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範圍吊銷簽證, 中國留學生人心惶惶

  美國大範圍吊銷國際學生簽證帶來的恐慌情緒彌漫數周,「受害者」仍在增加。
  根據美國《高等教育內幕》(Inside Higher Ed)彙編的全美高校資料庫,截至美東時間4月12日晚9時,共有188所美國高校確認了965名國際學生和應屆畢業生的合法簽證被吊銷。由於部分高校未提供確切人數,實際總數預計更高。
  這一行動涉及多國學生,基數巨大的中國留學生是受影響最嚴重的群體之一。中國教育部已於4月9日發佈2025年第1號留學預警,提醒廣大留學人員,近期選擇赴美有關州學習時做好安全風險評估,增強防範意識。
  吊銷簽證始於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知名藤校,最初主要針對參與過親巴勒斯坦抗議活動的學生,但隨後的考慮因素擴大到違章、醉駕等輕微「犯罪」,甚至連在社交媒體發表過政治言論也被納入。受影響的學生涵蓋每個階段,有人正準備進行論文答辯,或已經畢業進入實習階段。
  被吊銷簽證的學生們面臨艱難抉擇——在移民和海關執法局(ICE)來抓人之前離開美國,這意味著放棄學業;暫時不離境,尋求法律幫助。
  多所美國高校在答復《鳳凰週刊》的郵件中稱,校方正在跟進事態進展,幫助受影響的學生。其中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回復稱,「校方正在努力收集有關國際學生以及美國政府政策變化的資訊。此外,學校致力於支持所有在校工作的學者,努力確保學生在這個動盪時期保持安全和穩定。」
  移民律師和政策專家表示,對國際學生的行動是特朗普政府更大規模的打擊移民和驅逐行動的一部分。「我認為(政府)現在的行為和其他執法行動用的策略是一樣的,那就是製造恐懼、恐慌……從而讓人們離開。」美國移民律師協會候任主席傑夫·約瑟夫(Jeff Joseph)直言,「如果你是一名國際學生,並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安,應該找律師諮詢一下,看看有哪些選擇。尤其是那些有過犯罪記錄或參與過政治活動(甚至在社交媒體上發表過政治言論)的人。」
  「未給任何理由就吊銷簽證」
  目前,大多數被吊銷簽證的是持有F-1(學生簽證)或J-1(交流訪問者簽證)簽證在美學習的國際學生。
  自3月下旬以來,不少國際學生的SEVIS帳號被毫無徵兆地標記為「Termination(終止)」,這種情況通常由美國國土安全部(DHS)或是學校的指定校方官員(DSO)觸發,表明該學生不再符合F-1或J-1簽證的法律要求。
  SEVIS即美國留學生和訪問學者資訊系統,它是由國土安全部建立的一個聯網資料庫,用來監控和管理在美留學生和訪問學者的資訊。它會持續追蹤學生的學術狀態、居住地址、課程變更、就業授權等資訊,以確保其身份合法性。
  如果學生違反規定,例如未註冊課程或從事未經授權的工作,其SEVIS帳號就可能被終止。該學生的簽證將立刻失效,其在美身份隨之結束,也無法繼續實習(如OPT/CPT資格)。該學生必須先離開美國,否則將面臨被拘留和驅逐出境的風險。在獲得新的簽證之前,無法重新進入美國。
  由於中國在美留學人數眾多,自然成為「重災區」。一名在賓夕法尼亞州學習工程學的中國留學生告訴美國《華爾街日報》,他的簽證被吊銷時未給出任何理由,他表示,「我們花了太多錢,卻要經歷這樣的噩夢,我後悔來到這裏。」
  另一位在紐約的中國留學生稱,她正在檢查自己的社交媒體帖子,確保裏頭沒有任何可能引發麻煩的內容,而她的父母已經在勸她回國,「我從未想過,在美國會害怕自己發的帖子」。
  《鳳凰週刊》記者加入了一個中國留學生群,發現裏面充斥著擔憂和恐懼的情緒。已被吊銷簽證的學生不知下一步該如何應對——是否要立即回國?不離開是否算非法逗留?「主要不知道該不該立刻走,留下來會不會被抓,回去的話學業怎麼辦,還能再次拿到簽證嗎?我覺得這個概率挺小的。」一名學生坦言。
