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一方
澳門特別行政區在東西方文明不斷互鑒的進程中發展起來,是貫通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樑,也是展示中國文化多樣性的重要窗口。回顧澳門民間舞蹈藝術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其既保留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又呈現出鮮明的西方文化印記。融合了源自中國內地的傳統舞蹈元素和葡萄牙式的集體舞蹈形式,在長期演變中吸收了世界多種舞蹈風格,憑藉獨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蘊展現出不凡的藝術力量。
形式特徵
16至19世紀,澳門曾作為重要的國際貿易中轉港,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留居在此從事商貿活動。受多元文化影響,澳門地區舞蹈融合了嶺南文化以及葡萄牙習俗等多種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開放和包容的文化特色。早在開埠之前就流行的「獅子舞」和「龍舞」具有較強的自娛性併發揮著社群凝聚的功能。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到來後,西方舞蹈開始進入澳門當地人的生活,其中,葡萄牙土風舞最具代表性,這一源自西方的舞蹈形式與本土舞蹈相似之處在於均突顯出舞蹈的社交屬性。
在澳門眾多民間舞蹈形式中,龍舞與中國傳統文化聯繫緊密,作為中國民間舞蹈藝術瑰寶,其表現形式多樣,遍布南北各地。在以華人為主體的澳門社會中,龍舞作為代表性民間藝術形式載有豐富文化意義。
醉龍舞是澳門最常見的傳統舞蹈形式之一,主要在每年農曆四月初四的魚行醉龍節期間進行表演。據考證,該舞蹈形式最早起源於廣東省中山市長洲地區,隨漁民遷移傳入澳門。其活動包含祭拜儀式、金花插戴、龍身迎請、三拜九叩之禮以及舞龍巡遊等多個環節,核心功能在於祈福迎祥,內容兼具規範化的儀式與熱鬧的舞龍表演。表演時通常有兩位舞者分別操控龍頭和龍尾。在舞蹈演繹過程中,表演者身著具有民族特色的絢麗服飾,這些服飾與音樂節奏以及動作轉換相協調,旨在強化活動的氛圍渲染。通過默契地配合,表演者模仿出人們想像中的「龍神」氣韻。巡遊時,舞龍表演者進行舞蹈表演的同時,還會斬飲並向空中灑酒,巧妙地將武術元素融入舞蹈。澳門醉龍舞已成為澳門地區標誌性民間舞蹈藝術形式,曾多次代表澳門出訪,並於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葡萄牙土風舞是澳門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外來舞蹈形式之一,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該舞蹈形式最早源自葡萄牙的農村地區,主要功能在於慶祝豐收。20世紀七八十年代,葡萄牙移民推動其進入澳門。該舞蹈常採用男女雙人對舞形式,具有優雅而富有活力的舞姿、獨具特色的伴奏音樂和生動活潑的表演風格。傳入澳門後經本地化演變,成為該地區葡萄牙社群的標誌性舞蹈。過去,葡萄牙土風舞常在當地葡萄牙社群的重要節日和活動中出現,如今則可廣泛見於澳門當地各類文化旅遊活動中。
澳門地區的民間舞蹈的功能屬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維繫社群關係,二是展現跨文化的交集特性。澳門民間舞蹈大多起源於民眾日常生活,帶有明顯的社群色彩,如源自嶺南文化的舞龍舞獅和源於歐洲傳統的菊式土風舞,兩者雖源流不同,但在澳門的文化土壤中都發揮著類似的作用——維繫社群關係、強化群體認同、標識文化身份。這類舞蹈遵循特定的流程,常帶有儀式性質,形式上多保留傳統元素,內容上強調文化內涵傳遞。它們不僅是藝術活動,更是群體身份表達的重要手段。個體在參與過程中逐步強化對社群的歸屬感,文化身份也因此被不斷確認與加強。
