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醫生「辭職潮」如何收場?

  韓國醫生的「辭職潮」從2月下旬開始,至今似乎還沒有停歇的跡象。罷工的原因看上去有些匪夷所思,那就是韓國政府宣佈將增加醫學院招生,以應對韓國醫生不足的情況。自2006年以來,韓國醫學招生名額就被凍結在3058人,長達19年之久。現在擴招醫學生,增加醫生人手,不正好能減輕一線醫護人員的壓力嗎?這項利民政策,得到超過七成的受訪韓國民眾支持,但卻遭到「大韓醫師協會」等韓國醫生團體的強烈反對。他們稱,擴招政策無法解決醫療危機,反而會影響教育和培訓品質,引發醫療體系崩壞。
  這場放之全球都並不多見的醫生大罷工,導致政府與醫療界的對峙愈演愈烈,目前已出現了因醫療力量不足病人求醫遭拒,甚至有病患在輾轉多家醫院就醫過程中因為得不到及時救治而死亡的嚴重事件。韓國輿論擔心,如果事態不盡快找到解決辦法,韓國醫療恐怕將陷入更大混亂之中,3月可能會引發「醫療災難」。
  眼下,韓國醫生的反應非常激烈,尹錫悅政府也態度強硬,絲毫沒有退讓的意思。這場醫療界與政府的對峙將如何收場?
  都是擴招惹的禍?
  今年2月6日,韓國保健福祉部和教育部聯合聲明稱自2025學年度起,韓國醫學院將啟動擴招,自現行的3058人增至5058人,增幅65%,目標是在2035年之前增加10000名醫師。
  計畫一宣佈,立刻在韓國醫學界引發震動。2月20日,來自韓國首爾的2700多名實習醫生與住院醫師們集體遞交辭職信,並進行罷工抗議。第二天,共有9275名住院醫師、即74.4%的住院醫師提交了辭職信。與此同時,34個醫學院的1萬多名在校生提交休學申請,占醫學院學生總數的62.7%。
  2月22日,醫協前會長朱秀虎在記者會上稱,政府打壓實習和住院醫生的基本權利已達到失去理智的程度。「國民生命權固然重要,但醫生的職業選擇自由這一基本權利也應當得到尊重」。
  為了應對醫生們的罷工,韓國當局表示,禁止各大醫院受理醫生提交的辭職報告,並警告,這一舉措有可能會吊銷罷工者的行醫執照。韓國警方也表示,他們可能會逮捕罷工的「主要煽動者」。韓國政府還動員公共醫院和軍醫等醫療資源,從退伍軍人部、國防部等下轄機構調派軍醫來加開急診室,同時調整護士業務範圍,讓其承擔部分醫生業務。
  但這個辦法效果有限。韓國民眾不得不面臨有病無處看的尷尬境地。多家醫院取消了手術,縮減運營,病人撥打急救電話詢問最多的是,哪里可以就醫。
  醫學界和政府關於擴招背後的矛盾焦點是:韓國到底缺不缺醫生?
