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世界旅遊共同體,是時候了!

  巴黎人,倫敦人,威尼斯人,哪兒哪兒都是人——當第十屆世界旅遊經濟論壇(GTEF)於9月21日在澳門銀河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開幕典禮的時候,澳門乃至全世界的旅遊業也正在熱烈地復蘇。
  今年是GTEF十周年盛事,經歷過疫情三年的線上論壇之後,終於又能見到逾千名業界大咖登場,以「釋放旅遊業潛能、振經濟、促發展——邁向2030」為主題,共議全球旅遊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部長、GTEF榮譽主席胡和平致恭賀辭說:「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願以本次論壇為契機,攜手各國打造更加開放包容的旅遊發展環境,不斷擴大旅遊領域對外開放,穩步提升人員往來便利化水準,持續優化入境遊服務品質。」
  疫情後的世界,人們變得比以往更渴望線下交流,渴望對城市文化有更為深度的體驗——所以旅遊的頻次越來越高,逗留的時間也越來越長。早在今年五一勞動節期間,中國已經全面實現了堪比2019年同期的人次消費數增長;今年暑假,更有多達18億人次的國內遊客,創造了接近8萬億元的旅遊收入;中秋、國慶8天長假,據預測每天都將有超過1億人次在旅遊。本次論壇的主賓城是上海,上海市副市長劉多公佈的數字同樣振奮人心:今年以來,上海旅遊總消費達4784.5億元,同比增長77%,呈現高開穩走、供需兩旺、加速回暖的良好態勢。
  GTEF榮譽主席朱莉婭·辛普森說,到2030年,中國將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旅遊消費第一大國。世界旅遊及旅行業理事會高級副總裁瑪麗貝爾·羅德裏格斯也作出預測:到2030年,整個旅遊行業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將是15.5兆億美元,而中國在旅遊行業的從業者將會達到1000萬人。
  GTEF副主席兼秘書長何超瓊在閉幕總結時表示,中國宣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讓世界分享中國機遇:「作為一個始發於中國的國際論壇,過去十年,我們把世界業界『引進來』,未來十年我們將『走出去』,把論壇帶到其他地方,提升中國旅遊業界在國際的話語權及影響力。」
  為吸引遊客,多國各出奇招
  GTEF十載,吸引了來自五大洲的數百個國家參與。今年也不例外,許多國家的代表帶來了各自的真知灼見,讓我們看到疫情後,各國在吸引遊客上的奇招迭出。
  義大利是老牌旅遊網紅目的地,國家旅遊局局長伊萬娜·耶利尼奇認為義大利旅遊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那些著名的城市過於擁擠——如果太多人去遊覽威尼斯的話,它可能很快就會消失了,下一代就看不見了。因此義大利提出「第二目的地」概念,還推出了一個取材於波提切利名畫《維納斯的誕生》的虛擬網紅,讓這個既帶有古典文化,又能夠被世界認知的形象代表國家,將流行元素與文化藝術背景融合,介紹義大利不同城市的風光。
  由於擁有豐富的溫泉和醫療資源,義大利還特別介紹了「養生旅遊」。Terme di Saturnia溫泉城CEO馬西莫·卡普蒂說:「義大利關於養生旅遊方面有5個分層,有美容,還有美食、美酒,有非常好的醫學條件,還有豐富的溫泉度假區,遍佈了義大利全國。我們還有一個新的專案『ITALCARES』,它是一個提供醫學和養生的電子平臺,通過這個平臺你們會找到不同的醫療中心,或者是一些水療中心。」
  文藝範兒的法國正在試圖把旅遊景點變成「法國故事」。法國普德賦戲劇主題樂園董事局主席尼古拉·德·威利耶說:「我們其實不是在做一個景點,我們所做的東西是在歷史的基礎上去做的,有一些很古典的歌劇、戲劇,但是每一個戲劇都會跟我們講一些不同國家有趣的歷史故事,把這些小故事聯繫在一起,你會發現它們是非常有趣的。我們也會跟一些酒店合作,在那裏進行上演。我們在法國、西班牙都會有這些演出,之後也會有中文的演出。」
  自然資源豐富的巴西在進一步探索可持續的生態旅遊。巴西旅遊部部長塞爾索·薩比諾表示:「我們有序地開發自然,這樣可以讓人們更好地瞭解森林、海灘、河流、亞馬孫,獲得更好的可持續發展的知識,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但是考慮到保護森林、保護環境,也就意味著如何保護在那裏居住的原住民,比如在森林周圍居住的人,讓他們的家庭獲得和大城市居民同等的發展機會。我們不可以將自然保護和經濟發展放在兩端,它們是必須協調的。」
  擁有7000多個島嶼的菲律賓希望成為全球最熱門的沙灘旅遊目的地。菲律賓旅遊部部長克裏斯蒂娜·弗拉斯科認為城市和縣市的排汙系統、水處理系統、垃圾處理系統是目前最需要改善的地方,很快就會做好數位化,有一個App提供給大家使用。儘管任務艱巨,菲律賓也要充分利用好美麗的天然資源,要講菲律賓的故事、菲律賓的文化、菲律賓的傳統,讓菲律賓進入可持續發展旅遊業國家的行列。
