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民眾期待中美關係穩定

  近1/3受訪者期待中美關係「趨向緩和」
  作為世界上的兩個大國,中美之間的關係受到各國廣泛關注。此次20國民意調查顯示,總體來看,超過1/3的受訪者期待中美關係在未來一年「保持現狀」,近1/3的受訪者期待中美關係在未來一年「趨向緩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美關係牽涉的利益很大,各方期待中美關係穩定是理性的選擇。
  在上述調查中,有兩組數據值得關注:一是德國、義大利、印尼和韓國期待中美關係「趨向緩和」的受訪者比例都超過四成,高於20國平均值;二是對中美兩個當事國來說,期待兩國關係「保持現狀」的受訪者比例非常接近,而中國受訪者期待中美關係「趨向緩和」的比例比美國高9個百分點。對於第一組數據,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研究專家呂祥對《環球時報》記者分析稱,這說明德意等國民眾不願因中美衝突而讓本國利益受損,並且他們對中國市場有充分信心。他表示,以德國為例,如果柏林放棄中國市場,就等於放棄其在製造業的優勢,所以不少德國車企宣佈加大在華研發投入和新能源佈局。對於第二組數據,金燦榮認為,美國的精英階層很重視中國,但大部分美國民眾對中國並不瞭解,所以他們對於兩國關係的期待自然沒有中國民眾高。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刁大明表示,從上述民調結果可以看出,中美關係穩定不但符合中美兩國利益,更符合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那麼,中美關係2024年可能會走向何方?刁大明認為,中美元首外交錨定了兩國關係的具體方位,已經恢復和未來會恢復的各種機制又將有效地框定中美關係,所以未來一年中美兩國可能會趨向於通過溝通協商來持續確保關係穩定。呂祥同樣認為,中美元首三藩市會晤能夠維護兩國關係大體穩定的「底線」,同時美國總統拜登也已經沒有更多的「外交牌」可以打。金燦榮稱,由於明年美國大選,中美關係可能會受到美國國內政治的更大幹擾,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經濟搞好,廣交朋友。
  專家:數據顯示美國打壓中國的目標越發難以實現
  美國政府拉攏其他國家遏制中國繼續發展的圖謀更加不得人心。《環球時報》前年所做調查結果顯示,認為美國拉攏其他國家意圖遏制中國繼續發展,其實現概率不足一半(48.3%),而去年對18個國家(不含中美)的調查結果則顯示,這一概率進一步降至45.4%。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張騰軍認為,上述數據反映出過去一年各國普遍認為美國對華強硬政策效果不及預期,打壓中國的目標越發難以實現。
  具體來看,埃及、土耳其、印尼、沙特、澳大利亞受訪者對「美國政府拉攏其他國家意圖遏制中國繼續發展」實現概率的評估明顯下降,下降幅度達到7至10個百分點。張騰軍分析稱,去年中國開啟了新一輪外交高潮,成功舉辦了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主場外交活動,與許多國家達成了新的共識,取得了務實成果。成功斡旋沙特與伊朗恢復外交關係、開通雅萬高鐵等標誌性事件,進一步增進了其他國家對中國的認知,改變了它們對美國遏華政策的看法。此外,儘管美國在不斷組建各種「小圈子」,試圖加大遏華力度,但多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意願也在增強,相關國家都不希望被當作大國競爭的籌碼或武器,這也表明美國想要繼續推行這一種政策是不可能成功的。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受訪者認為美國拉攏其他國家遏制中國繼續發展的實現概率,從2022年的42.6%降至2023年的28.3%,降幅顯著,這說明中國民眾自信的增強。張騰軍說,中國人信心的來源是多方面的,一是中國發展勢不可擋,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在上升,二是中國外交尤其是對美外交在過去幾年有理有利有節、有聲有色,我們堅決反制無理打壓的舉措,挫敗了美國的圖謀,也使國人感受到中國外交的底氣和自信。
  普遍擔憂美國問題會對世界產生不利影響
  2023年,美國國內問題不斷:美聯儲多次加息,加劇全球經濟風險;國會共和黨人內訌,將本黨籍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趕下臺;國內分裂持續加劇。在被問及「您是否擔憂美國國內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影響其政府的外交政策,從而對世界產生不利影響」這一問題時,20國平均數據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者對此表達了較高程度的擔憂(包括「非常擔憂」和「比較擔憂」),超過1/4的受訪者表示「有一些擔憂」。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董春嶺表示,當前美國政治經濟社會面臨一系列問題,很多矛盾都處於持續發酵升級的過程中,而這會對世界局勢產生較大影響。這是因為一方面美國自身的變化會牽動其外交政策、對全球治理態度的變化,另一方面,部分美國政客習慣於通過挑動外部矛盾、誇大外部威脅的方式來掩蓋內部矛盾,維持兩黨脆弱的共識,而這會加劇世界的分裂、影響全球治理進程,惡化國際安全。董春嶺還表示,這一調查結果也說明美國明年大選給該國以及世界都帶來了不確定和不穩定的預期。
