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與澳門經濟多元化

陳觀生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被列為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首要任務,《報告》不單明確指出要「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同時系統性地描繪新質生產力的建設框架及其重要性。對澳門而言,新質生產力將有助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澳門亟需拓展其經濟模式,改善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
  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
  所謂新質生產力,是指在科技進步和創新推動下產生的新的生產力形態,包括新興產業、新技術、新商業模式等,能夠帶動經濟增長和提高國家競爭力。與傳統資源密集型生產力發展方式有所不同。新質生產力是為了擺脫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而提出的概念。其主要特點有以下方面:
  一是科技創新驅動。基於顛覆性科技創新,通過重大突破和根本性技術改變,形成一批顛覆性技術群。這些技術成熟將帶來全新的產品、生產資料、零部件和原材料,推動產業結構、增長動力和發展質量重大變革。
  二是產業鏈條的改變。將帶來產業鏈條的重大變化。顛覆性科技創新會改變產品架構、商業模式和應用場景,影響產品或服務生產和交付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基礎設施等。同時,也會改變生產這些新產品和新材料的國家和企業的地理空間分佈。
  三是高質量發展。將全面提升產業發展的質量。一方面,新技術的應用使生產效率得到提高,例如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可以節省成本並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所帶來的新產品和新產業具有高附加價值,並能滿足以前未能滿足的潛在需求,從而開闢新的市場和產業增長空間。
  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規劃、全方位系統推進。
  首先,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産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産關係。生産關係必須與生産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産力也需要構建與其相適應的體制和機制。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産要素配置方式,進一步優化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宏觀環境,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産要素能夠向新質生産力順暢流動。
  其次,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提供重要人才支撐。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擁有大量較高科技文化素質、具備綜合運用各類前沿技術能力、熟練掌握各種新型生産工具的新型數智人才。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産力發展需求相適應的人才結構。
  其三,強化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科技支撐。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以前沿技術領域的顛覆式、突破式創新為前提,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如提升數字賦能新質生産力水準。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離不開數字技術的深度開發和廣泛應用,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進傳統産業在決策、生産、運營環節上的數字化轉型和智慧化升級。推動算力産業生態化發展,拓展算力技術在各個行業的應用。
  其四,增加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綠色動能。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必然要求加快生産力的綠色化轉型,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以綠色技術驅動綠色産業發展、壯大綠色經濟規模,走資源節約、生態友好的發展道路。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發展體系。推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産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結,全面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
  其五,全面優化支撐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金融供給。加快完善促進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金融體系,做好全面支撐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金融供給。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激勵創新創業、推動産業升級和優化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加快健全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提供覆蓋企業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服務;進一步壯大風險投資市場,促進一批革命性、顛覆性技術領域初創企業發展壯大。
  對澳門發展的啟示
  今年兩會,「新質生產力」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關鍵詞。會議期間,習近平主席在出席江蘇代表團時提出,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
  去年九月習主席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此後亦在多個場合論述。同年十二月發展新質生產力已落實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更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今年十大工作任務之首,可見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佔據了重要位置。
