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山」展開臂膀擁抱世界

  3月初,全球知名的旅遊貿易展——2024年柏林國際旅遊交易會吸引了170個國家和地區的5500多家參展商。來自中國安徽的黃山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第五次參展,與前四次打「黃山」牌不同,今年其推介的產品形象變身為「世界級大黃山」。
  這一新形象引起全球參展商們的關注。他們發現,雖然還是那座黃山,但又不僅僅是那座黃山了。
  1979年,鄧小平同志登上黃山,提出「要有點雄心壯志,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由此黃山成為中國現代旅遊業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45年後,安徽把「大黃山」這張新牌打向全世界,致力於將四倍於黃山市面積的「大黃山」建成世界級水準的休閒度假康養旅遊目的地。
  「大黃山」,首先大在地域,包括黃山所在的黃山市及周邊三市——佛教聖地九華山所在的池州市、天柱山和桐城派文化所在的安慶市、中國文房四寶重要發源地宣城市;其次,大在理念,順應現代文旅發展新趨勢和休閒康養新消費需求,立足生態型,錨定國際化,對標世界級,以「煙雨大黃山,心靈休憩地」為建設願景,力爭讓「大黃山」成為展示美麗中國的重要窗口。
  「大黃山」呼之欲出
  以山水畫為背景、以徽派建築特色馬頭牆為點綴,在2024年柏林國際旅遊交易會上,黃山旅遊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展位呈現的不僅有黃山特色,還有池州、安慶、宣城的旅遊景區、非遺技藝和特色徽菜,以及聯通四城的「大黃山」精品旅遊線路。
  黃山、池州、安慶、宣城四地山水相連、人文相近,是國內三大地域文化顯學之一「徽學」的主要發源地。隨著行政區劃的調整,四市文旅各打各的牌、各唱各的戲,這讓一些徽文化的研究者、愛好者和尋訪者視為遺憾,呼籲四地早日實現文化聯通。
  於是,「大黃山」應運而生。
  安徽省2022年2月發佈的《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十四五」建設發展規劃》首次提出「大黃山」概念。相較於黃山市7個縣(區)、9807平方公里、130多萬人口,「大黃山」的地理區域定義為黃山、池州、安慶、宣城4市18個縣(市、區),面積達4.4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30多萬人。
  不同於簡單的「打包」,這一區域從生態資源到文化底蘊、從基礎設施到服務業基礎都互通互聯,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若要說山川秀美與人文底蘊,「大黃山」區域有足夠自信。這裏有5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227個A級景區,9000多處古民居古村落。對於文旅業態種類與市場潛力,「大黃山」也有足夠底氣。這裏有4座民航機場,杭黃、合福、宣績等高鐵線構成發達的交通網絡,有茶葉、中醫藥、溫泉、戲劇等文旅康養產業基礎。
  3月底,安徽省召開「大黃山世界級休閒度假康養旅遊目的地建設推進會」,被業內視為「大黃山」建設揚帆啟航。在推進會上,「大黃山」的業態被明確定位為「休閒度假、創意經濟、體育賽事、醫療康養、會展經濟、文化服務」,不再僅僅是提供山水村落的看風景之地;「大黃山」的「世界級」目標也進一步明確:在高水準開放中提升產業發展國際化水準,面向國際市場,實施國際化標準和品牌戰略,完善國際化行銷體系,提升國際化傳播能力,加大國際化產業招引。
  今年春天,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華春瑩先後在海媒平臺轉發黃山市歙縣的傳統非遺專案瞻淇魚燈表演與歙縣賣花漁村的春日美景,吸引眾多海外粉絲關注。
  「旅遊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管道。安徽傾力打造大黃山世界級休閒度假康養旅遊目的地,是一個富有遠見的行動。」世界旅遊聯盟主席張旭說。
