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玖勝
當人均每日丟棄2.1公斤垃圾的數字躍然紙上,澳門民眾是否意識到,這不僅關乎堆填區的承壓極限,更是一場關乎城市未來生存的低碳突圍戰?《二〇二四年澳門環境狀況報告》的警鐘已震耳欲聾——固廢總量攀升,回收率僅21.7%,廚餘占比高達三至四成卻回收無門,資源化設施嚴重缺位。在「雙碳」目標的國家戰略版圖上,澳門若不能將垃圾山轉化為資源礦,所謂綠色低碳宜居之城,終將是鏡花水月。
據《二〇二四年澳門環境狀況報告》顯示,去年本地生產總值和旅客量均有所上升,年底人口亦有輕微增加。伴隨著經濟和人口增長帶來的資源消耗量,包括本地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收費用水量、耗電量及城市固體廢物量等環境指標較2023年有所上升,形勢更趨嚴峻。
其中在固體廢物方面,去年澳門城市固體廢棄物量達五十二萬六千公噸,較二三年增加百分之五點一,人均固體廢棄物量也上升百分之四,達到日均二點一公斤,兩項資料均與二○一九年水準相當。建築廢料量增幅更顯著,同比增加百分之十三點五,總量升至一百八十萬三千立方米。其中工程期間開挖的海泥量增長尤為突出,飆升百分之四十七;飛灰量較二○二三年上升百分之二點七。此外,廢棄車輛總數在二○二四年增至一萬二千輛,較二三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二。
儘管廢棄物總量上升,但本澳在資源回收領域取得一定成效。去年,澳門廢物資源回收率達百分之二十一點七,其中三色廢物資源回收量均顯著增長。從回收重量來看,紙張、電子及電器設備、玻璃及廚餘位列回收量前幾位。值得注意的是,去年澳門特區政府投入環保的公共開支約十九億澳門元,佔公共總開支約百分之二,較上一年有所下降。
針對上述情況,報告建議澳門應持續以「源頭減廢、資源回收」為核心,進一步優化回收網絡佈局,在社區增設更多回收設施,同時通過多元宣傳管道,提升全社會的減廢和回收意識。此外,報告還提出,澳門可借鑒內地「無廢城市」建設的成功經驗,積極參與共建「無廢灣區」,推動澳門廢棄物管理邁向新臺階。
應對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最重要的環境議題之一,為配合國家實現「雙碳」目標,特區政府已於2023年推出《澳門長期減碳策略》,作為澳門的減碳工作藍圖。為進一步提高社會大眾瞭解及關注氣候變化,「報告」增加氣候變化的內容。根據《二○二四年環境狀況報告》顯示,在能源與資源消耗方面,二○二四年本地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耗電量及用水量均較二○二三年有所上升。其中,溫室氣體估算排放量增長約一成,除廢物堆填外,各溫室氣體排放源估算排放量均同比增加,主要與飛機升降次數明顯上升有關。耗電量達六千○三十百萬千瓦小時,按年上升百分之五點一;用水量已恢復至二○一九年水準,收費用水量為九萬四千一百二十三立方米,按年增加百分之五點六,人均收費用水量達每日三百七十四點三公升,增幅百分之四,日平均總污水處理量也增加了百分之四點二。
針對這些情況,報告建議持續完善綠色出行配套,加強推動公共實體和公共交通轉用電動車,通過資助政策提供經濟誘因,吸引更多公共交通領域採用電動車;同時,進一步完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為電動車的廣泛使用提供便利條件,以此降低碳排放,改善環境質量。
事實上,綠色發展是全球當下發展潮流,亦是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對日常生活、經濟社會發展及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的影響,澳門致力建設綠色低碳、宜居宜遊的城市,並依據《澳門長期減碳策略》與《澳門環境保護規劃》所擘畫的可持續發展藍圖,持續提升環境治理效能,積極推進減污降碳各項工作。
如環保局多年來一直多管齊下推動環保工作,持續落實《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2017-2026年)》內的各項短中長期方案,包括推出《回收業設備及車輛資助計劃》、「食肆廚餘回收先導計劃」、《限制提供塑膠袋》法律,以及《建築廢料管理制度》行政法規等,並持續擴大回收種類和社區回收網絡,以及加強向社會各界宣傳推廣,期望更有效且更具針對性地進行回收工作。此外,環保局去年八月完成垃圾焚化中心第三期擴建工程,該中心日處理垃圾量將達到1300噸,年發電量約4億度,更加有效地解決澳門地區垃圾處理難題。同時,廚餘垃圾約佔本澳城市固體廢物量的三至四成。為了紓解堆填區的壓力,政府計劃二○二七年完成建設一座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專門處理廚餘及吸缸車廢水等。
為回應國家雙碳的環保目標,澳門於去年繼續按照《澳門長期減碳策略》及《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21─2025)》推出改善環境質素的措施。近年特區政府持續在陸上交通綠色轉型推出多項措施,包括《淘汰老舊摩托車並置換新電動摩托車資助計劃》及《淘汰老舊柴油車資助計劃》、完善電動車充電設施、收緊車輛尾氣排放標準等,助力邁向零污染交通運輸。特區政府目前大力推廣電動車輛的使用,尤其是在公共汽車方面,政府提出在5年內把所有的公共汽車置換為電動車,並且與企業之間簽署相關的合同,目前兩家巴士公司採用環保新能源車輛的比例較以往顯著提高,提前實現碳達峰。另外,澳門的車輛大部分經香港進口,而香港已經規定2035年或之前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如果香港執行燃料車輛禁止進口的政策,那麼澳門也無法通過香港進口燃料汽車。現在很多度假村往來以及口岸之間往來,使用的是源自澳門博彩企業的大型的旅遊巴士,目前這些旅遊巴士差不多有一半都已經改成電動車。