  而在中國,以港澳所在的大灣區為例,今年的遊客量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水準,香港和澳門也躋身內地出境遊目的地前三名。但大家仍在積極探索未來的旅遊策略。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旅遊局局長文綺華表示:「我們在執行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策略,其中包含旅遊業、會展業、大健康、現代金融等等行業,我們也會一直堅持這些行業的發展。旅遊業作為一種主導,從而帶動另外4種產業的發展。」從前的澳門旅遊業以博彩出名,但未來會有更多元的發展,在藝術展覽和演出方面都會有全新的手筆,旨在打造一個世界級的旅遊休閒中心——近期,在澳門舉辦的張學友、陳奕迅、陳慧琳的演唱會通通一票難求,連何超瓊都時常接到電話,問她能不能弄到張學友的演唱會門票。
  另一座旅遊網紅城市重慶也在積極參與「瀾滄江—湄公河旅遊城市聯盟」計畫。據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首席經濟師馮宇亮介紹,城市聯盟是國家外交部下的區域合作組織,重慶市積極介入,根據「瀾滄江—湄公河旅遊城市聯盟」成員國的推薦,有28個城市作為初始的會員城市,中方的會員城市有13個,涵蓋了中國中東西部的城市;外方的成員單位有15個,主要是湄公河5國首都和另外一些城市。
  對於未來十年的旅遊業發展,各國都立足於本國的資源優勢各出奇招,但大家又都有一個共識,即未來的旅遊不只是機票酒店交通和景點,還包括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海岸河流、保護自然景觀和土地。未來的旅遊也不只是單獨的政府、單獨的地區,而是要進行團隊的協作和規劃。
  中國的「複出」,將如何影響世界
  2023年是中國全面重回世界旅遊業的時候,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在GTEF作了題為《旅遊的下一個十年:中國與世界》主題演講,他說:「去年這個時候,正是中國的疫情和防控政策最嚴的時候,我來到了澳門,就在這個地方,我說要做好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迎接出入境旅遊全面恢復的準備。很多人說,你是在算命嗎?因為當時是最緊張的時候,誰也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會打開國門。之所以我如此樂觀,是因為『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出國旅遊尤為人民所嚮往。國家的公共政策、對外貿易和旅遊產業都是以保障人民的旅遊權利為宗旨、為導向的。」
  在戴斌看來,旅遊是為絕大多數人民謀福利的,是可以讓人們打開視野,去更好地吸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明,進而讓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更豐富的。而如今,建設「世界旅遊共同體」的時機已經成熟。
  「我們認為建設世界旅遊共同體是世界旅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我們看到了世界旅遊業對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明演化的積極影響和促進作用,也看到了諸如旅遊飛地、文化衝突、道德弱化、環境影響等需要重視的負面問題。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旅遊業對世界各國、各地區的影響是不盡相同的,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在全球旅遊經濟中獲得的份額相對較低。這是世界銀行的一組數據,國際遊客到訪的旅遊目的地仍然是以高收入經濟體為主,而130多個中低收入的經濟體,特別是南方國家,它的旅遊接待量占全球的份額在2019年也只占到了36.6%。」戴斌說,「其實中國也存在同樣的問題,我們絕大多數的遊客是產生於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長江沿線地區,而這些遊客也主要是在這些經濟發達地區內部流動,如果我們的遊客不能到欠發達的地區、欠發達的國家去,這些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又如何通過旅遊業的發展來獲取他們該獲得的收入呢?只有讓世界各國、各地區都能從旅遊發展中獲得經濟增長、就業的崗位,削弱貧困、推進社區振興、保護傳統文化,這個世界才會變得更好,旅遊業才可以可持續發展下去。」
  中國政府採取的措施是把更多的財政投入到西部的欠發達地區去:「因為你要吸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人去旅遊,如果我們的廁所問題解決不了,如果我們的賓館、酒店、航空港解決不了,遊客是沒辦法過去的。在剛剛過去的暑期,我們監測的數據表明,遊客投訴最多的兩個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上廁所難,看上去是一個小的問題,但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了,這些地方的旅遊經濟就沒辦法實現騰飛,他們就不會成為旅遊發展的擁護者。隨著人民旅遊權利的覺醒,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旅遊發展格局中的崛起,我們宣導世界旅遊共同體,讓更多的人從中可以獲益。」
