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無恥課綱」持續引發不滿

  臺灣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北一女)國文老師區桂芝批評民進黨推出的「108課綱」「去中國化」,尤其是刪掉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的《廉恥》一文,令學生不再有機會思考何為廉恥,「是無恥課綱」。這番言論迅速在島內發酵,持續引發議論。
  民進黨自斷文化根脈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2月9日報道,有島內網友在網路論壇PTT上表示,多念古文可以豐富一個人說話寫作的字詞選擇。他貼出馬英九與蔡英文親筆留言的對比照片舉例稱,同樣要稱讚別人的茶,馬英九寫道「寒夜客來茶當酒,一片冰心在玉壺」,而蔡英文寫的則是「Andy,好茶!」還有網友在留言區補充,貼出兩人在臺灣阿璋肉圓店的簽名題字,馬英九以毛筆書法寫下「聞香下馬」,蔡英文寫的則是「阿璋肉圓,真正好吃」。許多網友看完直呼「笑死,高下立判」「非常鮮明的對比,真博士跟假博士」「沒比較就沒傷害」。國民黨「立委」參選人林家興也在臉書分享馬蔡的對比稱,多讀古書、文言文確實有個好處,「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不至於書到用時方恨少」。
  綠營則極力「抹紅」區桂芝。據臺灣《中國時報》10日報道,區很快被起底疑似前往香港參加「中華傳統文化研修班」,網路爆料區還有學生稱她在課堂上講政治,批評日本排放核污染水,質疑其親陸反美反日。對此,區桂芝回應稱,教學過程中舉現實生活的例子,是為了讓學生更方便理解,竟因而被貼上標籤。她引用蔡英文的話說,「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立場而道歉」。
  《中國時報》評論稱,綠營側翼搬出「抹紅」老招,企圖將事情泛政治化,這樣的手法老套又粗糙。其實拋開政治不談,兩岸在歷史文化、古典文學領域高度交融,即便是綠營政治人物,也時常引經據典。
  島內不少人聲援區桂芝。國民黨「立委」李貴敏9日稱,民進黨執政後的教育改革為了政治掛帥大肆推行「去中國化」,其結果就是剝奪臺灣民眾體會優美文學的機會,剷除文化深度和素養,更限縮年輕學子在國際舞臺的競爭力。李貴敏強調,中華文化是底蘊,也是值得驕傲的資產。大家精通這個語言、能夠通過它與國際友人溝通,就能贏得國際友人的尊重,「自然而然,下一代就能活在有自信、有文化、有歷史的驕傲中」。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表示,在「法理台獨」無法實現之前,民進黨先從「教育文化台獨」開始消弭兩岸聯結,目的是讓下一代變成文盲,他個人非常不認同。
  前高雄市長韓國瑜9日稱,去年他跟幾位臺灣的年輕朋友聊到冠軍的話題,他問大家「冠軍」這兩個字從哪里來的?在場年輕人都說不出來。韓國瑜解釋說,「冠軍」是從大將軍霍去病而來,他征匈奴,漢武帝封他「勇冠三軍」。有年輕人隨即表示,「我知道霍去病很厲害、很有名」,韓國瑜問他「那你們說說看誰是霍去病?」結果年輕人說,「霍去病在賣鹵肉飯」,韓笑說「那是鬍鬚張」。韓國瑜語重心長地表示,「中華文化是我們的根」,全世界都在學中文、想要瞭解中華文化,「結果我們自己把中華文化切斷了」。
  「去中國化無恥又無良」
  自上世紀90年代李登輝上臺以來,臺灣經歷了「88課綱」「95暫綱」「98課綱」「101課綱」「104課綱」和「108課綱」。其中於2019年推行的「108課綱」完全把「中國史」從歷史教科書中抹去,換成「東亞史」,妄圖徹底切斷臺灣與中國歷史的聯結。《中國時報》稱,為了盡可能減少中國史篇幅,該課綱以主題式取代時序教學,僅僅以「從古典到傳統時代」一個單元就把從商周到隋唐宋元數千年間的大事一筆帶過,再用「從傳統到現代」一個單元介紹明清時期東亞世界的變動,很明顯就是要將中國史虛無化。
