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歸來話寺廟

  隨著兩岸關係的改善,大陸去臺灣交流與旅遊的人越來越多。筆者同每個去過的人一樣,對寶島臺灣的印象之一就是臺灣的寺廟非常多,無論你是走在街鎮還是鄉村,都會看到香火繚繞的寺廟、小巧玲瓏的念佛堂和琳琅滿目的佛教用品店,走馬觀花逛寺廟已成為瞭解臺灣文化的重要途徑。
  「宗教之島」臺灣
  臺灣儘管是個僅有3.6萬平方多公裏的島嶼,但是全島宗教信仰興盛。各類宗教門派林立,寺廟遍佈,信徒眾多,被稱為「宗教之島」、「多神之島」。有人說臺灣寺廟的密度全球第一,也許並不誇張。2008年年底,全臺灣登記在案的臺灣寺廟及教會教堂計14841座;平均每個縣市有594座,每個鄉鎮市區有40座。如果加上沒有登記的,數字更為驚人。幾乎不到2000人就有一座廟,每2人中有一個信徒,一個信徒往往還同時信奉好幾家神靈。臺灣的宗教建築類別有27種,其中寺廟類以道教、佛教為主,而教會教堂類則以基督教、天主教為多。
  臺灣之所以寺廟眾多,一方面,是中華民族的習性使然。按中國人的傳統習俗,為緬懷先祖崇敬英烈,往往以刻碑石建寺廟的方式表達紀念。如臺灣至今有保存完好的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臺南廷平郡王祠。另一方面,又有其歷史及地理上的原因。臺灣島遠離大陸,孤懸海外,為求得上蒼眷顧,神靈佑護,歷史上閩粵人士渡海遷臺時,大都將本地神靈帶到臺灣建廟供奉,如大陸倍受崇敬的玉皇大帝、觀音菩薩以及關帝、媽祖均被「引進」到臺灣寺廟裏成為供奉的主角。此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臺灣曾被西方列強侵佔做為殖民地,當時的荷蘭等西方國家在建立殖民地的同時也帶來了基督教、天主教等教派的傳教士,並開始組織傳教活動。在今天的臺灣淡水等地至今仍有荷蘭人侵佔臺灣時留下的建築,被稱為「紅毛城」。如今,全臺灣兩千多萬人口中有80%的人信奉宗教,僅佛教徒就有500多萬人,信仰媽祖的人數更多,宗教已經成為臺灣民眾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佛道流傳源自大陸
  佛教起源於西元前6世紀的印度,約在西元3至6世紀,佛教由印度或斯裏蘭卡傳入緬甸,再從緬甸傳入西雙版納,即進入中國大陸。而臺灣的佛教則是由大陸傳承過去的。通常認為,臺灣佛教是1662年鄭成功光復臺灣前後自閩南傳入的。現知臺灣最早的佛寺,是始建於1662年的臺南竹溪寺,原稱小西天寺。其後不久,又建起彌陀寺、黃薬寺、法華寺、開元寺等一批寺院。到清代未期,臺灣境內建立的純佛教寺院已達102座,其中開元、竹溪、法華三寺被稱為當時的三大名刹。從清末到日據時代中期,還以福州湧泉寺僧人為主形成了大崗山、觀音山、大湖山和月眉山等臺灣佛教四大派系。實際上,依佛教在大陸的悠久歷史和普及程度,早在明清以前赴臺的漢族移民中就不乏佛教信眾。而佛寺的建立,反映了當時臺灣的政治經濟狀況和佛教傳播態勢已經達到了設立正式活動場所的條件。如果以寺廟的建立為標誌,臺灣佛教已有近400年的歷史。
  由於臺灣人多數是福建移民,以閩南人和客家人居多。因而臺灣佛教與福建佛教關係最為密切,直到上世紀20年代,臺灣的出家人還必須至福建鼓山的湧泉寺受戒,才能取得僧侶身份。除此之外,也有少量佛家是經日本傳到臺灣的。臺灣佛教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臺灣所信的大部分都是淨宗,念的是阿彌托佛和觀世音菩薩,這與臺灣到福建的距離最近密不可分。
  媽祖是最早產生於福建沿海地區,被生活在海邊、勞動在海上的民眾以道教形式所祭祀的神靈。隨著大陸移民的增多,祭祀媽祖也傳入臺灣,並成為臺灣人普遍信仰的神明,無論大小市鎮、山鄉或漁村都可看到媽祖廟。臺灣雲林縣的北港朝天宮,是閩粵移民最早修建的媽祖廟。在臺灣媽祖被尊稱為「天妃」、「聖妃」、「天上聖母」,各地修建的近千座媽祖廟則成為北港朝天宮的「分靈」。在媽祖廟裏,媽祖作為福星,永遠在中間顯赫位置,並身著官服官帽,人稱「天官賜福」;旁邊是一位手持如意的祿星,代表升官如意;而外觀突額長須,捧著壽桃的持杖老翁是壽星。但有福祿兩仙分別換成手托金元寶和抱小孩的造像,故福祿壽三仙有時亦稱「財子壽」。
