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願用我所學,為國家貢獻力量——台灣演奏家林楚芸因大提琴與北京相遇

  「我來北京後融入很快的,酸菜白肉鍋、羊肉涮鍋等都很喜歡。」中央音樂學院大提琴青年演奏家林楚芸在接受筆者專訪時笑著說。這位愛吃的臺灣女生3年前剛到北京時,就直奔王府井小吃街。
  2019年的一天,在美國工作的林楚芸打開手機,看到微信中有一條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在全球招聘演奏員的消息。這則招聘資訊,讓她動了來大陸的念頭。
  之後林楚芸憑藉雄厚的演奏實力,扎實的學識背景,成功拿下了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大提琴副首席的位置。帶著大提琴來到北京,她認識了不同領域的人,瞭解音樂之外的事,「就像開了很多不一樣顏色的煙花」。

漫漫練琴路
  林楚芸出生在臺北,4歲開始學鋼琴,後專攻大提琴。「我的啟蒙老師以前是莫斯科交響樂團的首席。他辭去了首席的工作陪姐姐來臺灣治病,而後進入臺北藝術大學執教。這位老師非常重視基本功訓練,非常嚴厲,不允許你有一點瑕疵。」
  林楚芸回憶「有一次我上課沒拉好,15分鐘後他就把我轟出去了。」當時家裡生活並不富裕,為了學大提琴,林楚芸的母親斥資給她買了一台攝影機,每次到俄羅斯老師家裡上課的時候,母親都會用攝影機錄下老師給她上課的全過程,回家後陪著她看錄影,複習老師的授課內容。每次練琴時,母親還提醒她看本子上記錄的重點。
  林楚芸至今仍記得小學初中時的作息生活:下午5時放學,回家吃飯休息到6時。6時到8時練鋼琴,8時到10時練大提琴。之後上床睡覺,然後凌晨2時起來寫作業,早上再去上學。
  勤奮刻苦的學習令林楚芸得償所願,她順利考入台南藝術大學;3年後,前往新加坡國立大學音樂學院,師從著名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此後,她還前往美國克利夫蘭音樂學院、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學院深造,取得了「弦樂教學法」和「大提琴演奏」碩士學位。
  林楚芸的演奏才華受到曾任新英格蘭音樂學院院長、在全美大提琴界頗有影響力的勞倫斯.萊瑟教授的認可。「從每一位老師身上,我都學到很多東西,也因此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她說。
  深入瞭解林楚芸的經歷,會發現她的成功來自於不斷的堅持、刻苦和自律。從小刻苦練琴,去海外讀書之後更未曾懈怠。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讀書時,她會每天搭乘第一班車去學校,第一件事就是開始練琴。「從基本功開始練。只要是沒有文化課的時間,我都是雷打不動的練琴,從早晨7時鐘練到晚上11時半。」她說道。
  在上學期間,林楚芸就參加了許多大的比賽活動,並在國際知名賽事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這些都成為她人生中美好的記憶,比如第一次參加波士頓室內樂比賽的威驗。
  波士頓室內樂比賽是圈內藝術家的試金石,成年組參賽人員很多擁有著名學府耶魯大學的背景。「當時我在讀的台南藝術大學裡,許多學姐都參加成年組的比賽,我那時還未成年。她們找到我,要我也加入成年組參加比賽。我當時沒有想太多,因為我從小就非常熱愛拉重奏,很喜歡與人合作。結果沒想到我得了第一名,居然贏過了耶魯畢業的人,還挺意外的。」
  「我還參加過日本大阪國際大賽,取得了三等獎的成績。當得知自己獲得了三等獎那一刻,心情很平靜。後來聽到電臺裡播放了自己演奏的曲目,側耳一聽,原來我拉琴的音樂是這樣的啊!感覺自己的音樂還可以」。林楚芸笑道。
  2019年,一則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在全球招聘演奏員的資訊,觸動了林楚芸長久以來對北京的嚮往。「我特別喜歡歷史,一直想到北京,在故宮、長城近距離感知歷史。」
  最終,林楚芸以出色的專業實力拿下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大提琴副首席的位置。

開啟北京生活
  進入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後,林楚芸開始了一段新的藝術旅程,她除了完成樂隊的工作外,同時還在該院提琴製作研究中心擔任提琴演奏課的工作。
  雖然工作時間並不長,林楚芸在努力適應和開展工作。「我主要教授製作專業的學生如何去感受琴的震動和提琴的發聲原理,如何拉出好的音色。教學過程中,我也瞭解和學習到了有關小提琴制琴和調琴的基本知識,切身體會到了所謂教學相長。」
  除了專業教授,生活方面她也常和學生交流。「看著學生們在尋找和追求人生目標的過程中四處碰撞,就像我曾經經歷過同樣的挫折與迷茫。因此常給他們一些建議意見,告訴他們『不用慌』。」林楚芸說,有時候學生會問很「奇葩」的問題,「我也要上網査各種資料,尋找答案」。
  林楚芸作為在北京工作的臺胞,她說身上肩負著不可推卸的推動兩岸文化交流的使命。「之前和國台辦一位局長聊天時,局長提到了希望建立中國臺灣優秀音樂家的群體及搜集臺灣當地的民歌的事情。」
  「我們作為古典音樂的文化工作者,對本土的音樂的保護與挖掘也肩負責任,有責任採集、梳理高山族等臺灣地區原住民風土、民情的音樂和文化元素,保持兩岸文化藝術的良性傳播。現在這項珍貴的文化採集行動已經打開了序章,我將做好各項聯繫及相關採集工作,宣傳臺灣地區少數民族的優良文化,推動舉辦兩岸比賽、交流活動。」
  目前,林楚芸來北京已經近3年,她感覺北京是一個很有活力的城市。在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工作,她也很適應並且開心,「樂團團員之間像家人一樣,工作氣氛很融洽。我覺得在大陸工作很踏實。」
  「大陸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國際音樂家,音樂教育也處在國際一流的地位,同時也有很多工作機會,我相信這裡將會誕生更多的音樂人才。所以當時在微信上面看到央音直通車的招聘訊息,覺得機會難得,於是就毅然來到北京發展了。」
  「在海外我得到了很多優秀老師的培養,也學到了很多東西。我願意用我所學在大陸培養更多的大提琴人才,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林楚芸真誠地表示。
  如果沒有疫情影響,12月底,林楚芸將參與「古建音樂季」,在圓明園演奏大提琴。此外,她和同樣來自臺灣的在京小提琴家李佳穎、二胡專業研究生司宇辰等一直致力於兩岸的音樂文化交流。他們參與主辦的「兩岸文化交流音樂比賽」於12月24日在臺灣地區舉行初賽,預計明年2月,比賽優勝者就可以到北京參觀體驗。
  「疫情確實讓人和人的距離遠了很多。但我還是相信,藝術可以把人們的心靈更緊密地連接。」林楚芸說,也希望臺灣的青少年能來北京真正認識和瞭解這裡的生活,擁有自己的感受,不會被一些輿論誤導,「還是要用自己的眼睛來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
  談到未來,林楚芸堅定地表示,「我的性格就是認定一個地方,就是這個地方了。我覺得北京很好,沒有理由不去努力和適應,這就是生活。」

(孟建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