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時勢如乘風,且聽且看且從容 ——大陸任教臺灣教師融合發展主題研修活動側記

  8月21日至26日,由全國臺聯、臺灣同學會共同主辦,山東省臺聯承辦的大陸任教臺灣教師融合發展主題研修活動在山東舉行。大約40位大陸任教臺灣教師及兩岸教育界專家學者參加,活動行程覆蓋煙臺、威海和青島等地,通過研討、調研、參觀等方式圍繞兩岸融合發展、臺灣同胞同等待遇落實、大陸任教臺灣教師經驗成果交流等多個方面具體展開,共舉辦座談會兩場、專題講座一場。
  佈局一盤棋落子開新局
  8月21日上午,活動在煙臺市拉開序幕。全國臺聯副會長、遼寧省台聯會長周琪,臺灣同學會原會長楊思澤、山東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張靜、全國臺聯臺胞事務部部長高偉、山東省台聯會長林紅霞,省、市有關部門負責人及40餘名大陸任教臺灣教師、兩岸專家學者共同出席。
  周琪在致辭中表示,從2016年到2023年,大陸任教臺灣教師座談會由聯誼交流向深度融合不斷發展。通過搭建平臺促進交流,增強老師們的歸屬感和獲得感,通過參政議政平臺充分反映臺胞心聲和訴求,促進臺胞在祖國大陸的社會融入。希望大家凝聚力量、看清大勢,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共同作出貢獻;充分發揮教學理念新、科研能力強的優勢,促進兩岸教育文化交流大發展,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奮鬥者和見證者。
  楊思澤說,老師們身上寄託著歷史使命,應該成為兩岸和平的天使,助力兩岸融合發展、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希望大家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在教學科研中展示真才實學,實現個人價值;堅定信念、滿懷信心,相信明天會更好。
  張靜表示,魯臺人緣相親、商緣相通、文緣相融,交往頻繁、合作密切、聯繫廣泛,兩岸同胞親情在各領域交流交往中不斷深化,打造了一系列優秀的交流活動。希望各位臺灣教師能夠在研修活動中有所收穫。
  開幕式後,隨即舉行了臺胞之家聯誼站揭牌儀式和融合發展主題座談。周琪、張靜、高偉、林紅霞、煙臺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高建廣與聯誼站負責人、全國臺企聯常務副會長、致良教育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廖慶富共同為山東省首家「臺胞之家聯誼站」揭牌。
  周琪表示,全國臺聯致力於優化、拓展常住大陸臺胞服務工作,此次設立臺胞之家聯誼站即是構建臺聯繫統「一盤棋」高質量工作格局,充分調動各界資源為常住大陸臺胞聯誼服務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著眼點和落腳點是要增進同胞的親情和福祉,讓兩岸同胞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我們相信聯誼站一定能夠積極發揮作用,成為常住大陸臺胞在齊魯大地打拼事業、分享交流、解難紓困最終實現融合發展的平臺。
  凝心齊聚力砥礪再前行
  本次活動分別在21日和25日舉辦了兩場座談會。會上,大陸任教臺灣教師分享融入大陸工作、生活經歷,反映了聘任管理、社會保障、生活便利等同等待遇落實的情況。大家通過交流借鑒經驗,提出了很多高質量的務實建議。相較關心落實同等待遇的感受和經歷,他們更加關心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也更希望、更努力找到轉變更多人思想,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高偉在交流中表示,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變化,大陸有關部門在各地落實惠及臺胞政策的程度不斷加深,惠及領域不斷擴展。全國人大臺灣省代表團、全國政協臺聯界別和臺盟界別的代表、委員們時刻關注著廣大臺胞的福祉與訴求。全國臺聯將一如既往地服務廣大臺胞,發揮橋樑紐帶作用,深入調研各領域各群體的實際工作和生活需要,為臺灣鄉親傳達訴求和心聲。
