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玖勝
當指尖輕點MPay,「高德打車」應聲而來,一鍵支付悄然完成,抽象概念就此化作觸手可及的便利。這不過是澳門智慧城市畫卷初展的一角。特區政府雄心昭昭,借《第二個五年規劃》東風,力推「智慧+」全面升級,更攜手粵港共建「數字灣區」。然智慧之城的真諦,遠非技術堆砌可成。澳門九年求索,雖電子支付蔚然成風,「一戶通」全民普及,然欲化繭成蝶,仍需直面深層挑戰,以人為核心,方能振翅高飛。
在全球化數字時代背景下,數字經濟迅猛發展,智慧城市的建設已成為數字運行的核心基石。所謂智慧城市是以發展更科學、管理更高效、生活更美好為目標,以資訊技術和通信技術為支撐,通過透明、充分的資訊獲取,廣泛、安全的資訊傳遞和有效、科學的資訊處理,提高城市運行效率,改善公共服務水準,形成低碳城市生態圈而構建的新形態城市。聯合國對未來人類的計畫就是將每個人都納入完全數位化、5G驅動、「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友好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在技術層面上同樣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物聯網技術、5G、視頻分析、AI、區塊鏈、雲服務、三維視覺化技術等均是其中的技術應用,核心就是通過各種技術賦能城市治理。
在世界各地,城市中心都在推行智慧城市計畫,並對人工智慧、雲端運算、物聯網和其他數位解決方案進行大量投資。2012年,中國工程院發佈的《中國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將智慧城市定位為2030年中國30個重大工程科技專項之一,標誌著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全面啟動。智慧城市的建設最初在我國多個城市中進行試點探索,逐步形成規範。十多年來,智慧城市的理念和實踐在我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現狀與趨勢洞察》報告顯示,當前我國已成為數據量最大、數據類型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數據蘊藏著巨大的價值和潛力,已成為智慧城市的重要資產。在數據融通共用方面,針對城市交通、醫療、教育、工業等領域的數據採集、存儲、開放、分類維度、下載格式、平臺介面標準等需要作出統一規定,推動數據平臺進一步整合,實現數據「上下貫通、橫向聯通」。在數據價值釋放方面,加強政企合作、企業聯動,不斷完善數據共用平臺的功能細節,鼓勵企業、機構對公共數據的深度挖掘,圍繞城市治理堵點問題積極開發更多的便民服務及企業應用,加快數據價值釋放。在數據安全保障方面,堅持技術與管理雙輪驅動,從技術角度加強數據安全關鍵技術研究和試點應用,從管理角度建立覆蓋數據採集、傳輸、存儲、使用、開放等全流程的安全機制,並結合實際需求動態調整安全策略和技術措施,強化風險感知和監測預警能力。
有研究機構指出,2024年,中國智慧城市ICT 市場投資規模為9,397.1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8年,中國智慧城市ICT 市場投資規模將達到12,325.4億元人民幣,2023–2028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為7.1%。可見未來我國智慧城市發展機遇之大。
面對世界潮流,本澳亦逐漸跟上。二○一六年的施政報告首次提出建設智慧城市,同年發佈的「特區五年發展規劃」對建設智慧城市提出明確要求。新冠之役,竟成澳門數字轉型奇點。特區政府推出消費券鼓勵市民使用電子支付,第二階段開通其他的電子支付方式,重塑了居民的消費和支付習慣,徹底打開了電子支付的新局面。
據澳門金融管理局的資料顯示,2025年第一季本地移動支付工具的交易筆數為9039萬宗,按年增加11.6%;交易總額為79億元(澳門元,下同),按季上升8.7%,每筆交易的平均金額為87.8元。截至2025年3月底,本地受理移動支付的機具及二維碼立牌數量為108,749個。可見電子支付已經成為居民的生活常態,在促進消費增長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智慧城市首先就是生活化,電子支付在澳門不僅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支付模式,更為人工智慧、大數據等資訊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這對澳門智慧城市發展非常之關鍵。
例如在電子政務發展方面,特區政府透過跨部門數據互聯互通,服務流程優化再造,分別推出以居民、商企和社團、公共部門及公務人員為服務對象的「一戶通」、「商社通」、「公務通」三個電子政務服務平臺,並取得顯著成果。截至今年三月底,「一戶通」開戶人數超過六十四萬,提供超過四百四十項公共服務。涵蓋優化民生服務,拓展電子身份應用場景,推出非永久性居民身份證續期等新電子服務,車輛服務新增車保續期,稅務服務實現電子通知取代掛號信件。「商社通」實體賬戶總數超過一點八萬個,提供超過一百一十項服務,簡化公共服務流程,開展補習社藥房准照等一站式申請服務,推動報關清關等跨部門合作業務納入平臺。「公務通」實現公務人員人力資源管理全流程電子化,二○二○年至今年四月底,公文及卷宗管理系統累計收發超一百三十八萬份公函,未來將進一步擴展文書流轉範圍。去年六月推出的智能檔櫃「智取易」使用量超過一點二萬人次,居民可通過十個中心(含深合區中心)網上申請自取檔,未來還將配合服務中心建設升級自助服務設施。此外,特區政府計劃推進居民意見處理機制改革,整合分散的意見反映平臺,統一服務標準、流程和評價機制,應用人工智慧技術輔助個案處理。「一戶通」3.0和「商社通」2.0預計二○二七年推出,未來還將引入AI技術,實現智能輔助服務,針對不同群體推送適用功能,進一步簡化政務辦理程式。科研層面,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平臺聚焦AI、大數據前沿,產學研合力為城市智慧升級提供堅實後盾。