  找到實習的學生則不得不停止工作,有人表示不確定自己抽到的工作簽證是否仍然有效;一些有過交通違章記錄、暫未收到通知的學生更是焦慮不安,仿佛有把劍懸在頭頂。一些畢業在即的學生也在群裏求助,「今年4月底畢業,被吊銷簽證的話該怎麼辦?能等到拿完畢業證再走嗎?」
  一名學生說,自己於4月4日被吊銷簽證,但校方過了三天才告知;還有很多學生表示,吊銷簽證後第一時間聯繫了學校,但學校也沒有解決方案,得到的答復多是為學生提供法律支持或讓他們自己找律師求助。
  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一名學生表示,自己因為2018年的一次家庭暴力事件有過被捕記錄,當時在警局錄了指紋,後在律師的幫助下,法官決定終止訴訟程式,此後入境美國也沒遇過問題。但最近他收到通知,F-1簽證已被吊銷,理由是有過犯罪記錄審查(Criminal record check)。
  來自中國深圳的王某就讀於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她在小紅書賬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王某還有一年畢業,近日在機場被拒絕登機,才知道自己的簽證已被吊銷,但此前從未收到通知。吊銷原因與她之前的一次酒駕記錄相關。她還說,自己的GPA高達3.95。
  一些中國學生表示,曾因酒駕、超速、駕照過期而出過庭,這在美國許多州屬交通違規或輕罪(misdemeanor),而上法庭的第一步往往是身份核驗,記錄指紋和照片,這樣就會在聯邦系統裏留下痕跡。
  隨著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一些中國留學生擔心,自己會成為關稅戰的下一個犧牲品。美國俄亥俄州最近通過《推進俄亥俄高等教育法案》,法案中特別提到將限制來自中國的資金和合作,並限制中美高校之間的教育交流與合作。中國教育部在4月9日發佈的留學預警中也提到了這一點。
  多年來,中國留學生一直是美國最大的外國學生群體,但近幾年總數有所減少。2023/2024學年,留美中國學生約27.7萬人,約占美國高校國際學生總量的四分之一,同比下降4.2%。
  即便如此,中國學生的教育支出是美國對中國服務貿易順差的重要來源之一。根據美國經濟分析局(BEA)的數據,2023年中國學生在美支出高達143億美元,占所有國際學生消費的近三分之一。若中國學生大規模撤離,將對美國高等教育產生劇烈衝擊。
  用AI鎖定學生社交帳號
  眼下,受影響的高校遍佈全美各地,不分地域抑或公立私立。對於暫時安全的學生來說,似乎也沒有更好的應對辦法,只能帶著一絲恐懼繼續生活。
  「我每天都在查看新聞。」在美已經七年、正在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從事研究工作的一名博士生說,「不知道明天早上醒來時,我的學生身份是否還存在。」
  一名國際學生在社交平臺Reddit上發文稱,其F-1學生身份於近日被突然取消,校方國際學生辦公室在郵件中要求他「立即離開美國」。該學生表示,校方引用《移民與國籍法》第237(a)(1)(C)條款作為取消依據,但未說明具體有何違規行為。
  「老實說,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導致簽證被取消,我沒有任何未經授權的就業記錄,也沒有犯罪記錄。我學習非常努力,GPA保持在4.0。」這名學生表示,「我真的很緊張。我做過的唯一一件事是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政治梗圖並取笑政客,但我不認為這會影響到我的F-1身份。我們在美國沒有言論自由嗎?」
  據美國新聞網站Axios報導,一項由國務院主導的「Catch and Revoke」計畫於今年3月悄然啟動,它部分由人工智慧(AI)技術驅動,通過社媒資料進行自動化分析,篩選出「疑似支持恐怖組織或具有安全疑慮」的在美外籍人士,並迅速撤銷其簽證。
