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雕塑家于湧:化腐朽為神奇的現代「拾荒者」

  在大自然或人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木、石、殘陶、舊物,在一般人眼裡可能是無用之物,但在臺灣藝術家于湧眼中卻是「天然去雕飾」的創作材料。多年來,在雲南定居的于湧時常上山撿木材、下水摸頑石,與舊器為伍、同古物對話,這也讓于湧成為了眾人眼中的「拾荒者」。在其「大中見巧、小中見大、異曲同工、見仁見智、渾然天成」的創作理念下,對這些天然的材料加工、組合,並融入自己的情思,令這些材料煥發出新的生命。
  出生于臺北的于湧,師從臺北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霖燦。1989年,于湧遵師囑赴雲南麗江探訪舊地和故人,之後多次到訪麗江。從小耳濡目染的中華傳統文化與雲南絢麗的民族文化令他陶醉,于是從1998年起定居麗江、昆明,潛心雕塑。
  取材自然賦形以神
  這24年來,于湧以頗為深厚的中華文化積澱,融入雲南民族民間文化,造就了他近于自然之道的雕塑藝術;雖然說不清他的創作屬于哪個流派,但取于自然的創作材料、「自己做、做自己」的創作理念,令其作品獨樹一幟,「不僅具有表面的象徵意義,更蘊含生活哲理。」
  有熟悉于湧的朋友將其藝術生涯分為臺灣、麗江、昆明三個階段,稱于湧「在臺灣上了道」,上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大道;「在麗江尋了路」,陶醉于古物舊器的重構;「在昆明著了神」,探索了自然雕塑的神韻。
  參觀綠雪齋,于湧興致勃勃地介紹自己的作品《此心安處》:一塊拼接而成、歷經歲月打磨的木板立于木質底座,像極了麗江民居的夯土牆;在其一角開出門洞、裝上一扇門,成為家的局部,「你可以想像這面夯土牆的後面,是二進院、三進院。」立于門口的怪石,靈感來自當地的民居;而牆頭伸出的花枝,寓意「牆內開花牆外香」。
  作品融合中華文化
  于湧由于家庭背景的原因,得以結識並師從李霖燦、吳平、官大欽等臺灣藝術家,學習中國美術史、書畫鑒賞等,也開始自學雕刻。深厚的中華文化積澱,在于湧的作品中也不時顯露。
  于湧說,「我是接受了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又有當代境遇的自我。」在麗江生活,他發現納西族的思想和傳統儒家思想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如勸人為善、與人為善;在創作過程中,他會不由自主地把東巴元素滲透進去。神奇的是,審視作品,又往往可以發現與西方藝術的某些觀念和表現形式不謀而合。
  于湧的作品把傳統賞石、木雕與現當代藝術形式對接,但又似乎是從傳統文化中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少見斧痕,渾然天成,透露的恰恰是其對傳統中國美學深厚的藝術修為、深藏其中的盎然古意。
  受惠大陸便利政策
  在雲南從事藝術創作24年,于湧最大的感受是,除了當地有絢麗的民族民間文化激發創作靈感、豐富的自然資源令創作材料取之不盡外,還有大陸方面文化藝術領域的不斷開放,政府和社會對藝術家的支持與接納,「這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不論是定居麗江還是常住昆明,于湧都深深地感到了來自當地政府和社會的關懷和支持;無論是出版專著還是舉辦展覽,都獲得各界的支持與幫助。這些年,當地各級文化部門根據引進人才與創意產業扶持等政策,給予綠雪齋藝術館貢獻獎、文化場館扶持補助、文創活動獎勵等。于湧說,現在的綠雪齋藝術館地處寸土寸金的昆明官渡古鎮,租金不是一個小數目,但在政府相關部門和開發企業的支援下,免除了全部租金。
  于湧還成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木雕專委會委員、雲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獲評雲南名匠、雲南省木雕設計大師,躋身昆明官渡區政協委員;作品被人民大會堂、雲南文學藝術館等機構收藏,作品《儺》入展第十三屆全國美展。于湧感慨,在大陸從事藝術創作和藝術事業,只要自己努力,總會有回報。
  肩負恩師使命延續綠雪齋
  肩負恩師使命,臺灣雕塑家于湧繼承了「綠雪齋」的名號,在雲南開辦了藝術館。如今位于昆明官渡古鎮的綠雪齋藝術館,400多平方米的兩層小樓,說大也大、說小也小,于湧24年來創作作品逾百,雖僅能容下有限的63件,但內容卻囊括詩詞歌賦、山川大河、春夏秋冬。「老木生花」(石藝木刻)、「殘陶成器」(創意陶藝)、「夜星轉鬥」(香具茶具、文房精品)、「平淡天真」(木藝裝置)四大系列作品陳列有序,而且不定時更換,令觀者常看常新。
  綠雪齋本是于湧恩師、臺北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霖燦的書齋名。當年抗戰爆發,李霖燦就讀的杭州藝專西遷昆明,李霖燦到訪麗江從事田野藝術調查,被納西族東巴文化深深吸引,成為中國納西學研究的先行者,也因此迷戀上了麗江古城和玉龍雪山。李霖燦曾自述:「綠雪取為齋名,是因為我登滇西玉龍大雪山時,曾目睹過壁立千仞的螢螢綠雪,綠水晶一般的雪。」
  1998年,于湧帶著恩師李霖燦的綠雪齋匾額再返麗江,開辦了綠雪齋藝術茶館,一邊經營,一邊創作;2015年,于湧把綠雪齋藝術館遷至昆明,輾轉紫雲青鳥雲南文化創意博覽園,最終落戶官渡古鎮。
  綠雪齋也是于湧廣交朋友、與海內外藝術大家進行文化藝術交流的平臺,泡上一壺清茶,坐等業界朋友,是于湧的日常。綠雪齋藝術館常年向公眾免費開放。于湧說:「綠雪齋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大家來了、看了、喜歡了,我就開心了。」
  娶得賢內助事業更上一層樓
  定居雲南24年,麗江接納了臺灣雕塑家于湧,納西族才女習梅英也接納了于湧。
  于湧1998年初到麗江,便傾盡積蓄創辦了雲南第一家台資博物館「麗江民俗舊器私立博物館」,展示納西族的民間生活用品。然而好景不常,堅持了不到兩年半,博物館即告結業,還因此欠債。而習梅英是在于湧最困難的時候走進他的生活。
  認識于湧前,習梅英是麗江一家旅遊公司的副總經理,曾參與策劃、創立了「尋找夢中的香格里拉」旅遊項目。與于湧結婚後,習梅英辭職,與丈夫共同創辦餐館和茶館,不但還清了債務,還有了不錯的收入。此後,習梅英獨自運營餐館和茶館,支持于湧的藝術創作。「那段時間,于湧收集了許多民間的古物舊器,價格不算高,而經營餐館和茶館又賺了一些錢,有財力支撐。」有賢內助幫忙,于湧進行藝術創作時就可以心無旁騖。

(丁樹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