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速預期目標?

  3月5日上午9時,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指出,今年的GDP增速目標設為5%左右,並部署了2024年十項重點工作任務。在3月5日國新辦舉行的解讀《政府工作報告》吹風會上,《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指出,今年《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去年工作的回顧和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主要預期目標、宏觀政策取向、重點工作任務等,都是按照總書記在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起草的。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部署了十項重點工作任務,有九項是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講話中部署的重點任務。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報告在總結去年的工作方面比較深刻,沒有回避矛盾。另外,報告對於2024年十項重點工作任務的部署比較全面和完整,既有目標又有舉措,而且比較務實。
  「整體感覺,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於抓落實的安排是比較周到和扎實的,乾貨滿滿,風格簡單明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對《中國新聞週刊》說。
  GDP增速目標既積極,又穩妥
  全國兩會期間,政府工作報告設定的GDP增速目標歷來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對於5%左右的GDP增速目標,報告指出,是考慮了促進就業增收、防範化解風險等需要,並與「十四五」規劃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相銜接,也考慮了經濟增長潛力和支撐條件,體現了積極進取、奮發有為的要求。
  在張立群看來,5%左右的GDP增速目標既積極,又穩妥。
  他指出,2023年GDP增速目標同樣設在5%左右,但是今年實現5%的難度比2023年大了很多,因為2023年的經濟增長是在上一年經濟增長3%的基礎上實現的,基數相對較低,並且也因為疫情防控平穩轉段以後釋放出活力。但是2024年要實現5%左右的增長,是在2023年增長5.2%的基礎上完成的,難度更大,「所以這個目標有利於凝聚各個方面的幹勁,比較積極」。
  至於穩妥的方面,張立群表示,中國經濟實際上有巨大的增長潛力,有多個方面的有利條件,如果今年工作做得到位,實際經濟增長應該會比5%要高。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對GDP經濟增速有更高的預期。他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根據他的測算,當前中國經濟有5.5%的增長潛力,只要需求能夠上去,5%的GDP增速不是問題。「社會上還是有一些人,包括我自己,都希望GDP增速目標能定得稍微高一些。現在看來,政府採取了比較謹慎的態度。」
  張立群認為,GDP增速目標設在5%左右體現了底線思維,充分考慮到了困難和挑戰。正如報告所指出的,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地區熱點問題頻發,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國際迴圈存在干擾。
  張立群進一步指出,今年外部環境更加嚴峻複雜。從國內看,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加速顯現,尤其是需求不足的問題,現在仍舊是非常突出的,所以對困難和挑戰也要有充分估計。
  如何實現經濟增長預期?
  多位專家指出,2024年要完成5%左右的GDP增速目標,需要下一番大功夫。報告要求,2024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董煜認為,「以進促穩」的重要實現方式就是多做加法,少做減法,而報告中部署的2024年十項重點工作任務,就是圍繞經濟工作中的「加法」展開。
  「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被放到了十項重點工作任務中的第一項。董煜認為,新質生產力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最大的「加法」。
  董煜說,「經濟發展的基礎是產業,構建什麼樣的產業決定了我們能否實現經濟發展的目標。」他表示,本質上,現代化產業體系實則是高質量發展對於產業的要求,即整體的產業水準都要提質升級。而落實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要求,中央已經明確了路徑,就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有效需求不足」被放到需要克服的困難和挑戰的第一位。報告部署的十項重點工作任務中,同樣重點提到了「著力擴大國內需求」。
  在3月5日國新辦舉行的解讀《政府工作報告》吹風會上,《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表示,國內需求一直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這些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都超過90%,去年疫情防控平穩轉段以後,內需加快恢復,當然內需擴大方面也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張立群認為,從擴大內需來看,最重要的是發揮好投資的關鍵性作用,尤其是要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作用和放大效應。