  國土安全部也在近期成立了一個特別工作組,專門使用數據分析工具審查約150萬名國際學生的社媒歷史記錄,以尋找吊銷簽證的潛在理由。消息人士指出,該工作組不僅聚焦於社交媒體上的言論,還會追查有關學生的其他指控和犯罪記錄。
  「這是一場不透明且帶有歧視性的行動,正在破壞美國長期以來作為全球教育中心的聲譽。」新罕布夏州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法律總監貝松奈特(Gilles Bissonnette)指出。多所大學也表示,政府通常會與學校協調簽證變更流程,如今卻「未經通知、未明原因地直接撤銷」,大學是在行政單位檢視學生簽證狀態時才發現異常,屬「非常規操作」。
  美國教育理事會負責政府關係的副總裁斯普雷策(Sarah Spreitzer)告訴美聯社,由於不清楚導致撤銷簽證的原因,可能會讓學生產生恐懼感。「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和國土安全部針對這些學生採取了非常公開的行動,他們將這些學生從家中或街上帶走,除非存在吊銷學生簽證後的安全問題,否則通常不會這樣做。」她說,「這種迅速驅離的威脅是新出現的。」
  對於學界的質疑,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塔米·布魯斯4月8日回應說,「由於涉及隱私,我們不討論個人簽證,不討論統計數據或數字……可以告訴大家的是,為了保障邊境安全、維護社區安全,國務院每天都會撤銷簽證,我們還會繼續這樣做。」
  在美國,一般只有刑事定罪才會導致國際學生失去身份,參與政治活動和交通違章很少會成為吊銷簽證的理由。「這顛覆了美國政府的慣常做法。」代表美國570多所院校的高等教育與移民校長聯盟首席執行官費爾德布魯姆(Miriam Feldblum)說,「政府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終止國際學生的身份,幾乎沒有任何解釋,學校和學生也沒有更正或申訴的途徑。」
  賓夕法尼亞州中心縣地方檢察官4月12日證實,過去兩周內,至少有12名國際學生的F-1簽證因涉嫌零售店盜竊而被移民局撤銷。
  賓夕法尼亞州民主黨眾議員保羅·塔卡克(Paul Takac)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他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感到震驚,並稱特朗普政府的行為「不符合美國精神」。塔卡克寫道:「因政治表達、輕微違規或其他未知情況而突然終止法律地位,違反了我們共同的價值觀,即言論自由、正義和正當程式。針對國際教職員工或學生的行為會侵蝕信任,並削弱我們在世界的地位。」
  「是否值得冒險去美國留學?」
  這一波突如其來的簽證吊銷行動,部分與學生參與親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有關,也有部分個案涉及所謂的「輕微違規行為」,包括交通違規、生活糾紛等。然而,絕大多數受影響學生與學校至今未收到正式通知,也無法得知具體原因,導致校園內恐慌蔓延,法律訴訟也隨之展開。
  達特茅斯學院的博士生劉曉天(Xiaotian Liu)是第一位起訴成功並恢復簽證的中國留學生,他此前在該校電腦科學系擔任研究助理。
  4月4日,劉曉天接到校方郵件,告知他的F-1學生簽證已被吊銷。隨後,劉曉天在新罕布夏州地方法院起訴國土安全部,並將國土安全部部長克裏斯蒂·諾姆(Kristi Noem)、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代理局長托德·萊昂斯(Todd Lyons)告上法庭。
  劉曉天的律師團隊指出,劉曉天從未在美國違反任何交通規則,更遑論犯罪,也沒有參加過任何抗議活動,吊銷其簽證的舉動違反《行政程式法》及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保障的正當法律程式權。