  習近平特別指出,事實上總結以往的發展經驗,不少地方政府缺乏統籌力、大局觀,往往一些本來甚具潛力的新興產業各地一哄而上,內卷嚴重,久而久之創新研發的動力不斷被生死存亡的壓迫蠶食,最後只停留在低端的競爭市場,根本不可能形成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認為,先立後破就是要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未能形成之前,切忌摒棄原有的傳統支柱產業,因地制宜按各地的發展優勢及實際需要,在推進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轉型、新興產業聚群發展與未來產業適度超前部署三軌並行。
  回顧澳門這一屆政府施政,行政長官賀一誠在一九年參選時已提出「先立後破」,透過立法為新興產業奠基鋪路,所以澳門的「1+4」產業政策同樣不是要忽略傳統產業如製造業、建築房地產、餐飲零售等的升級轉型,而是要與四大新興產業共同發展,並利用高校資源適度為國家未來產業新賽道提供科研力量支撐,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走廊。
  澳門經濟多元化發展是多年來中央對澳門發展的期望和要求,也是澳門政府施政的出發點。對照習近平主席的講話,澳門應更好把握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策機遇,結合自身經濟適度多元的發展需要,早日擺脫「一賭獨大」、「博彩業內捲」、「停留在低端競爭」等積弊,積極發揮作為中國與葡語系國家間重要樞紐的獨特優勢,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國際資源和網絡,通過與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合作、加強人才培養與交流,拓展國際間合作與交流等方式,吸引更多外國企業和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並推動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同時,透過建立金融創投平臺、推動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手段,支持科技創新和研發,為新興行業和創新項目提供資金和資源,為國家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援,推動經濟的創新和轉型。
  新質生產力助經濟多元化
  對澳門整體而言,新質生產力將有助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澳門亟需拓展其經濟模式,改善產業結構單一的問題。澳門應按照自身優勢,因地制宜去發展新質生產力,為澳門的繁榮穩定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第一,在科技創新上,形成澳門特色科創體系。
  首先,加快完善本澳科研管理體制機制,建立一套以發展新質生産力為核心的科技創新評價體系,加快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産力轉化速度。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細化對新質生産力的知識産權保護條例,加快完善知識産權交易市場,推動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根據澳門的實際,以國家所需為指導,推進産、學、研協同創新和融合發展。超前部署、全面開展前瞻性、先導性和探索性的前沿技術研究,大力支持産業應用研究,在重點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形成一批具有澳門特色和自主知識産權和規模化應用前景的科技成果。
  其次,構建澳門橫琴跨境創新系統。從區域一體化視角來看,澳琴兩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機構、金融機構等,要突破兩地的地域限界,甚至要拓展到整個大灣區互動合作。例如澳門有四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別是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這四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可根據自身領域,服務大灣區的產業發展,從而形成一個具有真正意義的大灣區創新系統。
  第二,在產業構建上,大力推動傳統產業升級。
  首先,發掘特色,深耕社區旅遊。社區旅遊核心在於以社區為基礎,強調旅客與居民的互動交流,深度體驗當地的文化與生活,這與傳統的觀光旅遊有顯著區別,須更注重個性化和深度體驗。
  澳門社區旅遊資源並非不足,從歷史悠久的廟宇,到獨具特色的中西文化交融的街道,再到地道且多元的飲食文化,都是澳門社區獨有的魅力。然而,在金光大道和休閒旅遊綜合體的高光之下,社區旅遊的吸引力相對暗淡。多數旅客對澳門社區認知不高,對旅遊「標籤」局限於博彩、美食和購物,導致每逢節假日大量客流都被引至中區或路氹一帶,社區相對冷清。
  澳門若要大力推動社區旅遊,或可從引進商戶方面入手,前提是深入研究和挖掘各區的特色和資源,明確各自的定位和發展方向。篩選、引進與社區特色相契合的商戶,如文化創意、手工藝、特色美食等,以豐富社區旅遊體驗。同時,完善社區交通、住宿、餐飲等配套,從多個環節增加引客入區的誘因。
  其次,善用網紅經濟促進旅遊業。澳門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歷史文化底蘊,從充滿歷史感的建築群,到現代化高大上的綜合度假村,以及充滿人文生活氣色的舊區,還有多元化的美食等,均可成為網紅創作的素材。
  配合旅客年輕化,澳門不斷探索新旅遊推廣方式。除透過社交媒體提高曝光率,還積極引入科技元素,為旅客帶來更加新穎、有趣的旅遊體驗。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要在激烈的國際旅遊市場中保持競爭力,澳門必須緊跟時代潮流。通過與網紅的合作,澳門不僅可把創新的旅遊元素,以更生動、更接地氣的方式呈現給旅客,還可有效地吸引年輕一代的注意力,更精準把本地最新旅遊資訊傳達予該客群,激發來澳旅遊的興趣和消費慾望。
  第三,綠色發展與經濟多元化策略結合,促進高質量發展。
  特區政府未來在明確「1+4」產業發展藍圖與落實實施路徑時,可配合國家「雙碳」目標,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透過推出扶持政策推動企業綠色轉型,加快優化產業結構。特區政府在制定綠色政策環境可參考深合區經驗。深合區為建設良好的綠色政策環境,將推動綠色產業發展舉措納入其政策環境中,在融資扶持、發債扶持、上市扶持、稅收優惠四方面對綠色企業支持,以吸引綠色低碳企業落戶同時推動區內存量企業綠色轉型。
  一方面積極推動本地經濟適度多元,亦應加速推動自身綠色發展,適應國際及國內綠色轉型的需求變化。特區政府可制定綠色政策,提供財政和稅收激勵措施,支援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及新興產業起步發展。企業可將公司的管治理念加入綠色元素,響應澳門適度多元發展及助力澳門綠色低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