業化與招商工作,搭建會展跨界平臺,加強產業聯動效應,強化會展引領投資作用。
  澳門對外積極推廣旅遊,引客臨門,也透過政策措施延長旅客留澳時間,把旅客由量到質的提升,除了推出鼓勵旅客留宿的「買一送一」優惠,也透過優化旅遊資源,凸顯小城休閒魅力。如今個「五.一」黃金周,不少旅客來澳前透過網上的旅遊「攻略」,希望可得到更多旅遊體驗,除了舊區不乏旅客拍照的身影,隱世網紅食店外更大排長龍,成為賭場、名店「人滿為患」以外的亮麗風景線。
  澳門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積澱,從來不乏旅遊資源,世遺城區及美食之都更是唯澳獨尊、無可取代的旅遊名片。今後澳門也要透過豐富非博彩元素來拉動更多客源,以走好經濟適度多元之路。
  隨著「一加四」發展策略推動更多「旅遊+」項目落地,鞏固澳門綜合旅遊休閒形象的同時,更以差異化優勢來凸顯旅遊競爭力與魅力。

傳承與創新「文化」因素
  全球各地告別疫情傷痛,抖擻精神重新出發,極力追回疫下三年的經濟損失,當中吸金力強的旅遊業,成為各地振興經濟的特效藥。一些資源充足的地方,不惜斥巨資打造新景點,務求帶給旅客疫後耳目一新之感。彈丸之地的澳門,除政府對外發放的多重旅遊獎賞優惠外,也應善用固有資源,凸顯小城另類之美,吸引旅客回頭。
  內地早前恢復「全國通辦」赴港澳團隊旅遊簽註探親、工作和學習等證件,內地與澳門駕照互認亦生效,種種利澳措施接踵而來,為本澳帶來更多內地客,為經濟增添復甦動力。對澳門來說,不愁客量,如何適應旅遊業發展新業態、強化旅遊業競爭力,才是當下需要面對的問題。
  當下引旅客到舊區消費過程中,仍然或多或少存在著表現形式千篇一律、內部缺乏點睛之筆、人文氣息不濃厚、文化特色挖掘不足、傳承利用不夠等問題。這從文化痕跡、文化載體角度來說,是對其繼承與創新的不足。
  一個具有濃厚歷史文化特徵的城市,它所包含的社區往往具有不同的時間性和空間性特徵。一方面,即使是同一個社區,它在不同時期改造中會留下不同時代的文化痕跡。這些不同時間段的文化痕跡,往往會使社區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尤其是景觀小品、植物等要素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使同一空間景觀發生改變。另一方面,同一城市的不同地域所具有文化痕跡也不同。所以在社區引客過程中,應該把握好地域的時間性和空間性,繼承好不同時期的文化痕跡,營造好具有時代性和創造性的人文環境,打造出不同的區域特色,以此來避免社區旅遊的千篇一律。
  優秀的社區文化載體應當是能夠尊重歷史,融入區域環境,適應當地氣候特徵,安全、適用,且富有故事性、文化性的。但是也應當明白,一個社區的居住環境體現的是當前時代下的傳統與現代融合,其中文化載體也必然有傳統與現代兩種元素。
  從傳統角度來說,傳統元素是文化傳承的基礎,是需要繼承和發揚的。但是傳統元素具有發展性,它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形式是不同的,即便是表達的同一思想或實用價值的文化載體,在不同時期所用的材料也會不同。從現代角度來說,現代社區需要更多、更方便的生活空間,符合現代生活需求。這些展現現代生活文化的載體也可以算是當前的一種社區文化現象。
  因此在引客入區過程中,應當深入挖掘地域的居住文化和居民的精神特徵,使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載體得到傳承和保護;同時還應當設計具有創造性,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的文化載體,以便更好地融入當前的時代特色和人文精神,增加社區內部的人文氣息與「點睛」之處。
  澳門受制於土地有限,難以大量闢建發展新旅遊設施項目來提升競爭力,極其量只能更新、活化、升級現有資源。因此,小城內既有的海陸空交通工具配套,可嘗試開發出玩樂遊覽攻略。有建議認為,即使如經常被質疑「造價奇高、效益奇低」的輕軌,對旅客而言也是一種新嘗試,雖然里程短、票價略貴,但亦抱「一試無妨」的心態體驗。要讓輕軌值回票價,或可從增加配套著手。如在個別有條件的站點,設置特色市集等,既可提升旅客乘搭輕軌到達的目的性,也可起到引客入區的作用,更可為本地文創等中小企提供更多展示空間,從不同方面豐富旅客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