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軍儀隊:民眾最愛看的花瓶部隊

  在臺灣,作為三軍之門面,儀隊一向是輿論的焦點。2008年「雙十節”時,有禮兵十點就暈倒,體能之差,讓馬英九震怒;近日,一段慈湖儀隊表演的視頻在網上流傳,禮兵長張正易在眾目睽睽下向女友做出”畫愛心,射丘比特之箭”的動作,表情十分鎮定,讓人誤以為這”愛的禮兵步”是儀隊的標準動作;無獨有偶,另兩段內容為「比七耍帥”和”遠遠丟槍”的臺北「忠烈祠」禮兵交接視頻也在網上流傳開來。這些脫序行為反映了七八年級(80後、90後)禮兵的活潑與臺軍儀隊的紀律鬆弛、體能下降,自然招來了各界非議。
  偷師韓儀隊的產物
  不過實際上,所謂拋搶耍帥,並不是禮兵為開玩笑而特意練的個人動作,而是此前高層允許觀光場所的儀隊自行開發表演內容的結果。三軍儀隊各耍各的花槍,是臺軍三軍儀隊的特點。這些情況,卻不為大眾所熟知。
  所謂三軍儀隊,指的是臺灣陸海空三軍各有一支儀隊,統統駐在北部,海軍陸戰隊在南部駐有一支儀隊,但表演時常”冒充」海軍,且以南部勤務為主,因此鮮為人知。臺軍儀隊均為男性,屬「國防部”軍務辦公室公共事務處管理。三軍儀隊以軍刀(隊長持有)及上刺刀的Ml步槍表演隊形變化及拋槍、轉槍等花式操槍槍法的形象讓民眾印象深刻。而儀隊表演時,還會有軍樂隊伴奏,另有旗隊於執刀者後方掌旗。作為禮兵,儀隊的勤務包括每年一次的雙十及元旦的表演操、襄儀(將軍喪禮)、”敦睦”艦隊以及為了迎接「外賓」而出的「全軍禮”,偶爾也出其他勤務,如鎮暴、救災,而儀隊最重要、最常見的是駐防勤務。除臺軍之外,臺灣的高中有學生儀隊,最著名的是北一女中儀隊。
  1953年,韓國儀隊赴臺灣表演了5場,空儀教練不斷地模仿和改進,才有了空儀錶演動作的雛形,陸軍儀隊也大致如此,海儀和海陸儀隊則是美國海軍陸戰隊顧問團教的。1957年,史上第一次三軍儀隊比賽,第一名是空軍,第二名是陸軍,第三名是海軍。1980年雙十節時三軍儀隊進行首次合演,三軍槍法的融合、隊形的改變,都在那時基本定型。因此,儀隊的槍法和隊形經過了不斷改變與創新,可謂各有特色,但在聯合表演時,會互相妥協、互相融合。
  耐力與毅力的淬煉
  要成為儀隊隊員,首先需要具備常備役體位乙等體格以上,並抽籤抽到陸、海、空軍,之後進入新訓中心訓練1到1.5個月,然後三軍長官下來挑兵,基本要求是身高178至190釐米,體重60至85公斤,矯正視力0.8至1.2,儀錶端正,無刺青和其他缺陷,無前科,不偏食。被選上的人必須到臺北大直的集訓中心進行三個禮拜的初訓,包括立正、撐磚、釘牆及儀隊持槍。立正是指持續立正3小時;撐磚則是將右臂抬高,並在手肘放磚頭,一次約2小時;釘牆是由腳後根、臀部與後腦勺三點貼壁的操練專案,一次3小時;儀隊持槍則是兩手平舉胸前,各持一槍,每次堅持15分鐘。
  闖過第一關,再簽了「加入儀隊」同意書的人就開始了下一階段的演練,包括隊形、步伐與操槍術,結束後直接納入各軍種儀隊中。而「踢正步」是下部隊後才幵始訓練的,須先歷經班、排、連的協調訓練,直到完成營方隊的正步行進隊形,才算完成儀隊的所有訓練。
  在訓練期內,早晚跑三千米,每天做伏地挺身(俯臥撐)數百上千下,拍槍、倒槍、旋槍、轉槍一做幾百上千次,乃是家常便飯。
  禮兵中比較特殊的是旗官,旗官身高要達到189-193釐米,而負責持”國旗”的旗官更要超過193釐米才行。一般禮兵交接不用旗官,只有行軍禮時需要旗官掌旗。行軍禮通常都需要兩個小時,旗官代表各個軍種的門面,所以更需要很好的體能和耐力,平常要著重抬臂的訓練,以免旗幟晃動,還要注重儀態,保持最佳狀態。