  廣西師範大學副教授王孟筠說:「從2018年入職開始,我就用臺胞證辦理了事業編制、社保卡、公務卡和教師證,用住房公積金買了房子。去年,獲批了廣西社會科學的優秀成果獎,也借此評認了副高的職稱。」針對前一段時間,臺灣《聯合報》關於大陸任教臺灣教師回到臺灣後接受採訪時談及的一些內容,她表示:「我們在座的老師都有臺灣教師群,很多老師都看過這篇文章。他採訪的老師都是在大陸任教過,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離職回臺灣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況和私人原因,因為結果不如意導致否定全部,帶著單一的負面情緒抱怨,我覺得那篇文章的觀點有失公正。但是報導在島內發酵,負面的效應讓不明所以的人覺得西進大陸會遇到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希望換一個視角,用比較正面的角度來看待這樣的報導。我們臺灣教師的團隊本身就是一個大家比較互相幫忙的團隊,大家遇到問題可以交流互助,多管道瞭解政策,多平臺呼籲重視,有助於正向解決問題。」
  廣西的玉林師範學院潘柏年認為:「沒有最好的學校,只有最適合自己的地方,希望大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舞臺發光發熱。」他從地域區別談了自己的感受:「大陸人才太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跟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比起來,我所在的城市比較偏僻,但是那裏有一個同等發展的機會,我真的很珍惜,也很感恩。」
  來自四川農業大學的張益昇讓人印象特別深刻。他說:「我也經歷過低薪的時候,但還是熬過來了。有時候路不是到了盡頭而是該轉彎了。而我剛好遇到成渝經濟圈的建設,順應高質量發展的機遇,找到了適合個人發展的舞臺,靠作品和出版教材,收入有了大幅提升,所以把握機遇跟政策對臺灣同胞來說其實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每一場座談會都非常熱烈,每一位教師都熱情、務實、理性地分享自己的感受與經驗,也客觀地評價觀察到的現象,提出經過深思熟慮的意見和建議。
  在大陸任教臺灣教師座談會由聯誼交流向深度融合不斷發展,到成為大陸任教臺灣教師主題研修活動的八年時間裏,臺灣教師及常住大陸臺胞群體涉及的諸多問題,通過活動平臺得以反映、呼籲,為提高臺胞福祉做出了不懈努力。
  正入萬山圈子裏,一山放過一山攔。面對新階段、新格局,更深層次、更多因素交織的問題隨著兩岸融合發展的不斷深入,成為了本次大陸任教臺灣教師團研討的焦點。解決新問題需要勇於創新改革的新思路,更需要群策群力的攜手前行。教師們深刻地感到自己在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進程中,肩負著反映臺胞心聲、切實提合理化建議的光榮使命,因此更要有矢志不渝的奮鬥精神和勤於思考、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讀書雖可喜何如躬踐履
  民族實業與大國重器。在煙臺,大家走進張裕酒文化博物館,看中國近代愛國僑領張弼士先生創辦中國第一個工業化葡萄酒廠的心路歷程,感受近代實業家寄希望於「實業救國」的拳拳之心,也透過企業百年奮鬥史,看到大時代背景下民族復興為個體帶來的命運轉變。
  登上煙臺山,看到被迫開埠所建的領事館已經變成了展覽館,曾經的洋樓也都在裝飾和改造後出售著各種文創產品。「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之間,我們能夠感到一種變化,就是把不能忘卻的歷史屈辱,變成一定要站起來的動力。」撫今追昔,到訪煙臺山的老師如是說。
  來到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老師們目睹了大型船塢、大型起重設備等重型裝備,特別是對世界上最大的2萬噸吊機「泰山號」印象深刻。通過瞭解這些「大國重器」的建造歷程,深切體會到「中國製造」的高效、多元以及競爭力,同時也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基礎的、核心的東西是討不來買不來的,要靠我們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來實現」的諄諄寄語。