  據瞭解,安徽已面向海內外客商建立「大黃山」招商引資重點專案庫,目前梳理謀劃重大招商引資專案350個,總投資超過3000億元。
  「大黃山」建設行動方案提出,按照「五年見成效、十年成規模」的建設步驟,到2033年,「大黃山」地區生產總值要達到14000億元,六大高端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接待國內遊客超過6.7億人次、旅遊收入超過7900億元。
  安徽省發改委下設的省「大黃山」辦已經實體化運作,六大產業推進組與安徽省十大新興產業推進組專班有機銜接,為「大黃山」導入優質資源;在四市聯動上,將建立主要負責人聯席會議機制,以在產業佈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產生協同效果,避免重複建設與同質競爭。
  登黃山看迎客松、遊古村落,到宣城市敬亭山登山飲茶,在網紅路線「皖南川藏線」上自駕,繞著池州市東至縣「中國鶴湖」升金湖觀鳥騎行,再到安慶市嶽西縣泡溫泉、吃米粑……在「大黃山」,總能找到讓你願意停下來、全身心融入的一站。
  推動多產業跨界融合
  「煙雨大黃山,心靈休憩地」——這是「大黃山」內在氣質的外化,也是「大黃山」要打造的品牌形象。
  現代旅遊業發展走的是多產業跨界融合的新路。僅靠觀光看景,已不能承載新的文旅消費需求,更不能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源。
  以法國南部小鎮阿維尼翁為例,自法國著名戲劇導演讓·維拉爾在1947年創辦阿維尼翁戲劇節以來,每年7月,那裏的大街小巷掛滿海報,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十萬戲劇及舞臺表演藝術愛好者齊聚小鎮感受藝術的魅力,也為其注入發展活力。
  在戲劇文化同樣豐富的東方,被譽為「戲曲之母」的黃梅戲發展壯大於「大黃山」區域的安慶市,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迫切需要走上一條創造性轉化的新路。
  今年1月,安慶市一家黃梅戲新業態的文化藝術體驗館——小辭店正式開放。在這裏,遊客可以喝咖啡、看展覽,還可以裝扮成戲曲人物拍照,出門就是再芬黃梅公館,可以去聽一場原汁原味的黃梅戲。
  在試運營的兩個月裏,小辭店人頭攢動,很多年輕人從這裏開始對黃梅戲產生興趣。「希望通過演藝新空間將戲曲之美融入年輕人的日常生活,為戲曲文化傳播出一份力。」小辭店策劃人、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說。
  在「大黃山」,像小辭店一樣「小而美」的新空間的興起,打造了文化消費的新場景,也讓戲劇、餐飲、遊覽與商業活動等引流模式相得益彰。
  豐富產品供給,拓展產業佈局,催生新產業、新業態與新模式,形成業態跨界融合更多可能。「大黃山」高質量現代服務業集群建設,明確從休閒度假、創意經濟、體育賽事、醫療康養、會展經濟中開拓新業態。
  新業態已經在「大黃山」星星點點地亮了出來。
  近年來,黃山市積極打造「國際會客廳」平臺。2022年,黃山市服務保障了70多場主場外交活動;去年舉辦了40多場外交外事活動,包括承辦首屆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黃山)論壇、首屆中日韓新農人交流專案等。
  在宣紙發源地宣城市,已有70多年歷史的當地龍頭企業紅星宣紙廠裏,一群「90後」用傳統宣紙設計了油紙傘、書簽、摺扇等符合年輕人審美的文創產品。在附近的中國宣紙傳習基地裏,有30多年撈紙經驗的師傅現場展示絕活兒,開園不到一年,該基地已接到全國各地不少中小學的研學預定。
  安慶市嶽西縣的石關鄉馬畈村,夏可避暑、冬可滑雪,吸引不少省內外遊客前來。為解決村裏接待能力不足的問題,頗有特色的「一宅兩院」在試點成功後鋪開。一樓居民自己住,二樓及以上樓層發展民宿,兩個入口進出,互不影響。農房改造的客房多用村民姓名命名,比如「烈勇家」「貽平家」「正平家」等,成為別具特色的新風景。
  在被譽為「千載詩人地」的池州市,2016年創辦的池州馬拉松今年入選「世界田聯精英標牌」賽事,為這座古城新添一張世界級名片。「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曾長期駐守池州的南宋名將嶽飛在登上翠微亭觀景後,流連忘返,駐足到夜裏。池州依山就勢,對賽道沿線進行系統改造提升,讓來自國內外的跑者感受池州十月的湖光秋色、花香詩詞。