  三軍儀隊所用的禮槍是美制Ml步槍,由二次大戰留存至今,配上刺刀(真品未開鋒)後平均重6.4公斤,全長134.5釐米,要拿在手中舉重若輕地拋、轉、旋、繞,必須付出血與汗的代價,正所謂”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總起來說,禮兵需要能靈活控制沉重的Ml和一站幾個小時的體力和毅力,同時因為是做團體表演,默契也很重要。以駐防儀隊為例,他們私下練槍時會仔細量出腳步、算好速度,背對操練時則以跺腳聲為”暗號」,這樣下來,默契最好的會分配到同一組。
  陽光下的神秘部隊
  在臺灣,最常曝光的部隊是儀隊,最神秘的部隊也是儀隊。因為禮兵服與「憲兵”甲服頗為類似,無數民眾和遊客都以為自己在「館堂祠陵”追看的隊伍行進、變換隊形與操槍表演是”憲兵”的傑作。
  實際上,從服裝、頭盔、肩帶和臂章的顏色和制式可以輕易看出「憲兵」與禮兵的區別。以服色為例,空儀穿藍,陸儀著深綠,海儀夏白冬黑,”憲兵”則是卡其色。
  執行駐防勤務的儀隊隊員都是儀隊中的佼佼者,一般退伍前2個月才有資格去駐防,而位於臺北的「忠烈祠」、”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堂和位於桃園的兩蔣園區(慈湖、頭寮兩蔣”陵寢」),是儀隊的定點駐防區,其他地方很難見到儀隊的身影。其實駐防各地的儀隊人數並不多,如中正紀念堂儀隊由三軍的12名禮兵、3名禮兵長和1名駐防官組成。相比留在隊裏每天操練來說,駐防算是美差,但仍十分辛苦。以前,這些地方由三軍輪流駐防,每4個月輪替一次,但從去年開始改由三軍聯合駐防,且取消了以前節曰才出勤的做法,改為每天都出。三軍儀隊要早晚升降旗、每天穿禮服站”禮兵哨”,自9點到17點每小時交接一次,交接時會有槍法表演,在禮兵臺站定後即不能再有任何動作,直到下哨為止,汗流決背而不能略動,甚至連眼睛都不能眨上一眨。因此其身邊有其他隊員著便衣照顧,並於槍法表演時維持秩序、保護遊客。而17點過後,鐵門都會拉起來,儀隊隊員換上迷彩服,改站「武裝哨」,晚餐後,則繼續進行禮兵交接的相關訓練。
  某種意義上說,對於「館堂祠陵」,很多遊客都有買櫝還珠的心理,儀隊竟成了這些景點吸引遊客的最大法寶。每到整點,儀隊的出現總會讓人停下原來的參觀動作,來觀賞這10分鐘的「耍花槍”甚至之後50分鐘的”站蠟人”,並紛紛與”蠟人」合影。
  以兩蔣園區為例,2007年底,民眾聽說儀隊將撤,紛紛趕去看”末代”儀隊表演,以至於那幾天遊客數量翻了四五番。而12月23日最後一班空儀隊員出現時,現場之擁堵甚至影響到了隊員的表演,一名隊員意外掉槍,但仍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兩蔣園區一封5個月,附近商家叫苦不迭,之後,臺灣再度「變天”,經過桃園縣「政府”的積極爭取,兩蔣園區於2008年5月31日重新幵放,”縣府」還特別請了陽明高中樂儀隊表演花式操槍。6月21曰,儀隊重新進駐,一位遊客說出了多數人的心聲,”來慈湖就是要有儀隊才有看頭!”為什麼人們這麼樂意看儀隊表演?儀隊的花式操槍,並無任何防護措施,槍重刀利(雖沒開刃,也很危險),風險頗高,卻能操練到如臂使指,不僅富有觀賞性,也有利於展現軍人的勇武,因此臺灣民眾、大陸遊客以至外國遊客都對臺軍儀隊表演產生了濃厚興趣。這也使儀隊的操槍、正步、站哨等皆具表演性質,隊員更有壓力也更有榮譽感,體現了所謂”榮譽部隊”的價值,甚至還有儀隊會把隊員拉到中正紀念堂當眾訓練。因此,儀隊雖是禮儀部隊,卻早成了民眾的一個情結,並非可有可無。
  因為民進黨當局的「去蔣化”操作,儀隊在兩蔣園區和中正紀念堂的駐防均停止了頗長時間,政治的干擾,反而讓人們更懷念從前。或許,將頻頻出包但卻極受歡迎的儀隊大動手術,一裁了之,並不是一個好主意。
  (李惠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