  根據預測,到2035年,韓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將比現在增加70%,相應地,住院天數、門診天數將分別增加45%、13%。根據韓國健康與社會事務研究所的估算,如果政府不採取行動,預計到2035年,韓國將面臨1.5萬名醫生缺口。
  另一項常被政府引用的數據是:經合組織(OECD)2023年11月發佈的報告稱,一方面,韓國每千人僅擁有2.6名醫生,低於成員國3.7名的平均水準,在發達國家中墊底。這種醫療短缺在偏遠地區更加嚴重。在忠清南道和全羅南道地區,每千人擁有醫生數僅為0.49和0.47名。
   OECD的報告顯示,韓國醫生全年人均接診患者數達6113名,居32個成員國之首,是OCED平均水準(人均接診患者1788名)的3.4倍。韓國民眾首次診療時長平均為4.3分鐘,只有OECD平均水準的1/4(16.4分鐘)。
  韓國行政安全部長官李祥敏表示,政府並非單方面決定了擴招規模,已同包括醫療界在內的公民團體、全社會階層進行過深入討論,才敲定了2000人的擴招規模。
  但韓國醫生們卻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醫生和醫生團體認為,韓國現有的醫生已經足夠了,擴招反而將激化同業間的競爭,徒增不必要的醫療,並造成醫保的負擔。
  大韓醫師協會醫療政策研究所2020年12月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隨著人口出生率進一步降低,預計從2027年起,韓國將出現醫生供過於求的情況,2035年過剩人數可能達到7043人。「政府一開始就錯誤判斷了原因,從而提出了錯誤的解決方案,所以大韓醫師協會希望能從源頭開始重新商討這個問題。」朱秀虎進一步強調。
  醫生缺口的問題仿佛成了「薛定諤的貓」,同樣以人口老齡化為背景,政府和醫學界得出相反結論。
  「並不是醫生的人數少,而是待遇不好,還有總是要為各種處罰擔驚受怕。」韓國醫生抱怨道。他們認為,把病人當人質的是政府。醫生團體代表表示:「許多醫生告訴我,他們感覺就像是被家暴的妻子,患者們是孩子,政府正是那個施暴的丈夫。」
  醫生收入到底幾何?
  醫生們說自己待遇低,這是真的嗎?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在韓國醫療機構領取工資的醫生,年平均工資收入為19.5463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37萬元),一般科室醫生的收入不僅傲視英美同行,而且已經是一般工薪族的2.1倍,私人醫院專科醫生甚至高達6.8倍。
  當然,部分醫生的高收入掩蓋了其他醫生的低收入。據韓國保健社會研究院的報告,以2020年為准,醫院標示科室年薪排名第一的胸外科(4.8799億韓元),是排名墊底(22位)的小兒科(1.0875億韓元)的4.5倍。排名第二的眼科(4.5836億韓元)、第三的整形外科(4.0284億韓元),均是小兒科平均收入的4倍有餘。
  這次作為罷工主力的實習和住院醫生收入,更是明顯偏低。實習和住院醫生是這次罷工的主力。儘管他們只占韓國14萬名醫生的一小部分,但他們約占一些主要醫院醫生總數的30%至40%,並在急診室、加護病房和手術室等崗位都執行關鍵任務以支持高級醫務人員。
  韓國中央社採訪了一名參與罷工的實習醫生柳哈達。他說實習醫生通常每週工作超過100小時,月收入約為200萬至4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萬至2萬元),其中包括加班費。當地月收入中位數約為235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27萬元)。然而,一旦除以工時,實習醫生的時薪水平僅為韓國最低時薪(9860韓元)的一半。韓國目前的醫療體系雖然很好,但卻是靠讓廉價的實習醫生不斷遭受折磨來運作的。
  韓國延世大學保健行政學教授鄭亨善認為,在西方國家,公立醫院占醫療機構總數的50%以上,而韓國95%以上是私立醫療機構。公立醫院醫生希望同行越多越好,這樣可以減少工作量,薪水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但私立醫院的醫生則希望減少與自己競爭的同行數量,以維持自己的高額收入。正是嚴重的稀缺性,使韓國醫生處於「白衣貴族」的地位,成為特別有優越感的既得利益集團,並為進入自己的圈子設立「門檻」。《韓國先驅報》引述一位老醫生的話說:「在韓國,說醫生不缺的只有醫生。」
  韓國市民李啟元告訴《新民週刊》,在韓國,家長為了讓孩子考上醫學院,從小學高年級就開始針對性上補習班輔導,一直補習到高考面試。在考醫學院問題上,韓國家長是願意投資金錢和精力的。因為醫生職業一直高居韓國青少年心目中夢想職業榜首。
  算下來,一個高中生,從進入醫學院學習開始,到他成為一個有資格行醫的專科博士醫生,需要19年時間。如果18歲高中畢業,一切順利的話,那麼,他在37歲時才能捧上年薪百萬的金飯碗。而他的家庭需要為此付出的成本是多少呢?李起元說粗略估算要700萬元人民幣。如此巨大的投入,如果沒有高額回報,誰還會趨之若鶩呢?