澳門社會結構具有顯著的社團特徵,人們通常依據興趣、出身、職業等因素組成不同社團。社團構成了澳門民間生活的基本單位,舞蹈在社團中傳承發展,把不同成員連接在一起,形成了穩定的社群網路,也成為文化延續的實踐空間。此外,澳門民間舞蹈還展現出強烈的跨文化溝通屬性。這一特徵與澳門開放、多元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群在此聚居,文化樣式隨之交匯融合,多樣化的舞蹈樣式逐步在此地落地生根。通過不斷本土化,部分外來舞蹈形式獲得了新的表現方式與藝術生命。現代舞、爵士舞、非洲鼓舞等,也已成為澳門文化景觀的一部分,這些風格各異的舞蹈共同構建了澳門文化的多元圖景。在澳門本地的多項國際性活動中,民間舞蹈頻繁亮相。不同舞蹈風格並置展示,不僅豐富了藝術層次,也體現了開放包容的文化精神。民眾廣泛參與其中,使得這些舞蹈不僅僅是藝術形式的展現,更成為澳門多元文化生態的重要象徵,舞蹈也由此成為連接不同文化背景、強化社會認同的重要載體。
傳承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間舞蹈,主要依託民間社會完成其傳承。不同地區、不同群體的積極參與,為這類舞蹈形式的延續提供了現實基礎。在廣大民眾中廣泛傳播的舞蹈類型深受本土風俗與文化傳統影響,形式多樣且內涵豐富。澳門地區的民間舞蹈傳承路徑具有一定特殊性。與傳統意義上的中國鄉土社會不同,澳門的社會結構呈現出明顯的社團化特徵,催生了數量龐大、類型多元的社團組織。據不完全數據顯示,澳門現有近萬個不同類型的社團,按人口比例計算,平均每70位居民就對應一個社團單位。其中舞蹈相關社團佔據了重要位置,它們長期組織活動,開展公益課程和講座,傳播舞蹈知識與技巧,是澳門民間舞蹈傳承的關鍵推動力量。
目前,澳門活躍的舞蹈社團不僅包括澳門舞蹈協會、澳門青年舞蹈團等專業團體,也有以特定文化為基礎的組織,如澳門葡萄牙土風舞協會、葡萄牙土風舞社團及澳門理工學院的土風舞表演隊。它們不僅是舞蹈活動的實踐平臺,也是民間舞蹈文化傳承的主要機構和能量來源。澳門社會在尊重傳統舞蹈樣式的基礎上,也始終保持對新舞蹈形式的積極引入與探索態度。傳統與創新並行是澳門民間舞蹈維持活力的核心因素之一,新的舞蹈內容被不斷吸收,與傳統形式融合互動,使澳門舞蹈藝術保持鮮明的時代氣息與持久的發展動力。
舞蹈在澳門的傳承還得益於較強的舞蹈教育普及基礎。當地民眾普遍對舞蹈表現出濃厚興趣,願意參與各類舞蹈活動,這種參與意識推動了舞蹈教育的發展。近年來,多所舞蹈教育機構陸續成立,提供了諸多系統化培訓平臺。其中,澳門演藝學院的學員多次赴內地參加舞蹈類比賽和展演,憑藉出色表現嬴得來自內地舞蹈界的高度肯定與認可。越來越多的澳門舞蹈人才選擇到內地深造,他們通過系統學習,深入瞭解內地舞蹈創作路徑與教學體系,同時,也將澳門本地的舞蹈傳統帶入新的傳播空間。這不僅拓寬了人才視野,也推動了澳門與內地的文化交流,進一步豐富了澳門民間舞蹈的實踐路徑。
民間舞蹈是一種以身體動作回應日常生活的藝術形式,經世代傳遞逐步成為民眾文化的重要表現。在澳門,所有具有集體性質的舞蹈形式,其傳承均深深紮根於本地社群文化之中。充滿活力的社群為個體提供了相互學習與交流的具體場域。成員在其中分享經驗、傳授技巧,這一過程對於舞蹈藝術的延續與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這種社群構成不僅使舞蹈技藝得以流動,也不斷加深群體內部的情感聯繫,強化彼此的文化認同。在澳門,家庭與社群共同構建起舞蹈傳承的主要空間,兩者在不同程度上參與其中,並持續發揮積極影響。許多舞蹈技藝並非來自正規教育,而是在家庭生活中自然傳授。傳統的葡萄牙舞蹈如同家庭中代代相傳的燒菜方式,由長輩親手傳給下一代。長輩傳授的,不只是舞蹈動作的技巧,他們在教授過程中,將自身對舞蹈的情感傾注其中,把對地方文化的尊重與熱愛一併傳遞給年輕人。舞蹈不再是單一的藝術實踐,更成為文化記憶的延續方式。在這樣的家庭語境中,年輕一代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對舞蹈藝術的理解。這種理解帶有親緣關係的溫度,也承載著地方文化的深刻印記。