成就雖彰,智慧澳門遠未羽翼豐滿。智慧城市非冰冷技術秀場,終極目標應是普惠於民。然當下建設,居民參與感薄弱,未能真正「以人為核心」。舊區如何在保有文化肌理中融入智慧便利?新城如何借綜合管理平臺提升治理效能?皆需更深入的民本考量。此外,對技術與數據的深度依賴,亦伴生安全風險與資訊壁壘之虞。
有立法會議員就表示,自本澳提出建設智慧城市至今已有九年,期望當局對現階段智慧城市建設進行評估。如電信基礎設施作為智慧城市的神經系統,連接著城市生態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可謂環環相扣,亟需政府進行具有前瞻性的全面規劃。澳門的智慧城市建設,目前在推行「一戶通」、「商社通」以及智慧旅遊、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政務等項目有一定進展。然而,在整體建構和推進力度上仍需加強,包括《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二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亦提出加快數字澳門發展,將智能技術應用在政務、醫療、教育、養老、旅遊等居民重點關注的民生和經濟領域。對此各部門應在現階段進行檢視,協調智慧化升級的藍圖與流程,確保與城市建設銜接和配合,開發出更多「以人為本」的應用,以輔助澳門整體發展。
此外,智慧城市的構建不僅需要整體規劃,還需吸引更多大中小科技創新企業參與其中,攜手以澳門「高新科技」產業為導向,共同助力智慧城市發展,也能成為澳門高新科技產業鮮明的成果顯現。回顧過去,政府與阿裏巴巴合作擴建雲計算中心,保障「一戶通」網路安全,「澳門通」也持續與阿裏巴巴集團及螞蟻集團合作,拓展電子商務與數字媒體娛樂。基於澳門特定的城市環境,結合當前國際智慧城市建設的態勢,特區政府宜以打造先進「智慧島」為目標,著眼全盤規劃和頂層設計,引入內地更多科技創新公司合作,多維度、多路徑共同探索深化澳門其他領域的智慧建設,藉此帶動澳門本土科技創新公司的發展,加速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進程。
誠然,破局之道首在強化頂層設計的「前瞻性全面規劃」。電訊基礎設施作為城市的「神經系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需擺脫《公共電信服務特許合同》的短期續約困局,明確資產方向,為網路基礎建設提供穩定預期,方能吸引企業與資本投入,激發良性競爭活力。亟需依據澳門第二個五年規劃進行系統設計,確保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政務等專案從分散走向協同。
另一驅動輪在於科技產業的強力啟動。過去與阿裏巴巴的合作,在雲計算、電子支付等領域已初見成效。未來需更進一步——特區政府研究設立產業基金及引導基金,並規劃建設「澳門科技研發產業園」,借助「澳琴聯動發展」的獨特優勢,吸引內地優質科技企業出海落地與海外前沿專案進駐。經濟財政司司長戴建業推動的《科技企業認證計畫》和「澳珠產學研創新聯盟」,旨在打通科研成果轉化路徑,讓澳門高校豐沛的科研實力(如入選全球前2%科學家人數遠超全球平均)與高水準成果(「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等),真正滋養本土科技創新企業成長,形成「平臺-科技-產業」的良性生態。
智慧城市的靈魂,終究在於服務於人。在發展智慧城市的過程中,必須考慮到舊區的變革與提升,在保持其文化特徵的同時,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當局應盡快推進《澳門智慧城市發展策略及重點領域建設》相關工作,透過設立智慧社區,升級完善基礎設施,逐步引入智慧技術,利用科技提升社會服務的效能,並通過社區活動和教育,提高居民對智慧城市的認識和參與度,技術必須下沉,讓居民在社區生活中真切感知其溫度——從智能停車緩解「叫車難」,到AI語音優化酒店服務,再到電子支付場景的持續深化。為此,澳門必須打破「數據孤島」。需在交通、醫療、教育等關鍵領域,統一數據採集、存儲、開放標準,強力推動平臺整合,實現「上下貫通、橫向聯通」。同時,深化政企合作,激勵對公共數據的深度挖掘與便民利企應用開發,釋放數據金礦價值。安全之盾亦需雙輪驅動:技術上攻關安全防護,管理上建立覆蓋數據全生命週期的保障機制與動態風控體系。
另邊廂,面對全球化和數字化的挑戰,澳門要加強尤其是在智慧城市建設所需的技術領域上的人才培養,培養本地居民的科技素養。同時,持續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合作,深化落實《粵澳共建智慧城市群合作協定》,在標準互認、數據互通、產業協同上與大灣區兄弟城市攜手並進,借區域合力提升整體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動能。
九年探索,澳門智慧城市已非白紙。電子支付與電子政務的星火,昭示著變革的可能。然欲成翩翩蝶舞,必先勇破三重繭縛——以開放合作鑄強科技產業之翼,以標準融通啟動數據血脈之力,更須時刻以民本溫度校準方向。當政府、企業、居民同心,當科技之智與人文之慧交融,當澳門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數字浪潮,這座小城方能真正掙脫有形與無形的束縛,以「智慧島」之姿,在時代風雲中振翼高飛,照亮以人為本的城市未來。破繭成蝶,其翼已張,待乘風而起。
百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