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間信仰文化促進兩岸融合

  8月的福建,迎來了一波以信仰為主的兩岸交流熱潮。8月26日,以「尋根聖君故里促進閩臺融合」為主題的「福建•永泰2024年閩臺張聖君信俗文化交流活動」在福州市永泰縣開幕,350餘名來自臺灣的張聖君信眾參與活動。
  永泰縣是閩臺三大信仰神之一張聖君的故里。來自臺北的自媒體人安導表示,這幾天,走訪了張聖君文化發祥地,收穫頗豐。後續,他會透過鏡頭,將張聖君信俗文化故事及福建的美食美景展示給臺灣的網友。
  臺灣中華教科文創新發展協會執行長林智遠表示,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他通過與大陸宮廟的交流獲悉,臺灣彰化、新竹、宜蘭等地幾乎每年都有張聖君信眾組團到永泰縣謁祖進香,進行文化交流。他認為,此次活動將進一步擴展海峽兩岸關於張聖君信俗文化交流的深度與廣度。
  緊接著8月27日,臺灣6家宮廟、共160餘人赴福建省寧德市霞浦松山天後行宮進香交流。這6家宮廟分別是臺灣彰化二林廣懿宮、新北板橋廣玄宮、桃園廣玄宮、新竹廣玄宮、臺中廣玄宮、宜蘭廣成宮,成員年齡最大的91歲、最小的12歲。
  霞浦松山天後行宮始建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距今已有千年曆史,是繼莆田湄洲媽祖祖廟之後的第一個天後行宮,素有「媽祖行宮之尊」的美譽。2005年被公佈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設立寧德市對臺交流基地。
  進香交流團成員張庭禎表示,媽祖精神的核心是無私奉獻、慈悲博愛、追求和平,希望兩岸同胞在媽祖精神的感召下,兄弟感情更稠密,兩岸文化、經貿交流越來越頻繁,成果更豐碩。
  中共福建省委黨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教授莊恒愷日前在《福建日報》發文指出,閩臺民間信仰在信眾造神、信神和祭神諸方面同源共流,具有重要的文化認同價值。「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也因此,福建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中,有不少以信仰為主。
  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先河」
  2023年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中提到,「發揮媽祖等民間信仰精神紐帶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民間信俗交流活動。鼓勵臺灣宗教界和其他社會人士來閩短期學修。支持閩臺佛教、道教交流合作。建立健全平臺企業促進閩臺人文交流的激勵機制。」
  自兩岸交流開放以來,大陸各地重要宮廟成為廣大臺胞來大陸的必訪之處,信仰交流成為兩岸交流中的重點之一,更成為維繫兩岸同胞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和情感聯結的橋樑。近年國台辦批准設立一批以民間信仰為主題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比如蘊含媽祖文化的福建莆田湄洲媽祖祖廟、天津天後宮,體現關帝文化的山西運城解州關帝廟、福建漳州東山關帝廟等。
  1987年,臺中大甲鎮瀾宮的媽祖信眾首次赴福建莆田湄洲祖廟參加祭祀活動,開創了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先河。1989年,大甲鎮瀾宮與湄洲媽祖祖廟結為至親廟。
  大甲鎮瀾宮是一座近300年曆史的媽祖宮廟,據記載,清雍正八年(1730年),「海峽女神」媽祖故鄉一一福建莆田湄洲島人氏林永興攜眷來臺,他從湄洲島朝天閣奉請天上聖母媽祖神像越過臺灣海峽,途經大甲定居謀生。因為大甲臨海,當地民眾篤信媽祖,紛紛前往林氏家中參拜媽祖,香火鼎盛。鄉民見此,征得林氏同意,擇地於現址建一座小祠供奉,便是大甲鉞瀾宮的前身。
  臺中縣大甲觀光產業進協會導覽組長蔡明憲在2006年受訪時表示,由於大甲鎮瀾宮所供奉的媽祖源自閩莆田湄洲島林氏,鎮瀾宮的信徒們無不盼望著有朝一日能有機會跨越海峽到湄洲島媽祖祖廟朝聖。
  終於,1987年,農曆九月初九,湄洲島媽祖廟隆重舉行媽祖千年祭祀大典,大甲鎮瀾宮17名董事監事及總幹事組團恭請宮中「三媽」,率先從日本乘船直航湄洲島登上媽祖廟,並到媽祖故里莆田賢良港天後祖祠進香,成為海峽兩岸分隔以來,最先登上湄洲島進香的臺灣宗教團體。自此,帶動了臺灣媽祖信徒赴湄洲島朝聖的熱潮。
  無數臺灣信眾,跨海來到福建
  除了媽祖文化之外,福建與臺灣共同信仰的神祇,還有許多,兩岸信仰文化交流、兩岸宮廟往來活動日益頻繁。
  今年1月,首屆海峽兩岸池府王爺文化敘緣大會在廈門翔安馬巷舉辦。活動現場,來自臺灣60間宮廟的100多名信眾及1500多名本地信眾一同祈願祈福。
  作為池府王爺開基祖廟、閩南四大民間信俗地,廈門翔安馬巷元威殿香火旺盛,在臺灣有800餘座分爐、700多萬信眾,每年會有上千名臺胞來此進香謁祖,池王信仰成為連結兩岸的重要紐帶。
  此次敘緣大會由海峽兩岸共同舉辦,活動以「揚池王民俗文化、促兩岸融合交流」為主題,旨在共敘兩岸共同民俗信仰之緣、兩岸共同血脈相連之緣及兩岸共同傳承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緣。
  4月,馬祖北竿中澳境白馬尊王廟代表、馬祖和臺灣桃園等地的百餘位信赴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鰭溪白馬王廟進香,敘緣交流。
  白馬王是福州地方道教神仙信仰體系中的典型神靈,也是海峽兩岸民眾廣泛信仰的道教神靈之一。鰭溪白馬王廟是白馬王信俗的祖廟,也是福建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廟宇之一。據福州市晉安區白馬王文化研究會統計,海峽兩岸白馬王廟有100多座,信眾超過1000萬人。十多年來,兩岸信眾來往熱絡,特別是馬祖鄉親數次組團來鰭溪白馬王廟進香,開展兩岸信俗文化交流。
  「此次進香團年齡跨度比較大,小到七八歲的小朋友,年紀大的80多歲,將在福州待四天時間。」馬祖北竿中澳境白馬尊王廟管理委員會副總幹事王俊傑在活動上表示,如今,兩岸民間交流活動越來越多,很多人不僅是來參訪,更是尋根謁祖。
  為何閩臺之間的信仰交流如此重要?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陳進國表示,兩岸同根同源,民間信俗一脈相承。媽祖、關帝、保生大帝等臺灣民間信俗的根源在大陸;兩岸宗教特別是佛教、道教,更是同宗同源。
  「以共有的民間信俗為精神紐帶,兩岸同胞直接往來日益密切。民間信俗交流互動,成為推動兩岸融合的重要動力。」
  「深入觀察兩岸社會的日常風俗、禮俗,我們能夠深刻理解兩岸文化紐帶如何有機連接。兩岸民間信俗的背後,蘊含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對連續性、統一性的追求。」
  (臺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