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海峽的歷史性握手 ——紀念「汪辜會談」三十周年

  時光飛馳,歲月如梭。在當前兩岸關係及其複雜嚴峻之際,迎來了在兩岸關係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汪辜會談」三十周年。
  1993年4月,按國台辦的安排,我本要帶領上海主流媒體赴新加坡實地採訪「汪辜會談」。後因另有重要任務,只得與這一次歷史機遇擦肩而過。雖不在一線採編報導,但線上線下與在新加坡的上海記者團始終保持24小時的密切聯繫。
  如今海峽兩岸隆重紀念「汪辜會談」三十周年,可見這一次兩岸兩會負責人面對面首度歷史性的會談,對於推動臺海關系和平發展是何等重要。撰寫本文的目的在於回顧過去:共同追憶當年珍貴的歷史篇章;展望未來: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要堅定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
  先有「共識」後有「握手」
  赴新之前,我與上海記者朋友參加了關於「汪辜會談」的學習班。通過學習班,我們共同建立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理念:「汪辜會談」之所以能夠排除諸多障礙後舉行,是因為在半年之前,兩岸雙方認同接受「九二共識」。按當時的時間節點來計算,這是43年來兩岸雙方唯一建立的一項「政治共識」。因此必須牢牢樹立這樣一個概念,即因有「共識」(「九二共識」),才有「握手」(汪辜兩位會長跨越海峽的歷史性握手);先有「共識」,後有「握手」。
  那來之不易的「九二共識」是如何產生的呢?回顧歷史,1990年11月21日,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成立,辜振甫出任董事長。1991年12月16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成立。榮毅仁和汪道涵分別出任海協會的名譽會長和會長。榮毅仁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汪道涵曾任上海市市長。1992年8月4日,汪道涵致函辜振甫,希望就兩岸經濟發展和兩會會務等問題舉行會談。8月22日,臺灣海基會接受會談邀請。
  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海協會和海基會在香港就兩岸事務性商談如何表述「一中」原則進行討論。海協會提出了5種文字表述方式,認為「在事務性商談中,只要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可以不討論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海基會也提出了8種文字表述方式。海基會代表拿出第8種文字表述方案為:「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海協會回復海基會:「貴會建議採用貴我兩會各自口頭聲明的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我們經研究後,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海協會還建議「就口頭聲明的具體內容,進行協商」。
  方式表述一個中國原則。我們經研究後,尊重並接受貴會的建議。」海協會還建議「就口頭聲明的具體內容,進行協商」。
  同年11月3日,海基會致函海協會,表示已征得臺灣有關方面的同意:「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述。」11月16日,海協會致函海基會,表示同意以各自口頭表述的方式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並將海協會的口頭表述重點函告海基會:「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
  12月3日海基會對海協會的復函表示歡迎,強調「臺灣方始終認為:兩岸事務性之商談,應與政治性之議題無關,且兩岸對’一個中國’之涵義,認知略有不同。臺灣方為謀求問題之解決,建議以口頭各自說明。」海協會表示同意。
  至此,「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各自以口頭聲明方式表述」的「九二共識」,關於「一中」原則的表述問題告一段落。這項「共識」達成後,兩岸學界及媒體皆普遍稱之為「九二共識」。其核心意涵是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關係界定「非國與國關係」,明確界定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九二共識」成為兩岸互動、交流往來及和平關係發展的奠定政治基礎,成為以後兩岸正式對話與談判的基礎。這正如臺灣海基會前副董事長焦仁和回憶所說:「雖然沒有白紙黑字,但等於雙方都同意了這一共識,這才有了後來的汪辜會談」。
  坐下來談,「就有未來」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臺灣當局在島內外客觀現實面前開始認清形勢,順應兩岸關係要發展、兩岸同胞要交流的大趨勢,逐漸開放臺灣老兵返鄉探親等。
  「汪辜會談」能夠舉行,標誌著兩岸雙方在均堅持一個中國的政治基礎之上,擱置政治分歧,順應兩岸關系發展的時代潮流,及兩岸同胞要交流、要合作的主流民意,共同推動兩岸進入協商對話的新階段,也佐證了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一家人,家裏的事都好商量。
  「汪辜會談」正是在如此歷史大背景下產生的,得到兩岸同胞廣泛擁護,從而開啟了兩岸「大交流」的新時代,證明兩岸中國人有智慧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美好未來。這正如臺灣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邱進益所說,30年前的「汪辜會談」和其精神已充分證明,兩岸若能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實事求是、努力推動交流合作,就會有未來,希望「汪辜會談」的精神可以繼續保持和發揚下去。
  汪辜商談備受矚目
  1993年初,經過17次函電往來以及預備會議磋商,海協會和海基會達成一致:當年4月27日在新加坡兩會負責人汪道涵和辜振甫舉行會談。