  地處長三角地理幾何中心的宣城廣德市,針對大城市高品質康養需求不斷增長而康養資源緊缺難題,正在打造面向長三角地區的候鳥式、療養式、田園式養生養老基地。今年2月底,首屆長三角(廣德)康養產業對接會舉行,謀劃推進重點專案44個,將打造一批精品康養村。
  持續吸引國際「創客」
  「大黃山」的建設離不開人才,特別是國際化人才。
  劉魯濱就是其中一位,因為熱愛,他從黃山的「遊客」變成「大黃山」的「創客」。
  位於黃山市黟縣的豐梧村人口不足百戶,畢業於哈佛大學的「80後」建築設計師劉魯濱卻與妻子張靚秋留在這裏當起「新村民」。2023年的春天,劉魯濱等十餘名來自耶魯大學、哈佛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同濟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海內外知名高校的師生,發起鄉村振興專案「豐梧季鄉村行動」。
  作為「豐梧季·國際鄉村營造社」的鄉建導師,劉魯濱和張靚秋帶領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們以豐梧村為原點,在記錄豐梧村原有文化與建築的基礎上,按照村民的意願重新設計、適度改造,把廢棄引水渠改造成水榭廊橋,把口述歷史整理成文字並配上圖片與視頻,並準備在鄉村記憶博物館中展出。
  豐梧村所在的徽州地區文化內涵豐富,幾乎每個村莊都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如何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拓展新發展空間,鄉土與「創客」往往能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在黟縣西遞鎮潭口村,沿著一條狹窄山路行走,視野很快便豁然開朗。100多棟徽州老房子散佈在竹林、桑田、菜園與溫泉間,一個自然生長的徽州村莊在山谷中被完整保存下來。
  「吾心自在是吾鄉。」這是在海外生活多年後的陳琳初見潭口鴛鴦穀時的感受,「這裏有著鄉村的魂。」陳琳很快就選擇留在這裏,成為「自在穀」掌櫃。
  「自在穀」占地8000餘畝,是一個融合有機農場、美術館、民宿、中醫藥康養等元素的村居文化旅遊綜合體。在這裏,陳琳為每棟老房子尋找新主人,進行保護性利用,共同搭建穀民們想像中的未來鄉村。
  身處鄉村,卻能處處感受到國際範。這裏有來自歐美與日韓的數字遊民,有尋找「心靈感」的年輕設計師,還有來體驗當地文化的海內外文藝界大咖。
  「在文化層面上,中國鄉村能與世界順暢對話,這是最中國的,也是最世界的。」陳琳說,毗鄰黃山,給了很多國內外遊客一個願意來這裏的理由,但只有打造出高水準的新文旅專案,才能讓他們來了之後還想再來。
  從黃山的「外來戶」到「大黃山」的國際「創客」,對於美國人卓文來說,一念之間就實現了。
  一道中西合璧的菜品——臭鱖魚披薩,為卓文開在黃山鄉村裏的西式餐廳帶來充足的客流。
  「我選擇在黃山市南溪南村開店,是因為嚮往徽州田園生活,沒想到生意這麼火,臭鱖魚披薩每天都供不應求。」卓文說。
  本土產品的跨界碰撞,向世界展示了「大黃山」的更多可能性。
  在黟縣以秋色聞名的塔川村,奧地利人阿明和妻女兩年前曾來此旅遊,很快他們就決定搬來這裏住下。他們接手了一棟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徽州古宅,做起民宿生意。
  「這裏有開闊的田野與山脈,讓我時常想起阿爾卑斯山腳下的那片土地,那是我長大的地方。」阿明說,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他們又開了一家咖啡店,希望以後還能探索更多商業模式。
  近年來,越來越多像劉魯濱、陳琳、卓文與阿明一樣的國內外「創客」來到「大黃山」旅居、生活、創業,在留住新人的同時也培養出創業新生態。
  春天孕育著無限可能,「大黃山」正展開臂膀,擁抱世界。
  (劉菁 陳尚營 汪奧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