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選舉,民調裏藏著的秘密

  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伸出雙手,一只手攥住侯友宜手掌,另一只手拉過柯文哲四指,讓雙方手指拼在一起。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伸出手,蓋在侯柯兩手連接處。
  侯友宜,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國民黨候選人;柯文哲,民眾黨的候選人。2023年11月15日,兩黨決定聯合,由侯友宜與柯文哲組合參選,成為正副領導人的候選人。目的只有一個:打敗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
  這令臺灣地區各方為之一震,外界分析稱,藍白兩黨合作(白,指民眾黨),開創了臺灣地區的歷史。兩人聯合參選,也很可能實現「下架民進黨」的目標。
  然而,僅僅三天後,這場備受期待的合作就因民調解讀,出現巨大裂痕:
  依國民黨主張的民調方案,侯正柯副的「侯柯配」得分6比0,若依柯陣營主張,「侯柯配」、「柯侯配」得分是3比3,一來一回的差距極大。
  11月17日晚,由馬英九、國民黨、柯文哲的民眾黨各自推薦的3名民調專家經過了5個多小時的「馬拉松式討論」,仍然未能就民調問題達成共識。後續幾日,雙方不斷就民調問題隔空喊話,卻並無實質進展。
  據環球網報導,此前,侯友宜稱此次選舉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這也意味著,藍白兩黨能否合力下架民進黨,事關臺海和平及2300萬臺灣地區民眾的命運。
  這樣一場關鍵選舉的候選人合作,卻最終因為一系列民調數字,陷入困局。民調在臺灣,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民調影響力
  若說中國臺灣地區政治有什麼特點,首推的就是格外強調「民意」。
  政策推動前要先召開公聽會聽取民意;政策出臺要做民調,用民意來背書;輪到選舉,各黨要推出自己的候選人,民意調查也是最優先。
  民調是選情的風向標,不僅可供政黨和候選人及時調整策略,也會在相當程度上影響選民判斷。
  如果候選人中有一位民調格外高(在島內,這個門檻一般是40%),投票時往往就會發生「西瓜效應」,吸引那些「誰贏面大他們就幫誰」的選民。
  如果有兩位候選人的立場接近、票倉重合,而且民調有差距(在島內一般是超過3%),那就會出現「棄保效應」,選民們為了達到目標(比如下架民進黨),可能會「舍小保大」,集中支持更有希望的那位候選人。
  根據11月8日至11日進行的《聯合報》民調,民進黨賴清德民調支持度為26%,柯文哲為21%,侯友宜為18%,郭臺銘為7%,還有28%的選民尚未決定支持誰。柯侯二人的支持度差距為3%,若合作,民調則為39%,穩壓賴清德的同時,也已接近40%的「勝利線」。
  選情如此膠著,一個百分點都可能決定勝負,國民黨與柯文哲的民眾黨願意藍白合作,也就不難理解了。
  民調既如此關鍵,進行民調的人自然也就舉足輕重。臺灣地區每逢選舉季節,各式民調就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民調結果也是五花八門,看得人眼花繚亂。
  總體而言,幾家老牌機構,比如TVBS、ETtoday、《美麗島電子報》、「臺灣民意基金會」等,大多數時候還是可以信賴的,它們的民調結果具有較高參考價值。
  過去幾年,全球範圍內的民調正遭遇信任危機,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選舉中,民調公司已經失手過不止一次了:2016年的英國脫歐公投和美國大選中,民調都錯得離譜。
  然而,在臺灣地區,民調機構總體表現到目前為止還算不錯,至少在幾次選舉中還沒有錯得太離譜。當然,任何民調肯定都不能保證百分百準確,但除了民調,目前臺灣地區各黨也沒有瞭解民意的更好手段,所以一到選舉時刻,民調就會成為各界關注焦點。
  半公開的秘密
  按照藍白兩黨此前共識,在決定候選人正副時,應當有9份民調被納入參考範圍,但最終,民眾黨對其中3份提出了意見,堅持將其排除:
  ETtoday的民調採取手機短信的方式進行,須是此前在民調網站註冊了會員的人才能接收到短信,因此被調查者不具備「被動且隨機」的抽樣性質;
  東森(雨晴)是純市話(固定電話)調查,人口覆蓋率不足,且調查對象有50%以上是60歲及以上的人口,20-29歲人口僅估1.24%。
  好好聽文創傳媒委託關鍵調查有限公司提供的資料完整性不足,例如沒有樣本加權前後結果,還缺少完整問卷題目等,且好好聽傳媒並未發佈過任何調查資料。
  民調問題的設計、接受調查對象的條件設置以及民調數據的解釋,都會直接影響民調的結果和效果。臺灣地區社會分化很大,都會區與農業縣市幾乎是兩重天,老年人與年輕人、富人與窮人、泛藍與泛綠、不同行業和教育水準,影響因數數不勝數。
  柯文哲的支持者基本都是臺灣地區的年輕人,而侯友宜和國民黨的支持者大部分都是中老年人。像東森(雨晴)的純市話調查,顯然對國民黨和侯友宜更有利——目前仍然堅持安裝並使用固定電話的,顯然以老年人為主。
  2022年9月,還是臺北市長的柯文哲就直言,臺灣地區的民調早已不是單純的探詢民意,而更是政黨操控的競選文宣。今年8月,「臺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遊盈隆也透露了一個「半公開的秘密」:所有民調機構,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從一開始選擇抽樣方法時,就相當程度影響了民調結果。
  遊盈隆舉例說,抽樣方法如果採用全市話,柯文哲的支持度起碼會減少3個百分點。
  也有臺灣地區的民調堪稱「野雞」,根本不圖探詢民意,出臺的唯一目的就是帶節奏。臺媒「優傳媒」披露,有些地方議員做所謂街頭民意,只抽樣訪問了二十幾人,居然也被稱為「民調」,還在一些有特定立場的媒體上大肆宣揚。
  各大政黨也會不時拿出結果驚人、但細節全無的「內參民調」,毫不掩飾地借民調進行政治操作。例如在藍營的一份「內參民調」中,侯友宜支持度一度突破九成,令人瞠目結舌。
  即使是那些正規機構出臺的嚴肅民調,也會被政黨用作武器。除了前面提到的「西瓜效應」,某黨可能還會刻意拉低自己的選情。
  在此次選舉中,民進黨就是這樣做的:進入10月後,原本一路領先的賴清德,支持率卻一度「跌跌不休」。
  對此,綠營不僅不急,反而樂見其成:這樣一來可以麻痹、鬆懈藍營;二來可以激起綠營的危機意識、催動更多親綠選民出來投票;三來可以緩和「賴清德躺贏」的批評之聲。
  同時,民進黨對柯文哲的「灌水」也一直沒有停止,導致柯的民調一直顯著高過侯友宜,這無疑也會影響柯文哲領導的民眾黨以及國民黨內的判斷,也是「藍白合」久拖不決的原因之一。
  必須承認,民進黨打選戰確實有一套,操縱民調、混淆視聽等種種手法爐火純青。這也給藍白陣營帶來巨大壓力,藍白合作也幾乎成為下架民進黨的最重要機會。
  就在藍白合作裂痕仍在的11月20日,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宣佈其副手人選,由臺所謂前「駐美代表」蕭美琴出任。這被外界稱為「雙(臺)獨組合」。《環球時報》轉引美國智庫分析稱,臺灣地區明年選舉獲勝者將對外事關系與兩岸關係走向發揮作用,「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加劇,這次選舉可能成為臺灣的轉捩點」。
  (亦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