  他談到了在建設世界旅遊共同體時中國的政策主張:「中國正在加速重歸世界旅遊體系,我們正在穩步開放入出境旅遊市場,也實施更加便捷和高效的簽證、移民、口岸和金融支付政策。」此外,「我們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推動旅遊健康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為此,我們將堅持大眾旅遊的人民性。我們會採取更大的力度讓國有重點景區的門票價格降下來,我們將讓所有的旅遊景區景點都更加方便地讓殘疾人、老年人、少年兒童進入,這是我們的政策取向。從今天開始,中國對世界旅遊業的貢獻將不再是僅僅增長的出境旅遊消費和出境旅遊人次,它還包含我們對新時代旅遊業的理解、思想、智慧和力量」。
  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
  文化在旅遊業中能起到的作用也是驚人的。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顯示,文化產業每年能夠創造2.25萬億美元的收入,近3000萬個就業崗位,通過文旅創新、影視、音樂、體育競技等細分的行業,已為各個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僅文化展覽一項細分業態,在2022年的全球市場規模已經超過200億美元。
  在中國的博物館界,故宮博物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早在20年前,故宮就對數百萬件文物進行了基礎化的數字資訊採集,無論是文物保護意識還是文化傳播意識都遙遙領先。今年暑假期間,故宮每天限流4萬名觀眾,網上門票預約基本上在開放十分鐘後就會被一搶而空。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王躍工剛從澳大利亞布裏斯班趕到澳門,在布裏斯班,他提交了一份新的提案,希望能夠建立一個全世界範圍的文化遺產保護新的技術委員會:「如果這個委員會成立,就可以提供一個新的國際交流的平臺,讓一些歷史悠久的國家,比如埃及、義大利、法國、中國等等,把我們在文物保護方面的經驗、先進的技術設施,在這個平臺上進行分享,而且創造出一套標準來適用於全世界的文化遺產的保護,這樣更有利於文明的延續,以及基於文明的旅遊資源的持久發展。」他說,故宮跟境內外很多文博機構、文物保護機構、學術機構都有非常充分的合作:「以澳門當地來說,我們從1999年開始統計到現在,故宮博物院在澳門辦的展覽已經有30多個,當然澳門也有展覽到故宮來辦,還有義大利、法國、德國、美國等等國家,我們每年都會有展覽到這些國家去,我們也會吸納各個國家有價值的展覽到故宮展示,這樣更能促進不同的文明、文化背景下人們相互的理解。」
  西班牙理想國演藝主席、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特別大使皮諾·薩利奧科認為,城市文化是身份認同的一部分:「我們要把這一點強調出來,和來訪的遊客建立關聯。現場音樂、藝術、博物館、美食都可以結合起來,我有一個朋友是做時裝的,時裝其實也是其中一部分,還有做舞蹈設計的朋友,我還有很好的廚師朋友,我把這些元素都結合在一起,建立一個音樂活動,可以通過這些人展示一個城市的魅力,展示城市的一些新體驗,這也會滿足一些遊客的需求。」音樂會現場甚至是通過人力自行車來發電的,「要讓年輕人意識到可持續發展是很重要的,食品、博物館、音樂節都是非常重要的」。今年,西班牙理想國演藝在全球有100多場演出活動,目前已經賣出了5000萬元的門票。
  義大利Mondomostre展覽公司董事長托馬索·拉達利也認為文化旅遊的策劃非常重要:「一般觀看展出的人有1/3都不是本地人,也就是說有很多遊客會來看我們的展覽。我們有一些數據,義大利過去做的一些好的計畫,讓參觀展覽的人翻了4倍,很多來自外國的參觀者看了在本地的展覽。」
  科技的發展也能助力文化旅遊。去年,抖音平臺開啟了抖音鄉村計畫,兩大主推專案,一個叫「山貨上頭條」幫助鄉村的經營者帶貨優質農特產品;另一個叫「山裏DOU是好風光」,線上下舉辦各類公益活動,邀請達人探訪,為偏遠地區招攬遊客。專案啟動以來,已經賣出了47.3億單農特產品,平均每天有1300萬個農特產品的包裹發往全國各地;包括廣西、陝西、雲南等11個省區的1.5萬個鄉村文旅經營者,也累計實現了超過18億元的交易額。曾在電影《無問西東》中出鏡的雲南紅河州元陽縣農村「阿者科」(意為竹林密佈之處),也成為「山地旅遊」的出圈專案。
  旅遊+人文,無疑會成為未來十年的熱點。正如國際山地旅遊聯盟副主席、GTEF榮譽主席何亞非所說:「旅遊還要有一個更崇高的目標,這個崇高的目標,說到底是人——各國人民之間不應該有仇恨,應該共同富裕、共同交流,建設一個美好的世界。」
  (闕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