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年輕人、臺灣上一代人, 其實都在改變

  作為在大陸長大的臺灣人,彭翊如對大陸的看法當然不同於臺灣本地年輕人。但她對臺灣也並非全然斷了聯繫,從小到大她每年寒暑假都回臺灣,甚至在到達臺灣法定打工年齡(16歲)之後,寒暑假還會在臺灣餐飲業兼職。對她而言,這些年來周圍的大陸同學對臺灣的態度、臺灣年輕人對大陸的態度、甚至是臺灣上一代人,都因為客觀環境變化,而改變了固有認知,或是生活方式。
  「上高中後,感覺到大陸同學是真的『平視世界』的一代」
  彭翊如的成長伴隨著大陸崛起,與《康熙來了》這種老牌臺灣綜藝的日漸式微。「從小學到高三,我常是班上唯一的臺灣人。大陸同學大多沒去過臺灣,會好奇臺灣人民的生活情況如何。寒暑假回臺灣,同學們會讓我帶些臺灣產品。作為一位出生在1999年、勉強能攀上『00後』的人,臺灣影視文化對大陸同學們的影響,其實比上一代人少。印象中同學們很少看臺灣綜藝,臺灣偶像劇倒是看得多,當然周傑倫、五月天這種『天王級的偶像』不用說,也有彭於晏這種的也有知名度。」
  「隨著成長過程,大家對臺灣的態度,或是說『姿態』其實也在改變。年紀較小的時候同學會有點『臺灣濾鏡』,慢慢長大後周圍越來越多同學態度變化了,面對外界很有自信,會覺得『必定統一』、或是說『臺灣經濟依賴大陸極強』等。媒體上不是常說『年輕一代是平視世界的一代』?確實能感覺到這樣的變化。」
  目前而言,彭翊如周圍的大陸朋友喜歡哪些年輕點的臺灣藝人呢?「年輕一點的臺灣演員就是許光漢吧。此外,就是陳立農這種一直在大陸節目上出現的臺灣藝人,大陸綜藝成為大陸年輕人認識臺灣藝人的大平臺,比如王心淩在『00後』群體的熱度。」
  有趣的是,雖然彭翊如和妹妹都是在廣東長大的臺灣人,但她從小讀的就是大陸學校,與其他大陸同學玩在一起,而妹妹則就讀於東莞的台商學校,台商學校用的都是臺灣的教材,歷史教育就不同,同學也多為廣東台商、臺幹的子女。這會使她與妹妹在一些議題上會出現不太一樣的反應——彭翊如更能與大陸朋友共鳴,妹妹儘管也熟悉大陸,但會「更臺灣」一些。
  如果連同個家庭、就讀不同學校的姐妹都會有差異,何況是剛來大陸的臺灣學生呢?後來”彭翊如考上了暨南大學,在這所臺灣人眾多的學校,儘管都是”臺生」,還是會形成兩個圈子。
  「大學校園裏,兩種臺灣學生各有圈子」
  「在大陸長大的臺生、和剛從臺灣過來的同學,其實兩邊各有小團體。」彭翊如坦言,因為自己的背景,更會想幫助這些臺灣同學。
  於是在大一入學之後,她開始舉辦港澳臺交流會。「雖然是疫情期間,但2020年至2021年我感覺臺灣學生來大陸的意願仍然是強的。很多港澳臺學生想報考大陸院校,但不了解該學校到底如何、也在猶豫自己能不能適應。我本身有臺灣和大陸背景,加上對政策比較瞭解,能幫助港澳臺同學,感覺舉辦交流會也算自己的『使命』和『義務』吧。」
  去除交流之外,彭翊如在大二的時候就開始自己的小創業,用一年3000的價格做了一個小程式,幫學校學生拿快遞和外賣(承諾15分鐘送達),採取按件收費的方式,並與學校合作。幫忙的「騎手」們有家境貧寒、需要勤工儉學的學生,後來更推出幫忙打掃衛生的服務。
  此外,原本要去北京實習的她因為疫情受阻,結果正好一位朋友想創業做烘培,二人湊出約6萬的起步資金,朋友負責烘焙、產品設計、包裝,彭翊如則負責對外宣傳、售賣管道。宣傳方式就是用微信群私域宣傳,一開始做企業的甜品臺,如公司活動的點心佈置安排。這項創業當然因為疫情封控而受阻,但疫情解封後又迎來希望。
  從這一系列的「折騰」可以看出,彭翊如絕非一個「小確幸」型的年輕人。只是在大陸長大、也有不少臺灣朋友的她,還是會感歎,臺灣年輕人相比大陸,活得更輕鬆。
  「我在大陸長大,大陸城市是真的很「卷」,畢業、考編、結婚、生子,大家似乎都得按照這樣的目標按部就班。雖然現在大陸年輕一代也在變化,但從小到大的壓力確實大。我大陸的親戚也會開始催找對象、催結婚。」
  「臺灣年輕人則怎麼開心怎麼活,在臺灣本地長大的年輕人,會比較敢選擇,比如休學一年去旅遊,或是不喜歡這個專業,就休學、重新讀,大陸年輕人一般不會這麼選擇。此外,兩岸的社會觀念也不太一樣,大陸多數父母會盡可能在經濟上提供金錢,臺灣小孩就算家庭條件可以、很多也是靠著自己打工交大學的學費。」
  但對於「是否回臺灣」的問題,彭翊如想得很清楚,「其實也考慮過回臺灣,但還是喜歡未知與發展性,所以可能還是比較適合大陸。」
  「上一代人,也在轉變與適應」
  臺灣人看大陸,本來就是一個動態理解的過程,這些變化彭翊如是看在眼裏的。「沒去過大陸的臺灣人,確實會對大陸有比較大的偏見。臺灣媒體長期選擇性報導大陸,上一代人的資訊來源大多是電視新聞,自然會受到影響。比如回臺灣時,我在咖啡廳會聽到臺灣老一代人討論政治,講述某親戚朋友『十幾年前』去大陸的看法。」
  「十七八歲在臺灣的肯德基打工的時候,年輕的同事會問我為什麼在大陸讀書?大陸學校哪里好?但現在這種情況會較少出現,因為年輕人有更多資訊來源。」
  「今年春節回臺灣逛街時看到臺北西門町有賣螺獅粉,甚至有看到東北菜。以後在臺灣的大陸菜系會更多。這些其實都體現臺灣年輕人對大陸的認識越來越多元。此外,年輕人會在淺移默化中瞭解大陸。比如喜歡大陸明星,得去大陸網站上買相關產品,就得了解要用哪個手機軟體下單、要知道大陸用語、付款流程。」
  環境變化而產生觀念變化,受到影響的其實不只是臺灣年輕人。許多中老年一代,雖然慢一步,但至少也感知到變化,也在嘗試融入新時代。
  「兩岸融合,其實是一個客觀環境變化。比如像我這樣的兩岸聯姻家庭,以後會越來越多。之前我舉辦了一個兩岸聯姻的相關活動,許多都是臺灣女生嫁大陸男生,比如透過社交軟體認識。這完全不同於上一代台商和臺幹所處的環境。」
  「而上一代人,比如我爸那一輩,也在改變。比如我爸的臺灣員工會在大陸的淘寶上下單,然後送到統一的『集運地』,然後這些大家一起買的產品再送回臺灣,這樣可以省運費。抖音上的臺灣人也會這樣。連中年一代的臺灣人現在都知道適應這個時代了。」
  (郭雪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