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端午節紀念屈原談到「賢能愛國者治澳」

  龍舟鼓響,裹粽飄香,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日,因時在農曆的五月初五,故而這個節日又名「端五」,亦名「端陽」、「重五」、「重午」。端午節的來歷有二:其一是南方古老的百越族祭祀自己的圖騰──龍的節日。近代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最早起源於吳越龍圖騰部族的圖騰祭。這些部族為了取得龍的喜歡,求得龍的保護,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圖騰祭,把各種食物放在竹筒中,或裹在樹葉裡,扔到水裡供獻龍圖騰。同時,還要在急鼓聲中划著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遊戲,為圖騰和自己取樂,並通過這些活動祈求龍的保護,求得人民安居樂業。因此,端午節與龍有密切關係。其二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相傳戰國時候,楚懷王和楚傾囊王寵信奸佞,不接受大夫屈原關於聯齊抗秦的主張,並放逐屈原,後楚國被秦所滅。這時屈原痛不欲生,於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農曆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當時,當地老百姓曾設法撈救,汨羅江沿江的鄉親順江而下,這時天上下起瓢潑大雨,漁民們為了打撈屈原,冒雨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漁夫們不愿魚龍蝦蟹吃屈原的屍身,便把粽子扔到水中,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免使屈原的屍身遭難。後來,人們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便把端午節與屈原聯繫在一起。
  屈原一生的悲劇,是遭奸佞嫉妒。「遭讒人而嫉之」,就是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所寫的一句詩,這句詩正是屈原自己一生坎坷遭遇的真實寫照。由於屈原學識深厚,見聞廣博,品德高尚,善於辭令,具有出色的政治才幹,故他進入楚國朝廷不久,就顯示出了卓越才能,博得了很高的聲譽,受到楚懷王的賞識和信任,將他當作自己的近臣,拜為地位僅次於令尹(宰相)的左徒,把內政、外交方面的許多重大事務都交給他處理,並接受他提出的「對內實行政治改革,對外實行合縱政策」的建議,讓他起草實行改革的根本法令──「憲令」。
  屈原的被信任和重用,受到地位與他相同的上官大夫靳尚和楚懷王的小兒子、「親秦派」的頭子公子蘭的強烈嫉妒,他倆就和楚懷王的寵姬鄭袖勾結在一起,千方百計地向楚懷王讒陷屈原,致使楚懷王漸漸地厭惡疏遠屈原。楚懷王死後,公子蘭和靳尚繼續向楚傾囊王進讒言,並歪曲屈原所寫的《離騷》。比楚懷王更糊塗更暴戾的昏君楚頃囊王聽後不禁悖然大怒,立即撤掉了屈原的官職,將他放逐到大江以南。從此,深受嫉賢妒能小人陷害和排擠、飽受政治打擊的屈原,懷著拯救祖國的滿腔熱情,內心感受著巨大的痛苦,開始了十多年淒苦悲涼的流浪生活,直至投江自盡。
  由此可見,嫉妒並非今日才有,而是古已有之的社會現象。一般說來,在學識、才能、道德修養、心理發展水平等方面較差的人容易發生嫉妒。尤其是某些人一向劃地為王,「自我感覺良好」,自認為「只有自己才是一枝花,別人都是爛茶渣」,但突然有更具才能者「小荷才露尖尖角」,而令其感受到可能會有「光芒被奪」的威脅,就如「白衣秀士」王倫般,心胸狹隘且自知無能,卻深怕有才之人上山搶走自己的寨主大位,使用各種卑鄙方式排擠十萬禁軍教頭林冲。
  是人才就會有出類拔萃的表現,往往能夠不同凡響,居高望遠,走在時代前面:或能夠在處理問題中突破常規,匠心獨具;或能夠在發表意見時入木三分,見解獨到;或能夠在社會大勢前眾人皆醉,唯其獨醒;或能夠在為人處事上不落俗套,顯示不凡。盡管他們掌握著真理,但也難免被視為「另類」,常常是「鶴立雞群,必被啄之」。而某些領導幹部,更是在用人問題上,缺乏容人之量,特別是容不得超過自己的人,習慣於搞「武大郎開店」,凡是比自己高明的人一律不用,嫉賢妒能,總是擔心政績被其搶、名譽被其奪、位置被其佔。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進而排斥人才、壓制人才,甚至打擊人才。
  尤為惡劣的是,在內地十年「文革浩劫」中,嫉賢妒能還成為迫害人才的其中一種惡劣手段。某些才不如人的人,一向妒忌比其能力較強的人,「文革」就為其提供了「將佢砌低」的良機,利用當時實行「群眾專政」,不講法治的特殊環境,趁「一打三反」、「清查五一六」等政治運動之機,搶先「檢舉揭發」,致使自己的競爭對手遭受批鬥以至是被關押查辦。「文革」十年的不少冤假錯案,就是如此形成。雖然最終查清事實並得以平反,但已是「唔死都一身潺」。
  嫉妒是一種社會公害,不但會影響自己的個人身心健康,而且也妨礙人才成長,破壞人際關係,敗壞社會風氣和社會生活。實際上,嫉妒者常常是一些不願潛心鑽研事業的人,如培根所說,每一個潛心於事業的人,沒有功夫嫉妒別人,被嫉妒者常常是有才識和建樹的後起之秀和佼佼者。嫉妒所造成的情境,充斥著鏟平一切的氛圍,就象武大郎的店鋪,不容許有高出於嫉妒者的人才生存、成長。這種只肯定、鼓勵庸才、歪才的環境,當然也就沒有人才成長的環境和氣候,因而嫉妒常常破壞了人才成長的環境。特別要指出的是,如果嫉妒與權力結合起來,危害就會更大。亦即一些機構負責人或社團領袖如患有嫉妒症,不容手下或行內的人才超過他,甚至不容有些許才能和出色表現,他就會對手下的人才不用,甚至是予以排斥打擊,這就更會嚴重扼殺人才成長。而且,也會形成保守僵化的社會心理,反對和扼殺創新精神。因為嫉妒者不容許有人趕上或超過自己,而只容許維持現狀,也就必然會反對一切變革和創新,或是養成圓滑處世、求穩怕動的人生態度,不敢進取開拓。在「槍打出頭鳥」之下,相沿既久,大多數人的個性、棱角磨損殆盡,沒有獨立思考,人云亦云、唯唯諾諾,一切以他人意志和「風向」為轉移,而任何敢於堅持原則、「冒尖」進取的先進分子則會處處碰壁。
  我們近日提倡「愛國者治澳」,其實嚴謹地說,應當是「賢能愛國者治澳」。夏寶龍主任就曾經指出,參與治港的愛國者,還需善於破解香港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做擔當作為的愛國者。具有戰略思維和宏闊眼光,注重調查研究和科學決策,勇擔當、敢碰硬、善作為,逢山能開路、遇水能架橋,消除影響香港社會政治生態好轉的各種痼疾,衝破制約香港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各種利益藩籬,有效破解住房、就業、醫療、貧富懸殊等突出問題,不斷提高特別行政區治理能力和水平。而且善於為民眾辦實事,做為民愛民的愛國者。樹立市民至上的服務意識,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解市民之所困,始終貼基層、接地氣。特別是要聚焦廣大市民關注的事,花大力氣採取務實有效的辦法加以解決,以施政業績取信於民。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澳門特區。
  要培養造就大量的「賢能愛國者」,就需要剷除嫉賢妒能的不良土壤,讓「賢能愛國者」能夠在尊重人才、愛護人才、保護人才的良好環境中成長。

(發自甘肅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