  高僧大德佛門矚目
  當今臺灣佛教,要數分佈在臺灣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四個道場最為著名,被稱為臺灣佛教的「四大山頭」,分別是花蓮的慈濟功德會、南投的中臺禪寺、高雄的佛光山禪寺和臺北的法鼓山禪寺。他們的創始人分別是證嚴法師、惟覺長老、星雲長老、聖嚴長老。由於他們的奉獻,使佛教在臺灣弘揚光大受到世人的矚目。
  創辦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俗名景雲,1937年出生於臺中,因父親早逝、母親多病,悟人生之無常而出家。1966年,在花蓮山上清修的證嚴法師,偶然在地上看到「一灘血」,得知一個難產的山地婦人因交不起保證金而被醫院拒於門外,遂發下宏願,要建造一所專門給窮人看病的醫院。當時,要建一所醫院起碼需要8億元新台幣,對一個清修的比丘尼來說無疑是天文數字,然而她以身作則地發起了「每天捐五角錢運動」,並據此發展為「慈濟功德會」,不僅在花蓮建成了第一所慈濟醫院,還把慈濟志業擴展到全球。現在,全世界慈濟功德會的會員已達1000萬人,參加了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救災,其普救眾生的能力令世人驚歎。
  惟覺長老,生於1928年,是四川營山縣人。年少喜閱佛經,35歲時出家,被授法號惟覺。1982年於臺北縣萬裏鄉建靈泉寺,常以禪七接引大眾,成為以禪修著名的高僧。1994年,他在臺灣南投縣中臺山興建的中臺禪寺規模宏偉,聲名遠播。他親筆寫下的家訓「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誠,對事以真」,已成為中臺佛學院的校訓。其禪院以禪修立世,定期舉辦禪修活動,不僅在島內深具影響,而且修建90多家分院遍及海內外。
  佛光山的創始人星雲大師,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12歲出家,18歲時曾在南京西霞寺律學院研習佛法,後到臺灣。歷經數載,創辦了佛光山禪院。他大力宣導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四大事業,並在世界各地建立了200多個佛教道場,並都以連鎖形式岀現,採用統一的組織架構,統一的標識,統一的活動形式,統一的微笑和告別手語,其傳教方式被稱之為「星雲模式」。
  創辦法鼓山的聖嚴法師是一位博士高僧,一生經歷展轉傳奇,其在佛學及諸多領域,頗多造詣,著作等身。其道場的特色也集中於科研與教育。法鼓山的中華佛學研究所在資料建設、佛典數據化、佛教教育、佛教出版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準。研究所優雅的環的「癮君子」一定要特別注意控制自己,以免被罰。臺北禁煙的宣傳很特別,效果也非常好。從臺北返回時,因趕時間,我匆忙從機場給愛抽煙的父親買了兩條香煙,但回來一看卻後悔不迭。那煙盒上外包裝印了一個非常醒目的已經萎縮且呈紫黑色的肺,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估計一些「小煙民」看到可能就此戒煙。
  在入駐酒店期間,有一次用房間電話打總臺問詢。電話剛撥過去,通曉多種語言的服務員,依次英語、普通話、閩南話順序問「宋先生,請問有什麼需要服務的」,得知我使用普通話後即改為普通話進行交流,以後我再用房間電話詢問總臺,她們就直接用普通話進行交流。記住客人的基本情況,如姓名、使用語言等細節,著眼細微處提供人性化服務,在臺北各大酒店很普遍。在籌備會議加班之餘,我還到一些小吃店就餐,在品嘗地方風味小吃的同時,也感受著臺北普通市民的良好素養。在臺北,小吃店即使門面再小,也時刻保持著清潔。每個客人用餐後都會自覺把應該清理的東西收拾乾淨,主動給服務生打掃衛生留下一片清淨,市民隨時把方便留給別人的良好習慣可見一斑。