在政策方面,澳門政府也積極出臺相關的法律制度,包括監管造成的廢氣排放以及揮發性氣體的影響,並對塑膠物料的使用做出相關規定,禁止進口一些不能降解的材料,同時鼓勵企業增加使用可迴圈再生的材料。此外,為了鼓勵澳門居民減少燃料車的使用,採用的電動車,政府還支持電動車供應商在澳門推廣,政府在購置與使用電動車方面也提供了諸多政策優惠,包括減免汽車購置稅、低價充電收費等等。
的確,本澳過去幾年環保工作有成效,但為配合國家實現「雙碳」目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做好減碳工作,需要各方配合。《澳門固體廢物資源管理計劃(二○一七至二○二六)》提出到二六年,人均城市固體廢物棄置量將減少至一點四八公斤,以達成本澳城市整體減廢的目標。目前距離「計劃」所訂立的目標僅剩下一年時間,社會都十分關心本澳將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相互平衡,特別是本澳固體廢物數量常年高於香港、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區,都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去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應對環境挑戰。尤為堪憂的是廚餘問題——占固廢總量高達30%-40%,而專門處理設施預計2027年才可投入使用。當回收量增長遠追不上廢物產生速度,21.7%的回收率背後,是資源流失的巨大缺口與焚燒填埋帶來的沉重碳足跡。經濟復蘇的暖流,正轉化為生態環境的寒潮。
澳門減廢回收的深層瓶頸,在於硬體缺失與軟性阻力的雙重夾擊。資源化處理能力嚴重不足,回收高度依賴出口境外,既受制於人,更削弱本地迴圈效益。環保局雖著力完善回收網路,但面對廚餘處理設施建設的長期性,未來數年效率困局難解。與此同時,社會對垃圾收費等源頭減量政策接受度低,推行阻力重重。環保公共開支占比不增反降至2%,雖活動效率提升,但在基礎設施投入的鴻溝前,宣傳教育的軟性引導難解硬體匱乏的燃眉之急。減廢之戰,苦於無米之炊。
破局之路在於系統思維與多元共治。首要任務是加速填補基建短板。環保局需全力推動有機資源回收中心建設,探索提前投運可能,同時加快完善覆蓋全澳、便捷可達的回收網路,特別是廚餘專項回收點佈局,建議當局能為更多私人屋苑設立、維持各類回收系統,並可結合不同的獎勵計劃,綜合提升居民參與回收便利性與經濟誘因。在政策杠杆上,需智慧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並設計更公平、透明、漸進的生活垃圾收費機制,以經濟手段倒逼源頭減量。此外,企業是綠色轉型的中堅力量。「澳門環保酒店獎」已有58家酒店參與,ISO14001認證機構持續增加,證明商業力量可被啟動。政府需進一步提供財稅優惠與技術支援,將環保深度融入企業戰略,使其從被動合規轉向創新引領,讓綠色實踐成為核心競爭力與品牌資產。針對電動車推廣普及減少陸上交通碳排放的情況,綜合近年居民反映安裝私人充電樁遇到的業權以及大廈電力上限問題,建議設立意見反映平臺,協助戶主與業主會及管理公司溝通,提升安裝的成功率;並研究修法,簡化因業權問題而產生的行政及法律程式;同時配合電動車推廣計劃制訂時間表、路線圖,循序漸進訂定政策措施,多措並舉共建綠色美好家園。
另邊廂,《二○二五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提出,持續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生態環保交流合作。「無廢灣區」的藍圖,為澳門提供了借勢躍升的跳板。澳門應主動對接灣區資源,積極引入內地「無廢城市」的先進技術與管理經驗。探索跨境共建區域性資源迴圈利用基地,如共用廚餘處理設施或再生資源交易平臺,突破澳門地域限制。深化與大灣區城市在環保技術研發、標準互認、市場互通等領域的協作,將灣區龐大的市場潛力與創新動能,轉化為澳門迴圈經濟突破發展的加速器。
當然,踐行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貴在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環境報告的價值不僅在於數據披露,更在於喚醒公眾認知——每個丟棄的飯盒、每件未被分類的塑膠,都在累積城市的生態債務。特區政府需持續創新宣傳,將「減廢惜食、綠色出行」理念滲透至社區、校園、網路,培育公民環境責任。居民應提高環保意識,積極參與環保活動,支持政府和企業的減碳行動,如多乘公交、步行,綠色出行;養成隨手關電,節約用電的好習慣;珍惜糧食,杜絕浪費,樹立勤儉節約意識和糧食危機意識,使「節約糧食,杜絕浪費」成為我們的自覺行為。當回收成為舉手之勞,當簡約低碳成為新時尚,社會的集體行動方能彙聚為減碳的磅礴之力。
總之,當運輸工務司司長譚偉文宣示新一屆政府「將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融入各環節」的決心,這不僅是施政宣言,更是澳門生存與繁榮的時代命題。垃圾減量與資源循環,是澳門通向碳中和的必經橋樑,是建設宜居宜遊之城的基石,是澳門社會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路徑。從政策制定者到企業家,從社區到家庭,每一份力量都不可或缺。唯有以基礎設施為盾,以政策創新為劍,以灣區協同為翼,以全民覺醒為魂,澳門方能在減廢回收的攻堅戰中,迎來低碳未來的真正曙光——讓繁榮不再以生態赤字為代價,使這座蓮花小城煥發出可持續的、真正動人的光彩。
百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