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政策難以對撼中國大陸市場

  據台灣當局「審計部」於七月二十七日發布的總決算審核報告第二冊的數據顯示,台灣地區與「新南向」國家二零二二年度貿易額為一千八百零二億餘美元,出口額由二零一八年度的六百八十億餘美元提升至二零二二年度的九百六十八億餘美元(增幅約百分之四十二點二九),進口額亦由二零一八年度的四百八十六億餘美元提升至二零二二年度的八百三十三億餘美元(增幅約百分之七十一點五五)。進出口貿易額雖增加,但貿易出超卻由二零一八年度的一百九十四億餘美元縮減至二零二二年度的一百三十四億餘美元(跌幅約三十點七七個百分點),呈現下滑趨勢。
  此顯示,民進黨當局的「新南向」政策,並未能對撼及抵消兩岸貿易及台商到中國大陸投資的效益。實際上,近三年來雖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兩岸間的貿易成長不如疫情之前迅猛,但仍然有一定程度的增長,而且台灣地區一直保持著對大陸地區的高額貿易順差。雖然去年上海封城、十二月大陸調整防疫等,影響台灣對大陸出口,但去年台灣對大陸仍享有約一千五百六十五億美元的貿易順差。據大陸海關總署近日公布全年進出口數據,二零二二年大陸對台灣出口總額為八百一十五點八七億美元,年增百分之四點二;自台灣進口二千三百八十點九二億美元,年減百分之四點六。大陸自台進口是繼二零一九年後再度出現衰退,但整體台灣對大陸仍享有高達約一千五百六十五億美元貿易順差。
  在大陸對新冠肺炎疫情進行由「乙類甲管」降低為「乙類乙管」的調整後,兩岸貿易的情況有所改善。據大陸海關總署近日發布的今年上半年對台貿易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兩岸進出口總額達到一千六百五十二點三六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百分之九點五。其中大陸對台出口四百二十七點二億美元,年增長百分之十六點四;自台灣進口一千二百二十五點一六億美元,年增長百分之七點三。台灣對大陸享有貿易順差約七百九十八億美元。
  本來,在中美貿易戰開打,美國單方面對輸美中國貨品大幅提升關稅後,民進黨當局認為這是加大推動「新南向」政策的「良機」,除了是明裡鼓吹台灣商人到東南亞及南亞國家投資之外,也暗中引導已經在中國大陸投資的台商外流到東南亞和南亞國家。在剛開始時,似乎是有一定的效果;但在經歷一段時間後,卻發現情況並不如民進黨當局所描述的那麼美妙,甚至比不上在祖國大陸的經營環境。其中,又以越南和印度為兩個主要的不同典型。
  在越南,台商主要遭遇到的問題是,當地的工業體系配套並不完整,導致加工業的供應鏈經常斷裂,及電力供應嚴重不足。遠不如中國大陸因為工業體系完整,各門類輕重工業配套齊備,形成嚴密緊湊的供應鏈,而且電力供應也基本充足穩定。實際上,在抗美援朝勝利結束後,中國大陸迎來了蘇聯的傾囊相助,截止一九五七年,共援建了一百五十六個重工業項目,其中多數是作為工業基礎的重工業。這就使得中國的工業體系,建立了紮紮實實的基礎。雖然後來蘇聯撕毀了援助協議,但中國在此基礎上實行自力更生,各門類工業更是有了長足性的發展,從「兩彈一星」到各類輕工業產品,基本齊全。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世界工廠」,這固然是得益於中國工人的勤勤懇懇勞動,也受惠於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但若沒有之前那些工業項目,中國依舊還是一個農業大國,難以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
  而越南則無法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至今在工業體系的建立尚處于探索的階段,更遑論發展。因而從中國大陸轉移到越南的台商,往往感受不到在中國大陸經營時,生產及原材料、配套零件供應「一條龍」的便利;反而是經常遭遇某個生產環節「短供」的困擾,變成「三天打魚,四天曬網」。
  越南不能發展起完整的工業體系,是受到了歷史遺留原因的局限。歷史上的越南,曾長期處于分裂的狀態。而且在最最主要的近現代的工業發展時間段,越南卻是一直處于內戰之中,國家混亂、民不聊生,根本無法發展工業,導致越南的工業基礎相較處于一個薄弱的狀態,無法支撑起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即使是越南統一後,也還存在局部區域無法與本國的政權相統一的窘况,而且就是在中央一級,也存在著某些矛盾,必然黨的高層主張學習中國的政治領導及改革開放,而政府高層卻追求與美國建立長久的盟約關係。然而,與美國的聯盟,卻使越南處于巨大的被動地位,使得其政治話語權弱化,進而導致對本國經濟發展的絕對指向權的缺失,因為美國絕不會養虎爲患,因而在給予大量的訂單的同時,卻是著重限制了越南工業的製造。
  另外,越南的地理環境是國土南北狹長,呈現帶狀,緯度跨度較大,經度跨度卻很小;並不如其他國家那樣,擁有廣闊而集中的國家面積。這種國家領土的分布不均,也對工業體系的建立造成不良的影響。實際上,工業的發展,是一個區域化的、集中化的過程,即,不同的工業集中在特定的區域,能够加强彼此的聯繫,實現不同工業在技術上和協作上的交流、配合。而越南北南狹長的領土分布,不適合發展集聚化的現代工業,而且,若是强勢地去推動現代化工業的分布和發展,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不同工業分布太散,不利于實現不同工業在技術上和協作上的交流、配合。這也是越南的工業體系配套遠不如祖國大陸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電力供應不足也滯礙了台商的投資發展。受美國意識形態影響較深的越南政府,在自己的工業還較為落後的狀態下,卻邯鄲學步地跟隨美國「環保減碳」,限制火電發展。但越南的地形較為平坦,缺乏高低落差較大的地勢,而且河流的水量也不太充足,因而並沒有建設水電站的條件。這就導致越南長期處於缺電狀態,台商工廠經常為此而被迫停工。據說,前兩月越南政府高層訪華,就是求援電力供應。
  而在印度,則是另一種形態,那就是印度政府以「巨額補貼」來吸引包括台商在內的各地商人前往投資設廠,但卻往往以各種「理由」拖延甚至拒絕批出補貼,讓已經投入巨資的商人進退兩難。最近台灣鴻海富士康退出印度合資的芯片計劃,這麼大的項目說不幹就不幹了,就是因為印度政府的「補貼」計劃原來是「空手套白狼」,在商海領域「絕頂聰明」的鴻海,又豈會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