  「汪辜會談」的地點為什麼要選在新加坡呢?這要從1992年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訪問新加坡說起。楊尚昆在與李光耀資政會談時說,海峽兩岸談政治問題,條件還不成熟,但是可以先談經濟。李光耀立刻問楊尚昆,能不能把您的話轉吿給李登輝?楊尚昆毫不猶豫地回答:「可以。」之後,據我駐新加坡大使館的通報稱,李光耀專程到臺灣,將楊尚昆的話帶給了李登輝。一段時間之後,李光耀又告訴中國大使館,李登輝同意兩岸對話。由兩會會長辜振甫和汪道涵談經濟。地點就在新加坡。對此大陸高層領導表示同意。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期間,在海峽兩岸的共同努力下,「汪辜會談」在新加坡正式召開,備受國際及兩岸矚目關注。此為1992年兩岸兩會達成「九二共識」後,持續擴大交流交往的重大關鍵協商會議,可謂是自兩岸敵對僵持以來關係最重大突破。因為兩岸官方在先前「香港會談」已建立「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而後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初始條件」及「路徑依賴」,奠立正常化、健康化、規範化、機制化互動框架,成為兩岸和平互動「定海神針」。
  1993年4月27日早上,在新加坡海皇大廈26層,汪道涵和辜振甫第一次見面。兩位初次相逢的會長相談十幾分鐘後,雙方下樓到4層會場。因為汪辜已經握過手,因此進入談判會場後,他們準備開始會談。但記者們希望他們先握手照相。唐樹備馬上向汪道涵轉達了記者的意思。汪道涵高興地站起來將手伸向對面的辜振甫。當兩位會長隔著長方形會議桌相視而笑,相互伸出手一終於實現了兩岸高層領導40多年來的首次握手、握手言歡的場面,真讓人有一種「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感覺。
  汪辜面向不同的方向握了4次手。自此開創了兩會商談必先握手之風。兩雙跨越海峽的手,在新加坡緊緊握在一起,標誌著1949年之後,歷經曲折的兩岸關係終於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從此邁向了和平發展、交流合作、協商對話的新時代。
  兩會協商成果累累
  1993年4月29日上午,兩會會長汪道涵、辜振甫鄭重地在雙方達成的《汪辜會談共同協議》《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兩岸公證書使用査證協議》和《兩岸掛號函件査詢、補償事宜協議》等四項協議上簽了字。《汪辜會談共同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一、雙方確定1993年內就「違反有關規定進入對方地區人員之遣返及相關問題」「有關共同打擊海上走私、搶劫等犯罪活動問題」”協商兩岸海上漁事糾紛之處理」「兩岸知識產權保護」及「兩岸有關法院之間的聯繫與協助(暫定)」等議題進行事務性協商。二、雙方同意就台商在大陸投資權益及相關問題,兩岸工商界人士互訪等問題,擇時擇地繼續進行商談。三、雙方同意就加強能源、資源的開發與交流進行磋商。四、雙方同意積極促進青少年互訪交流、兩岸新聞界交流以及科技交流。五、協議自雙方簽署之日起30日後生效實施。
  「汪辜會談」是兩岸授權的民間團體的最高負責人之間,經過半年多的醞釀和準備,首次進行的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功能性的會談,終獲成功。
  在簽字時,臺灣方面要突出兩岸的「對等」原則。按照中國人的傳統,右為尊。根據海基會方面的建議,在簽完兩個協議後,兩位會長互換了位置,以示「對等」。
  「汪辜會談」意義重大
  「汪辜會談」至今已30年。依今日眼光看當時舉行的「汪辜會談」,其歷史意義及現實意義是極為重大。
  首先,「汪辜會談」立基於兩岸堅持「一中」原則及「九二共識」的基礎。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正確方向,努力增進兩岸同胞利益福祉,共同開創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次會談,順應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潮流,開啟了兩岸高層接觸對話和平等協商的先河,體現了以對話取代對抗、以協商促進合作的精神,彰顯了「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協商基礎的重要地位,說明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其次,「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符合臺灣現行「憲制」體制及相關法律規範。依據臺灣地區「憲制規定與增修條文」前言中明列”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目前分治為「大陸地區」與「臺灣地區」。此一預設國家同一性及兩岸統一願景、目標、立場相當清晰。
  第三,「九二共識」奠立兩岸關係發展核心基礎及路徑依賴。正因兩岸從對話中形成、建立及遵循「九二共識」,兩岸始能在隔絕40多年後舉行「汪辜會談」。此為兩岸關係長期隔絕後,首度正式接觸的最髙層次會議,具有階段性及關鍵性歷史意義及定位。
  其後,在「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上發揮奠基及擴散效應。2005年4月國共兩黨領導人舉行歷史性的「胡連會」,共同發表《胡連公報》,決定共同促進兩岸全面性經濟合作,包括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開放海空直航;加強投資與貿易的往來與保障;進行農漁業合作,解決臺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問題。雙方建立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達成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願景。
  在「九二共識」前提下,開啟兩岸和平發展契機。2008年至2016年馬英九執政期間,兩岸兩會恢復兩會制度性協商,建立國台辦及陸委會兩岸事務最高執行機構對話及熱線,先後達成「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等23項協議和多項共識。在”外交休兵」共識下,臺灣地區仍保有22個所謂「邦交」;臺灣得以參與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國際民航組織年會等大會。同時,臺灣基本無面臨戰事風險。
  再者,「九二共識」應視為「和平共識」,為兩岸共同資產。實際上,大陸對臺政策始終維持「原則堅定性」,堅持體現國家統一的「九二共識」,及一個中國原則為對臺政策關鍵核心主軸;同時,認同「九二共識」做為兩岸對話及協商之政治基礎,強調在此共同前提下以對話代替對抗,以溝通化解分歧,以協商促進合作;求一個中國之大同,存兩岸分歧之小異。
  (周天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