  文言文方面,「99課綱」設有30篇推薦古文,到「108課綱」則減少到15篇,文言文占比從45%-65%降為35%-45%。被刪除的古文包括選自《戰國策》的《馮諼客孟嘗君》、三國時代曹丕的《典論·論文》、東晉時代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隋唐政治家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北宋政治家範仲淹的《岳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顧炎武的《廉恥》、清代文學家方苞的《左忠毅公軼事》以及清末詩人連橫的《臺灣通史序》等經典名篇。
  臺灣世新大學教授遊梓翔稱,文言文是文化記憶、蘊含語言的深層底蘊,大刪文言文就是在搞文化的「失憶化」和語言的「淺薄化」。他痛批民進黨,表面上用負擔重、不實用來哄騙學生,背後就是想「去中國化」,「就算不是無恥,也夠無良」。
  北一女校友、今年大學三年級的範姓學生表示,古文確實需要多花一點時間理解,但讀懂之後反而會覺得很有趣,特別是能知道過去與現代用詞的差異,認為新課綱刪減古文很可惜。北一女校友陳女士說,她是新課綱第一屆學生,該課綱不僅刪掉一定比例古文,歷史課也刪掉很多中國史的內容,課文不再按照時間排序說明歷史,而是以經濟、社會等方面進行主題式呈現,讓學習變得很片面、零散。一名臺大學生在社交平臺Dcard留言稱,不明白為什麼會刪除《岳陽樓記》和《廉恥》,卻留下清末日本殖民時期洪棄生的《鹿港乘桴記》和臺籍清朝政治人物鄭用錫的《勸和論》,更不明白為何臺灣雲林縣詩人兼畫家張李德和的《畫菊自序》可以入選,「國文老師都說(《勸和論》)文學價值不高,明顯就是要留臺灣文學」。
  「缺廉恥」是臺當局的真實寫照
  臺灣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段心儀10日撰文稱,近年來蔡當局一連串貪污腐敗的離譜事件,都在佐證區桂芝老師的說法。臺「衛福部」次長王必勝、秘書處長許朝程的「小三事件」,讓「衛福部」成了「桃花部」,「偷情不稀奇,但偷情還能升官,少見」。「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針對「無恥課綱」的回應是「品格教育不是靠背文言文」,想必他當年讀古文只知背誦,沒有入心入魂,所以寫論文會抄襲。除了私德有虧,政績也有問題。但這都不影響他高升,「這種不清不白的拔擢,怎能不讓年輕學子價值混淆呢?」文章說,區老師控訴「108課綱」,其力道就如同當年召喚出百萬紅衫軍的「禮義廉恥」,直接擊中臺灣百萬人的心坎,替他們出了一口氣,難怪瞬間成為焦點。
  臺灣《聯合報》10日稱,區桂芝引用「士大夫之無恥」一句,掃遍臺當局滿朝朽木和食祿禽獸。那些造成缺水、缺電、缺口罩、缺疫苗,讓人民缺蛋、缺錢、缺安全感的綠營官員,哪個不是自以為好官?「缺廉恥豈止是教育的悲哀,更是政壇的寫照」。中時電子報的社論稱,問題的核心不在於課綱中文言文有多少,或顧炎武的文章有沒有被刪,而是民進黨在「去中國化」之下,不斷扭曲語文的真義。取消文言文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古文中所承載的價值觀,包括忠孝仁愛、禮義廉恥,都被新課綱的內容制定者摒棄,「而新的語文課綱只強調語文的功能性,不再承載文化傳承的使命。這才是最致命的」。文章稱,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已把臺灣社會帶向無恥、缺德、不公、不義的惡劣環境,通過課綱把年輕世代引向虛無、失去價值、找不到生命方向的歧路,「只有寄希望於政黨輪替,從根本改正課綱,才有可能救下一代,扭轉喪失公義的社會」。
  (陳立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