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雙向奔赴」増強交流互信 民進黨「分裂」圖謀終究難擋主流民意

  在臺海形勢依然複雜嚴峻的當下,大陸師生參訪團訪臺交流對於兩岸重新建立並增強互信有著重要作用,尤其是以青年為主場的文教交流,對兩岸青年増進彼此瞭解,消除錯誤認知有著重要實踐作用。
  應馬英九文教基金會邀請,2023年7月15日至23日,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5所高校37名師生赴臺參訪交流。這是繼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於3月27日至4月7日首次前往大陸參訪交流後,大陸第一個公開大型赴臺參訪團。
  自2019年新冠疫情暴發後,兩岸交流就被民進黨當局人為阻隔,特別是涉及青年領域的大陸高校組團訪臺交流被完全中斷。臺灣實踐大學前校長陳振貴表示:「大陸高校師生赴臺交流意義非常的重大,這是一個『破冰之旅』,民間都很驚喜很歡迎。」
  「九二共識」是赴臺參訪成行關鍵
  此次大陸師生參訪團訪臺得以成行,正是基於馬英九與國民黨認同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這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是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的「定海神針」。
  馬英九首次大陸行後擲地有聲地表示:「『九二共識』又活過來了。」他用實際行動證明:堅持「九二共識」、求同存異、彼此尊重,臺灣和大陸就可以有共同的政治基礎,儘快恢複交流對話,這樣最符合臺灣民眾利益。在基於認同「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共同的願景」的前提下,馬英九向大陸高校師生發出參訪臺灣的邀請。從現實來看,此次大陸師生訪臺參訪深受兩岸民間歡迎,到處圈粉不斷,交流效果也超出預期。
  大陸學生團團長、奧運冠軍丁寧與政大乒乓球校隊選手切磋球技,引來臺灣球迷到場助威。互動後,丁寧還為臺灣球迷簽名並合影留念,一名該校球迷表示「很開心,追星成功」,興奮之情溢岀螢幕。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進行的一場古典音樂會上,兩岸學生臨時組成的古典樂團合奏了經典流行曲目《滄海一聲笑》《花好月圓》。雙方學生原本都不認識,只經過交流會開始前的一小時彩排溝通,正式演出時古箏和琵琶交錯的音樂聲非常協調,引來全場的掌聲喝釆。陸生孫琳在參觀文化大學時發現該校與武漢大學建築風格相似,令她倍感親切。她表示,兩岸同文同種同血緣,文化是兩岸交流最大的公約數。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時,陸生姚容婷對宋代白瓷嬰兒枕印象深刻,她表示,從前只是在曆史課本中見過,今次探訪感受到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記憶……
  對於兩岸青年人之間的互動交流,馬英九稱之為「渾然天成、欲罷不能」。這種「渾然天成」正是因為兩岸青年是同根同源、同文同種、血脈相連的一家人,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認同是與生俱來的基因,經得住歲月風霜的考驗。參與接待和交流的文化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趙建民表示,這一次訪問團引起兩岸的注意超乎想象,據說每個動態都有好幾億人在關注,這是近年來少見的兩岸百姓深度關切的民間交流,同時也朝向和平正面方向,非常不錯。
  兩岸熱絡的交流場面充分證明,「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這種民心所向和大勢所趨,是任何島內政治勢力都無法阻擋和隔斷的民意潮流。大陸師生團訪臺交流的成功經驗無疑為兩岸民間交流交往帶來更多信心和希望,只有兩岸互相交流,才能促進兩岸民眾之間的深度理解,才會加深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知。只要有「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兩岸的交流交往就不會存在障礙,雙方就能夠加強對話交流,共同維護臺海和平穩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民進黨當局突然「放行」一波三折
  當兩岸輿論界不斷掀起對大陸師生團的好評浪潮時,綠營部分政客卻將陸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兩岸「同根同源」的表達抹黑為「統戰」。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對此回應,「心裏有政治,看到的都是政治,很遺憾民進黨政治人物非常狹隘,而且還把文化與歷史的連結說成『統戰』,這是臺灣人民不可以接受的,更侮辱臺灣人的智慧。」
  這已經不是綠營首次發洩對大陸高校師生團的惡意。從一開始馬英九文教基金會向臺當局陸委會遞交邀請大陸高校師生團訪臺申請,綠營就處處為難,關關設卡。正式送件申請之前,陸委會就私下建議馬英九基金會不要送件,說「送了也不會過」,還通過學術界友人表示「擔心團隊人數過多,增添維安風險」。直至訪問團出發前3天,民進黨當局才突然同意核發入臺證,致使訪問團產生許多技術性的困難。臺當局核准機關還聲稱「在本次受理及送件過程中,各單位充分提供相關協助,讓基金會人員能於最短時間內完成送件申請」,實際上,申請能夠通過審批,歸根到底是島內輿論界的聲援,這才是最重要的助力。
  但是,真正讓民進黨當局高層考慮放行的原因,並不只有輿論推動這麼簡單。