  劉公島,中華民族的警醒之地。一場悲壯的甲午海戰,讓威海劉公島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警醒之地。教師團一行登上劉公島,走近炮臺遺址,觸摸北洋艦隊艦船殘骸,參訪甲午戰爭紀念地。「我仿佛聽到了隆隆炮聲看到燃起的煙霧,如果沒有甲午海戰,如果甲午海戰沒有戰敗,是不是就不會有『割臺』之痛,兩岸也不會是現在的樣子?」有的教師這樣問。玉林師範學院副教授馮宏維談到「幾天來我最有感觸的是參觀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陳列館。1895年,清政府戰敗,割讓臺灣給日本,直接影響了臺灣半個多世紀的命運。這對兩岸都是一段沉痛的歷史。」
  還有老師感慨,看到很多家長趁暑假帶著孩子登上劉公島瞭解這段歷史,希望能給孩子們種下一顆愛國的種子,然後慢慢發芽。
  「兩彈一星」精神熠熠生輝。當教師團一行在榮成參觀完郭永懷事蹟陳列館,瞭解到郭永懷一生為國家「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乃至在最後一刻仍用生命保護機密檔的感人事蹟,有位臺灣老師哽咽地說:「因為兩岸的隔離,很多同胞不能直觀的感受到『兩彈一星』背後的那種抗爭的精神,我今天看到郭永懷的事蹟,不僅被他感動,也被那個時代的精神所震撼。」
  專題講座引人入勝。25日下午,山東行政學院的王慶德教授為教師團全體進行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專題講座,數據詳實、內容豐富。老師們反響熱烈,「這樣的講座很好啊,這個教授從經濟的角度結合國情去談,為什麼我們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沒有像日韓一樣選擇發展輕工業。」「很多政策講座,以前我覺得沒用,比如島內的政策推介會,講得天花亂墜,可是他沒選上,有的僅靠幾句口號,卻選上了。所以我們覺得去聽他的政策解讀沒有用嘛。可是大陸不一樣,政策有延續性,而且真的就是這樣做的。」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陳弘信在交流時,這樣評價國情講座的內容。潘柏年則表示,「其實教師團是可以接受這樣有例證、有數據甚至偏學術的內容的,一點不枯燥,我們很喜歡。」
  進入新階段踏上新征程
  「我們來大陸任教的臺灣教師都在此處找到了人生方向,生活越過越好,我想這本身就是一種對大陸發展空間的確證。」中國科學院大學教師顧立平說,無論是返鄉探親還是在大陸遇到剛從臺灣過來的新朋友,自身發展的情況是最具有說服力的,也是最能產生輻射帶動作用的一種方式。
  重慶城市科技學院教師宗仁文算是來大陸任教的「新人」。2021年3月,宗仁文回到祖籍地重慶。「我相信我們每位來大陸任教的臺胞都有各自精彩的故事和不平凡的奮鬥歷程。我也是幾經輾轉在中年回到祖國大陸。」他認為,來大陸任教的臺灣教師應該在教學和科研中貫穿「交流」二字,做好兩岸學界業界的資源對接。「所謂『經師易得,人師難求』,我想我們臺灣教師在大陸的三尺講臺上為國家培育人才,就應該擔負起歷史賦予的責任,以我們為起點和支點,促進兩岸交流。」
  「像齒輪一樣,每個小鋸齒的貼合才能帶動大機器的運轉。」溫州大學法學院講師許晉銘借此比喻兩岸融合發展。他認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由無數個關心關注兩岸命運的成員共同推動的。「當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西進大陸,我們這些『先行者』要做好橋樑和紐帶,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大陸、留在大陸。」
  教師團期待更多的臺灣教師能夠來到祖國大陸,共同投身到教育事業當中去,在融合發展中發揮自己的價值,發現更美好的人生。他們期待著更多有思想、接地氣、更專業和針對性的活動設置,讓大家能夠走的更遠更實。
  (孫寅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