  分國家來看,對於上述問題,印尼、菲律賓、義大利、德國、肯雅、巴西、土耳其這7個國家六成以上的受訪者都表達了較高程度的擔憂,中日韓等9個國家表達同等擔憂程度的受訪者比例也接近或超過半數。上述16個國家中,不少都是西方國家或者美國盟友。對此,董春嶺分析說,這些國家擔憂的關鍵一點就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會不會重新上臺。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政策主張和外交路線,其施壓盟友履行更多義務的做法以及對國際機制「合則用、不合則棄」等行為,曾經給美國外交帶來近乎顛覆性的變化,也給美國的盟友夥伴帶來很大的衝擊。
  對當前世界面臨的多項風險或危機的擔憂上升
  對於「您認為當前全球安全與和平是否面臨威脅」這一問題,20國平均數據顯示,40%的受訪者認為當前全球安全與和平面臨「重大威脅」,占比最高;31%的人認為面臨「一些威脅」;認為面臨「較小威脅」的受訪者占比16%,還有7%的受訪者認為「沒有威脅」。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對此分析稱,去年全球安全形勢的確令人擔憂,俄烏衝突仍在持續,巴以衝突再次爆發,國際組織在降低衝突方面的作用有限,美國又反復炒作南海問題和臺海問題,這些現實讓人們產生了「在世界不同關鍵區域,衝突要麼已經發生,要麼正在醞釀之中」的印象,大家普遍有一種缺乏安全感的感覺。李海東進一步分析稱,全球安全與和平的主要威脅來自美國,俄烏衝突之所以無法停止,就是因為美國在背後操縱;加沙地帶悲劇蔓延、聯合國相關決議難以通過,也是美國在阻撓;亞太、南海、臺海等地區出現潛在危機,還是美國在攪亂。美國極端政治人物對本國來說是威脅,他們的增多也意味著美國給世界帶來的不確定、動盪、危機乃至於衝突,大概率還會繼續下去。
  具體來看,除德國外的受訪歐洲國家,認為全球安全與和平面臨「重大威脅」的受訪者比例均超過四成。李海東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歐洲人缺乏安全感突出了一個客觀現實,那就是美國推動的北約擴員讓「歐洲國家更安全」是一個偽命題。
  環球時報研究院去年所做調查顯示,與前年相比,受訪者對當前世界面臨的多項風險或危機的擔憂上升。20國平均數據顯示,經濟危機、國際戰爭、恐怖主義位居最令人擔憂的前三項,尤其是對恐怖主義表示擔憂的受訪者比例(51%)較前年上升了約10個百分點。此外,氣候變化與環境污染、糧食危機、自然災害、傳染病與疫情相對更令人擔憂,還有近四成受訪者表示擔憂新冷戰的發生。李海東表示,跟前年相比,去年國際形勢的危機面更廣、程度更深,而對新冷戰的擔憂表明多國民眾對美國的不滿,因為現在全世界唯一想啟動新冷戰的國家就是美國。對於應對外部潛在威脅,李海東認為我們有兩個著力點,一是做好自己,努力發展經濟,強化內部凝聚力;二是努力將世界上所有負責任的國家和力量更有效地凝聚在一起,從而對那些破壞源和破壞性舉動進行約束和限制。
  近四成受訪者認為全球經濟發展將「起伏不定」
  全球經濟的未來走向備受關注,環球時報研究院對20國民眾所做調查顯示,近四成受訪者認為全球經濟未來將「起伏不定」,在所有選項中占相對多數。16%的人認為全球經濟會「緩慢增長」,13%的人認為會「快速增長」,另有13%的人認為會「緩慢衰退」。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高淩雲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整體來看,20國民眾對未來全球經濟的展望是比較悲觀的,其中的原因包括美國追求絕對利益和絕對安全,這必然導致全球動盪以及「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層出不窮,讓各國民眾對未來經濟增長缺乏信心;目前世界處在技術突破前夕,人們對新技術帶來的到底是福利還是損害尚不明晰,出於對人類命運的擔憂才會覺得不確定性增加;在氣候變化等難以解決的全球性議題上,國際組織發揮的作用還不夠,惡化的前景讓人們心存憂慮。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及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何偉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以價值觀為基礎的供應鏈重組,如短鏈化、友岸外包等,都使得世界貿易和投資受阻。未來幾年全球經濟能否繼續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世界地緣經濟的碎片化會不會再加劇,以及各國是否有足夠的力量來維護「再全球化」。
  高淩雲說,他個人對未來全球經濟的發展形勢既不樂觀也不悲觀,「在面對亂源的時候,事實上,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還是秉持著開放、合作、平等、共用等理念來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這些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占比越來越高,貢獻也會越來越大」。本次民調數據還顯示,印度、沙特、肯雅等8國中有超過三成受訪者預期全球經濟在未來會「增長」(包括「緩慢增長」和「快速增長」)。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學院研究員萬喆表示,美聯儲政策的大開大合使得新興經濟體的匯率和金融市場受到較大的衝擊,但總體而言,這些國家的負債率等情況比較樂觀,展現了一定的韌性。
  (陳子帥 易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