  4月9日,新罕布夏州地方法院法官薩曼莎(Samantha D. Elliott)批准了一項臨時限制令,要求立即恢復劉曉天的F-1簽證。這讓他暫時擺脫身份危機。
  除了學生個體,包括「國家移民專案」(National Immigration Project)在內的多個非政府組織也在針對當前的個案發起集體訴訟,質疑聯邦政府未經正當程式即撤銷簽證的合法性。移民專家說,學生可於五個月內申請恢復簽證資格,但若遭拘留或遣返,重返美國將變得更加困難。
  作為支持,一些院校也向國際學生提供講座,告訴他們如何與聯邦移民官員打交道,並為擔心身份問題的學生提供一對一諮詢,有的學校甚至為國際學生支付諮詢移民律師的費用。
  據俄亥俄州立大學統計,截至目前,該校已有七名國際學生被吊銷F-1簽證。俄亥俄州立大學在發給《鳳凰週刊》的郵件中回復稱:「吊銷學生簽證的問題仍在發酵,我們也在密切關注相關動向。但有一點是明確無誤的,我們始終是一所歡迎來自世界各地學生和教職員工的大學。」
  俄亥俄州立大學校長特德·卡特(Ted Carter)對此表示,「我們並未收到政府關於此事的正式通知,也未獲得有關這些學生簽證被撤銷原因的任何資訊。我們已經與這七位學生取得聯繫,向他們提供了相關資源和支持。」
  他還稱,校內多個部門,包括學術事務部、法律事務部、國際事務部等正在協調合作,動員一切可用資源為學生們提供幫助。
  重返白宮以來,特朗普便誓言要對那些被其視為「自由主義溫床」的大學採取行動,還屢次威脅要凍結一些高校的聯邦資金撥款。據特朗普政府的一位官員稱,聯邦政府已經凍結對康奈爾大學的逾10億美元聯邦資金、西北大學的7.9億美元聯邦資金。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在內的知名院校,已有超過100億美元的聯邦資金被撤回、暫停或接受審查。
  今年3月,白宮指責哥倫比亞大學在此前的大規模親巴勒斯坦抗議活動期間未能抑制校內的「反猶主義」,因此將取消對其提供的4億美元聯邦撥款。哥倫比亞大學為保住撥款,同意按照政府的要求進行改革,包括賦予警方逮捕學生的權力,並將禁止學生在抗議活動中佩戴口罩等。
  此舉引發強烈反彈。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團體3月25日甩給特朗普政府一紙訴狀,指控其迫使哥倫比亞大學收緊校園抗議活動規則,並將中東研究系置於外部監督之下。
  哈佛大學也面臨類似壓力——特朗普政府官員4月11日向哈佛大學致信,要求學校進行「有意義的治理改革與重組」,包括削弱學生和教職員工在校務中的權力;採用並實施基於能力的招聘和錄取政策,停止一切基於種族、膚色和國籍等因素的優待;改革國際學生的招生流程,避免錄取敵視美國價值觀和制度的學生,包括支持恐怖主義或反猶主義的學生;關閉所有「多元化、公平與包容(DEI)」政策相關的專案。
  冒著撥款被取消的風險,哈佛大學拒絕了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整改要求。4月14日,哈佛大學校長艾倫·加伯在致哈佛社區成員的一封信中寫道,政府提出的要求已經超出了聯邦政府的許可權。哈佛大學已通過法律顧問告知政府,不會接受其此前提出的要求。加伯說:「哈佛大學不會在獨立性和憲法權利上妥協。」
  特朗普政府當晚宣佈,將凍結對該校總額為22億美元的多年期撥款以及6000萬美元的多年期合同款項。
  丹麥羅斯基勒大學國際發展研究副教授索姆迪普·森(Somdeep Sen)撰文指出,「每一位在美國的國際學生都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他們隨時可能因為參加抗議活動、撰寫文章或表達令白宮或其盟友不滿的觀點而被綁架、拘留和驅逐出境。」
  「目前看不到任何有效的法律途徑或政治喘息的機會。因此,未來的國際學生應該謹慎思考:去美國接受高等教育,是否值得冒這個險?」索姆迪普稱。
  (麼思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