  源自真心的幫助
  臺北市民對人誠心幫助出乎我的意料,有時我甚至懷疑他們是不是有所企圖,但最終都發現是自己多慮。
  一天,我和同去的胡岩主任從臺北打車去新竹縣籌備有關會議,一位60歲左右的但感覺非常清爽幹練的司機拉著前往。雖然出發前酒店的服務員也告知我們,從臺北到新竹打高檔點計程車需要4000新台幣,普通的2500新台幣即可,還矚咐我們儘管放心乘坐。但因為臺北離新竹縣距離較遠,另外對道路又不熟,我們有些擔心被司機「黑」了。但上車後疑慮就完全打消。這位司機問明了去處後,因也不淸楚具體路線,就馬上打電話問臺北有關部門問明具體行走路線,然後開通定位系統直奔目的地。雖然在途中小遇麻煩,但這位司機及時調整路線,用最少的時間、走最短的路程把我們送到了新竹縣。
  有一天因事外出,我們正在路邊等車時,一輛計程車緩緩停在我們身邊,司機搖下窗戶問我們是不是需要打車,得知我們需要後,因為要接人,他立即打電話給我們叫車,不到半分鐘時間,從別的地方趕來輛計程車拉我們走了。還有一次,我和一個騎摩托的臺北朋友順道外出辦事。因為我沒有頭盔,再加上距離近,就和朋友推著摩托車前往。路途中,不時有人問我們需不需要幫助。我感到有些疑惑,悄悄地問同行的朋友是不是他們想掙修理費。朋友笑了笑,說那些人不是修車的,他們看我們推著摩托車走,以為我們需要幫助。聽後我不禁暗自慚愧。這種主動為別人提供幫助的現象,在臺北是市民的自覺行為
  在臺北考察期間,我們還意外遇到一位安徽去臺的蔡姓「大陸新娘」,看到我們這些大陸來客倍感親切。得知我們是第一次赴臺,就為我們當起了義務解說員,幫助我們解決各種困難。有一次,因我們帶的現金不夠,她領著我們去用銀行卡兌換臺幣,但因故沒兌換成。於是蔡小姐提出先借給我們4萬新台幣,說我們回大陸後給她寄去即可。因才認識不久,我們不好意思接受她的好意,但蔡小姐堅持要借給我們,態度非常誠懇,絲毫不害怕我們一走了之。雖然她誠心誠意想幫我們,但我們知道她一個「大陸新娘」在臺灣生活也有自己的難處,最終還是婉拒了她的好意。
  嚴格選拔的義工
  聽說臺灣的義工(內地稱志願者)很普及,遍佈各個行業,並且當義工還要經過嚴格選拔。特別是近年來不少人搶著接受訓練,爭著成為專業義工,被稱為臺灣又一奇跡。
  在閒暇之餘,我抽空到臺北的一家醫院實地「勘察」。進了醫院門診樓,就迎來一位義工,熱情地詢問我們有什麼要服務。說明來意後,這位義工給我們介紹醫院和臺北義工的情況。對醫院和護理工作,她講的非常具體和細緻,與專業護理人員並無兩樣。她還告訴我們,臺北的醫院義工非常多,如臺大醫院有一千多位義工,擔負著解說、帶路、清理廁所、陪伴就醫、護理甚等多項工作。從交談中我還瞭解到,做義工雖然很辛苦,也沒有額外收入,有時甚至需要自己支付費用(如制服費),但義工志願人員仍然眾多,有的因醫院義工人數太多必須幾周才能輪班一次。
  在後來的參觀和考察活動中,我們也遇到一些服務的義工,他們都非常認真敬業,幹工作一絲不扣。接待方介紹說,在臺北義工非常普遍,包括官員、老闆、教師、學生、退休人員等各層次人員都會拿出一定時間去做義工,如義工教員、義工保幼員、義工環保員、義工殯葬人員、義工解說員,涵蓋各個領域,默默地為社會付岀關懷和愛心。上海世博會臺灣館現場播放了一個宣傳片,講到由於垃圾分類的普及,臺北將在2010年實現全城垃圾零填埋。臺北如何破解垃圾分類難題,現場解說小姐給出了答案,臺北大量環保義工的辛勤付出是關鍵因素。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在臺北這些日子裏,真切感受到城市與人之間的和諧。臺北,不浮躁、不焦慮,充滿了生活氣息和人情味,彰顯著文明與涵養,不經意地就享受著感動,身居其中不時地體驗著生活之美。我想,城市與人之間達到和諧共融,需要人們共同創造、建設和呵護。在諸多方面,臺北城市發展理念是我們內地城市可以借鑒的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