  一是選舉考量:2024「二合一」選舉藍綠白攻防正猛烈,「臺海兵凶戰危的罪魁禍首」正是綠營被攻擊的主要議題之一。如果放行此次高校大陸師生團訪臺,適度迎合選民希望和平的訴求,可以通過交流的氛圍一定程度上化解選民對於戰爭的恐懼與焦慮,進而改變對綠營候選人的印象,甚至可以借此回擊對手攻擊民進黨「阻礙交流」,由此從「臺海兵凶戰危的罪魁禍首」中跳脫出來。因此,我們才看到民進黨當局有關部門前後推搡了一個多月,最終還是選擇批准的「髮夾彎」態度。在此期間,民進黨當局還故意使用拖延的「高姿態」,就是想以批准的主動權為由,增加和大陸談條件的籌碼。
  二是唯美是從。6月中旬以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美國財政部部長耶倫、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約翰•克裏、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等高級官員密集訪華,強烈釋放出美方有意與中方謀求對話與合作的姿態。臺灣問題又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民進黨當局如果在美國有意與中方緩和關係的時候跳腳,無異於主動破壞與美方關係,美方最忌諱的就是一個不聽話的「追隨者」,所以民進黨當局只有被動式地配合,放行大陸高校師生團訪臺,基本上是「不得不從」的結果。
  三是為「賴」鋪路。7月16日,民進黨「全代會」正式推舉賴清德角逐2024臺灣地區領導人,可以說,賴清德現在就是民進黨的「代言人」,一言一行都會影響民進黨的形象,民進黨當局的決策也會影響賴清德的選情。在臺灣政壇秘而不宣的是,競逐臺灣地區領導人的候選人都需要經過美國「面試」。但是,賴清德剛愎自用的性格和「務實的台獨工作者」的標榜讓美國很不放心,美國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葛來儀也對賴清德參選表示過擔心,「一個性格不夠穩定的領導者面對危機事件,可能在驚訝與時間壓力下,做出不符合危機管理的決策,這讓兩岸危機升高為戰爭。」據悉,賴清德正計畫於8月借「過境」之名竄訪美國,因此,民進黨高層很有可能為了弱化賴清德「台獨」激進分子的形象,戰術性批准大陸高校師生團訪臺,為賴清德爭取到美國「關鍵」的一票。
  「分裂」圖謀終究難擋主流民意
  大陸高校師生團在島內參訪交流期間,民進黨當局高層對兩岸交流的熱絡場面幾乎全部噤聲,雖然放行是民進黨緩解選民戰爭恐懼的手段之一,但民進黨也害怕若交流過熱,會影響他們在島內營造的「反中」氛圍,不利於綠營選情。民進黨的最終目的,仍然是取得2024選舉勝利,並利用「執政」權力實現「台獨」分裂圖謀,因此,臺海兵凶戰危的風險依然存在。
  在島內,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精心包裝「台獨」言論,給自己披上「和平保臺」外衣,妄圖用政治話術來蒙蔽島內民眾和國際社會。賴清德口口聲聲要「追求和平」,大喊「為和平奮鬥」,還聲稱要秉持「對等尊嚴」原則與大陸展開交流合作,但其言論中都是反對「九二共識」,甚至是「新兩國論」的陷阱。7月5日,賴清德還向美國《華爾街日報》投書,鼓吹所謂「四大支柱」,向美遞出「投名狀」,抱美大腿。
  與此同時,民進黨當局持續拉攏外部勢力肆意干涉中國內政,染指臺灣問題。7月12日,北約峰會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正式召開,立陶宛發佈了一份所謂的「印太戰略」,態度強硬地在臺灣問題上給中國大陸劃「紅線」,十幾頁的檔中提到臺灣問題的次數就達到十幾次,甚至宣稱「中國單方面改變臺海現狀」的行為是不可接受的。
  臺灣鴻海集團創辦人郭臺銘表示,民進黨不放棄「台獨」,就是臺海和平穩定的最大「定時炸彈」。這個炸彈的引線不除,臺海的風平浪靜不會因為一次兩次的兩岸交流就自動來臨。
  儘管兩岸局勢依然嚴峻,但越是這種時候,諸如大陸高校師生團訪臺這樣的交流越是彌足珍貴。此次參訪期間,大陸師生所到之處,臺灣民眾給的不是民進黨人的狹隘視角,而是以最熱誠溫暖的姿態歡迎他們的到來。復旦大學計算機學院碩士研究生楊範表示,這是他第一次來到寶島臺灣,感到山美、水美、人更美。「走在太魯閣的路上很多人都跟我們打招呼、歡迎我們,讓我覺得特別感動、開心。兩岸同胞想交流、要交流的心情是渾然天成的,無論經歷多少風吹雨打,心始終是在一起的。」臺大法律研究所二年級的研究生何嘉霖表示,她今年3月也與馬英九一同到大陸去交流。當時認識的朋友這次也有到訪臺灣,這次能夠見到大陸的朋友感到很開心,有種老朋友重逢的感覺,「兩岸年輕人本來就是同文同種,本來就容易有更進一步的交流,希望求同存異,能夠互相瞭解彼此一樣的共通話題,也可以瞭解彼此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越來越趨近於一起相容、相處很好的模式。」
  參訪團7月22日下午來到新北市平溪區平溪老街放天燈,他們在天燈上寫下心願,除了對自我的期許外,不少人寫下「兩岸和平」「兩岸一家親」「潮平兩岸闊」等字,看著天燈飛向天際,希冀願望能實現。臨別時刻,兩岸青年朋友依依不捨,一聲聲「常聯繫」「等你再來」,寄託著一份份真摯的情感。誠如郝平教授所言:「心之相系,情之相融,這種血濃於水的親情是無法割斷的。」馬英九也寄語:「這是一次有益的嘗試,未來希望每年都舉辦兩岸青年學子互訪,讓海峽兩岸年輕人交流成為常態。」
  大陸師生們打開兩岸交流的一扇大門,在民進黨當局堅持「台獨」立場的當下,也許無法直接改變兩岸嚴峻的形勢,卻能為臺海和平吹來一縷清新的涼風。兩岸民眾走親走近交心,消弭「台獨」分裂的戰爭引線,自然就能為臺海局勢降溫減壓。
  兩岸一家親理念、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骨肉同胞的守望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動力源,臺海和平穩定最終仍然要落實到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上,兩岸深度交流融合才是避免臺海戰爭的最好選擇!
  (馥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