  擴招醫學生,勢必讓韓國的初級醫生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這是此次眾多實習醫生和住院醫生參加罷工的淺層次原因。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韓國醫療體系結構性的矛盾。
  韓國的優質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經濟圈。地方民眾有病之後,已經習慣性地坐車去首爾看病。地方醫院中更缺醫生的是兒科、婦產科、大內科醫生。去年忠清北道天安市曾經開出月薪20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0萬元)招聘兒科醫生,等了一年也沒招到。江原道連一名兒科血液病專科醫生都沒有。今年2月開始,政府只能派國立癌症治療中心的專家每週兩次到江原道巡診。其實,在首爾的普通醫院裏,急診、兒科、婦產科、大內科也都存在缺醫生現象。據《韓國各科室專科醫生現狀》顯示,2023年韓國兒科醫生共304名,不到2014年的一半。
  所以,尹錫悅政府堅持要擴招醫學生的目標是解決地方醫生嚴重不足、偏科嚴重問題。這個目的是好的。但誰又能知道政府每年多培養出來的2000名醫生,最終有多少人會願意在兒科、產科等地方沒日沒夜地熬,又有多少人出校門立馬幫人隆鼻瘦臉賺大錢?有多少人會為愛發電、遠赴鄉郊關心爺爺奶奶的健康,又有多少人擠破頭湧入首都圈享受人上人的舒適?
  嫌貧愛富是人之常情,在金錢面前,人性根本經不起考驗。從這一點來看,我們似乎也沒有辦法苛責在時間和金錢上都下了血本的醫學生們。
  到底誰更強硬?
  韓國政府和醫療界的對峙,已不是第一次。
  韓國「news 1」新聞網梳理,自1955年以來韓國醫療界進行了9次罷工,政府擬定的政策每次都會因這些集體行動而取消或修改。更早前的「醫藥分家」改革在2000年得以通過,但隨即又在醫學界5個月的大罷工之下,把醫學生的招收名額從原來3500多人縮減至現時的3000出頭。2020年,文在寅政府也提出擴招,計畫每年增加醫學生400人,同樣遭到了醫學界激烈的反對,後來迫於新冠抗疫壓力未能繼續推動。
  其根源還在於韓國實行的全民醫保制度。簡單一句話概括就是,政府支付給醫院的醫療費用低於實際發生的費用,醫院不得不靠增加許多自費專案來彌補虧空,從而導致巧立名目騙取醫保、過度醫療、醫生多開藥、亂開藥等亂象產生。
  韓國醫療90%以上為私立醫院,但同時,韓國的國民健康保險覆蓋率極高,幾乎是全民醫保。這就導致醫保報銷率高的基本醫療專科如小兒青少年科、婦產科、急診、外科等部門的收入相對有限,自費專案多的「皮眼整(皮膚科、眼科和整形科)」收入高,成了年輕醫生趨之若鶩的科室,也是醫院的盈利主體。
  此外,基本醫療領域的治療都存在較高風險,這也增加了年輕醫生的逃避心理。按照國際標準,只有醫生犯故意或重大過失才會被判刑,但在韓國,即使是「輕過失」,也會引發刑事訴訟,也有在一審法庭拘留(判實刑)的案例。大韓醫師協會法務部長全成勳表示,醫生不願從事基本醫療的最大原因是醫療訴訟的負擔。「現在願意看診生命垂危的危險病人的醫生越來越少了。」醫生們希望得到更好的法律保護,避免醫療事故訴訟,並改變目前的制度。
  目前來看,韓國政府面臨著一個悖論:醫改勢在必行,但醫改執行後,並不能真正地徹底解決韓國醫療體系現存的結構性問題。
  這似乎是一場雞生蛋、蛋生雞的鬥爭。到底誰更硬?
  (陳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