  「一方面,有效投資可以增加就業崗位,對就業形成非常重要的支持;另一方面,有效投資會形成高質量的產品供給,實際上也會支持消費的可持續。」張立群補充說,從中央來看,發揮好政府投資的作用,要圍繞全國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實現從「有」到「好」的新跨越。
  報告指出,將從今年開始連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於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今年先發行1萬億。張立群認為,這表明政府投資的資金安排力度是明顯加大的,要通過這樣一個舉措使得政府投資顯著加強,擴大需求的啟動作用儘快釋放,進而帶動企業的生產和投資顯著回暖,帶動就業顯著好轉,帶動居民消費顯著好轉。
  「所以,擴大內需實際上是圍繞著政府投資按下啟動鍵,逐步通過各個環節的供應鏈、產業鏈聯結來帶動國內需求全面恢復。」張立群也表示,擴大內需從落實到見到成效是需要時間的,也是很不容易的。
  董煜認為,擴大內需的一個抓手是激發有潛能的消費,形成有效投資和新的消費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
  促消費方面,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強調要打好政策組合拳,提出要鼓勵引導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在「著力擴大國內需求」這項工作任務部署中,報告也指出要鼓勵和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汪玉凱認為,對於消費品以舊換新這類促進消費的措施,一定要把政策落實,有更細化的政策細則。
  汪玉凱進一步表示,消費預期偏弱,是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很關鍵的問題,「如果不消費了,產能過剩,企業就沒有辦法擴大生產,萎縮之後老百姓收入下降,就陷入了惡性循環,通貨緊縮就是在這種惡性循環下出現的」。
  他認為,為了防止通貨緊縮,一個抓手就是要解決老百姓的就業問題。因此,民營經濟的作用格外重要,因為民營經濟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不僅是要出臺促進民營經濟的政策,政策還要有連續性,這樣民營企業才能有信心。」汪玉凱說。
  如何防範化解風險?
  張立群指出,防範化解風險,在當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報告重點強調要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
  「一方面,一些地方債務比較多,還債壓力比較大;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土地財政收入減少。」汪玉凱認為,地方政府要過「緊日子」。姚洋也認為,報告對於地方政府的開支仍然採取比較謹慎的態度,控制地方政府債務的擴張,這是一以貫之的。
  不過,在張立群看來,現在也是完善風險防控機制的窗口期。
  報告指出,要標本兼治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董煜表示,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要統籌解決房地產、地方債務風險、中小金融機構風險。之所以強調從房地產方面去化解風險,是因為如果能夠穩住房地產市場,實際上就給化解地方債和金融風險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
  姚洋認為,在房地產領域,還有很多政策工具可以使用,「在需求方面,降低利率會有幫助,也應該比較全面地解除限購」。他還建議取消預售制,「趁這個機會出臺相應政策,也讓老百姓放心」。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還提出要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和房地產市場供求關係變化,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完善商品房相關基礎性制度,滿足居民剛性住房需求和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張立群表示,房地產新模式是和新型城鎮化放在一起統籌考慮的,「是站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
  「因為房地產的發展和城鎮化是緊密相關的,城鎮化過程會形成住房的需求,而且城鎮化也會使房地產的發展空間擴大,因為隨著城市建成區面積的擴大,建房的空間、拿地的空間在擴大。」張立群指出,在此基礎上可以看出,此前房價上漲、百姓買房壓力大,主要原因之一是城鎮化推進不平衡,大城市數量有限,人多房少矛盾突出;而新型城鎮化強調的是大中小城市一體化發展,通過中小城市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上補短板,進而使得中小城市對企業的吸引力增強,對人氣的聚集度提高。逐漸地,大中小城市就能夠形成合理分工,進而使城市群的承載能力顯著提高。這樣房價上漲壓力就能得到緩解。
  「未來,隨著經濟持續回升,年輕人買房能力持續恢復,房地產將逐步進入回升階段,再和新型城鎮化的加快推進結合起來,我想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的新模式就會建立起來。」張立群說。
  (張馨予 解雪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