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對臺灣同胞的關懷

  周恩來一生十分關懷臺灣同胞,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嘔心瀝血,臺灣同胞永遠銘記在心。今天,讓我們一起緬懷周總理!
  支持臺灣同胞的革命活動
  周恩來在黃埔軍校擔任政治部主任時,特別吸收幾批臺灣青年入校學習,並派人回臺灣進行革命活動,在臺灣播下了革命的種子。抗日戰爭時期,時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在重慶十分關注並領導對臺灣的工作,支持臺灣人民抗日鬥爭,瞭解李友邦、謝南光、李純青、宋斐如、李萬居、連震東、謝東閔、林忠等臺灣省籍抗日志士的生活和工作情況,支持他們光復臺灣的政治主張,對李友邦及其領導的臺灣義勇隊作過重要指示。1945年抗戰勝利,周恩來向即將赴臺的李純青(後系臺盟總部副主席)轉達了一項政治任務:瞭解日據時期臺共的現狀,向臺共和臺灣進步人士闡明中共的政治主張和立場,並介紹祖國的進步團體和組織等。
  關心臺灣同胞參加一屆政協
  在新政協籌備會議召開期間,周恩來詢問臺灣省人民如何產生代表前來赴會,時任中共中央統戰部部長的李維漢認為,臺盟是臺灣省人民的革命組織,一直從事臺灣人民的解放運動,故可考慮作為一個民主黨派單位來參加會議。周恩來等領導對此表示贊同,並在9月7日政協籌備會議所做的《關於人民政協的幾個問題》報告了有關臺盟參加政協的問題,明確指出:「臺盟是一個革命的組織,『五一』前就從事臺灣人民的解放運動。」(見《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1984年版)臺盟由原來的「地方性政治團體」成為全國性的政治組織,正式作為中共領導的統一戰線隊伍中的民主黨派之一,參與國家的政治事務。臺盟地位的確立和被中共的肯定與支持,對於臺盟以後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在這之後,臺盟各級組織和廣大盟員積極參與新中國的建設、改革及發展,為兩岸關係發展、為祖國統一大業貢獻力量。
  關心高山族青年幹部的培養
  在第一屆全國人大會議期間,周恩來關心培養高山族青年幹部的往事,始終深深地印在臺盟總部原副主席田富達的腦海裏,他回憶道:「1956年除夕晚上6時,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中央主要領導在中南海懷仁堂宴請各民主黨派的領導。宴會開始前,他們分別會見了各民主黨派的領導人。在會見臺盟的同志時,4位中央首長和大家一一握手之後,周總理把我叫到一旁,問:你是高山族?我回答:是啊。他又問:高山族在大陸有多少人?我回答:大概有200多人。總理問:他們的文化程度如何?我說:這些人大多是貧苦家庭出身,文化水準比較低。總理最後關切地說:這些人都是經過了戰爭考驗的年輕人,得想辦法讓他們有機會學習啊!回去後,我立即根據周總理的談話寫了一份報告。這個報告後來由統戰部領導批示後呈報到中央書記處。我聽說很快鄧小平同志就親自批示了該件。1957年9月,在中南民族學院(現中南民族大學)政治系設立了「高山族研究班」。當時共挑選了52個學員,都是20多歲。這體現了黨中央對臺灣少數民族特別的關懷。這期學員班後來對臺灣,特別是在臺灣的高山族同胞中產生了廣泛積極的社會影響。」
  「文化大革命」時期對臺灣同胞的關懷
  在周恩來的指示下,1973年8月,臺灣省籍中共黨員蔡嘯、林麗韞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屆中央委員。1975年1月13日至17日,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本次全國人大首次設立臺灣省代表團,由田富達、李辰、李麗、蔡子民4位臺盟盟員和林麗韞、陳逸松、陳木森、林德時、王碧雲、馮炎火、張桂珠、鐘維旺8位在祖國大陸的臺灣同胞組成。其中,林麗韞、陳逸松、田富達、李麗入選大會主席團,林麗韞、陳逸松當選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周恩來在百忙中接見了一批又一批來自臺灣各方面的人士。1973年6月,周恩來總理親切會見回到祖國大陸的臺灣省籍著名人士陳逸松夫婦,耐心地傾聽意見建議,詳細解釋黨對臺灣的政策,旅居國外的臺胞無不感到溫暖和激動。周恩來對「保釣運動」極為關心,將之譽為海外的「五四運動」。在其70多歲高齡,日理萬機,抱病之時多次接見回國參觀的「保釣」學生,和他們暢談國內形勢、臺灣問題以及世界大局。周恩來豐富的人生閱歷,深邃的歷史洞察力,以及平易近人的長者風範給「保釣」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臺盟中央原副主席吳國禎在其《兩岸一世情我的大陸歲月》書中寫道:「周總理語重心長地說,他年紀大了,不一定看到臺灣的回歸,但期待『保釣』的留學生能為中國的統一而努力。他說你們還年輕,一定能看到它的實現。周總理革命者的風範深深地影響著『保釣』一代人,這些至今傳為美談。」
  周恩來臨終前的臺灣情結
  周恩來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他自幼即以「中華崛起」為己任,投身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後更是把富民強國作為自己終生奮鬥目標。然而從新中國誕生直到他重病纏身,離他的強國夢似乎還有著一段很長的距離,特別是臺灣還未能回歸祖國,這就使他多少有點遺憾。因此越是到他的生命最後,臺灣問題越是縈繞著他的腦海,成了他臨終前最關注的一個最大情結。
  人民大會堂的臺灣廳是在周恩來的直接關心、指示下設立的,並且別有深意地指示要邀請臺灣同胞參加臺灣廳籌備工作。當時決定由蘇子蘭、田富達、李純青、陳文彬、徐萌山代表臺盟,北京積水潭醫院內科副主任陳木森代表祖國大陸的臺灣同胞,一同參加人民大會堂臺灣廳的籌建工作。後來,周恩來發現臺灣廳太小,又指示把另一個省命名的廳改成臺灣廳。周恩來對海外歸來的臺胞說過,把那個比較大的廳改成臺灣廳讓臺灣同胞用,這是有意義的。1973年2月28日,經臺盟建議,全國政協在新落成的人民大會堂臺灣廳舉行紀念臺灣人民「二二八」起義26周年座談會。周恩來很關心這個紀念會,親自做了很多指示,從而使得這個會在鼓舞臺胞愛國愛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周恩來逝世後,鄧穎超根據他生前的遺願,把骨灰盒安放在臺灣廳,以表示他對統一祖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周恩來的骨灰最後一次是撒到山東濱州的黃河入海口。以此希望自己的骨灰撒進大海後,通過海潮的作用,能將他的骨灰帶到臺灣,讓他和臺灣同胞在一起。
  (郭海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