文化特質
在文化全球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舞蹈作為世界性的身體語言,交流功能日益顯著。澳門民間舞蹈成為該地區集體文化記憶的具體體現,承載著本地居民對歷史經驗的理解與藝術表達,構成了地方文化延續的重要部分。若將「國際旅遊都市」視為澳門的城市形象定位,民間舞蹈所代表的文化傳統便構成了這一形象的精神核心。以澳門自身的文化資源為基礎,民間舞蹈逐步發展為表達城市文化定位的主要手段。這種文化形式不僅在傳播路徑上不斷拓展,也在文化觀念的交流中實現共用。澳門民間舞蹈所展現的,不只是藝術層面的活力,更是地區文化軟實力的真實體現。
澳門民間舞蹈呈現出鮮明的特徵,包括廣泛的群眾參與、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顯著的跨文化交流屬性。為全面呈現澳門地區民俗藝術形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自2011年起舉辦「澳門拉丁城區幻彩大巡遊」活動(2017年更名為「澳門國際幻彩大巡遊」)。活動圍繞澳門本地文化設計,依託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標,展現城市的文化肌理與視覺記憶,將議事亭前地、崗頂劇院、南灣湖景大馬路等核心區域,彼此連接成一條文化展示線路,形成旅遊與文化融合的動態路徑。每年巡遊設置不同主題,邀請本地社團與海內外表演團隊聯合參與,以街頭藝術的形式打破傳統劇場空間限制,使文化活動得以深入城市街區,形成流動而鮮活的公共藝術實踐。巡遊現已成為澳門標誌性節慶活動之一,不僅具有高辨識度,也具備持續吸引力。多個國家與地區的表演團體共同參與,在多語種、多文化背景中構建表演空間,拓展了城市文化的邊界。表演從世界文化遺產大三巴牌坊啟程,隊伍沿歷史城區進行沉浸式演出。街巷間演員身著特色服飾載歌載舞,傳統騎樓和葡式建築群成為開放式展演場地,整個城區成為一座移動的藝術長廊。巡遊過程中,舞蹈、喜劇、魔術、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交替出現,構成極具現場感的文化奇觀。醉龍舞、獅舞、土風舞構成演出主體,這些舞蹈形式紮根本土,具有清晰的文化標識。在此基礎上,活動還融合了多國藝術元素,如葡萄牙的法朵音樂、巴西的桑巴節奏,均成為巡遊中的文化亮點。這種融合不僅體現出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借鑒,也展現了澳門文化的複合性與包容性。作為一座交匯多種文化的城市,澳門對舞蹈藝術形式的接納程度極高。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舞蹈類型在此傳播落地,形成互動。在持續吸納外來舞種的同時,澳門本地民間舞蹈也在不斷豐富,呈現出更為多樣的藝術景觀。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生活中,伴隨商業娛樂產業的持續擴張,年輕一代對傳統藝術形式的興趣呈現下降態勢,傳統文化在現代消費語境中所處的位置正變得日益邊緣。儘管如此,澳門在國際文化交流層面的活躍表現,為民間舞蹈打開了新的可能。不同國家的舞蹈藝術頻繁進入本地演出體系。各種舞蹈樣式與澳門本土文化產生互動,推動了舞蹈形式的更新與重構。對於民間舞蹈而言,這樣的文化交流並非威脅,反而構成新的生長土壤。在新的文化場域中,傳統與外來之間形成互促關係,使澳門舞蹈生態更加立體多樣。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正在積極推動民間舞蹈的傳承工作,強化相關政策,將傳統舞蹈文化納入城市形象建構與旅遊開發體系之中。舞蹈不再僅僅是節慶表演的一部分,而被賦予文化象徵的角色,既承載歷史又回應當下。在以中華文化為核心的多元共生格局中,澳門地方文化因互動而獲得新生。不同文化因素在共處中互為補充,構建出澳門獨特的文化底色,民間舞蹈在此環境中的意義不斷被重塑與豐富。
結語
澳門在文化流動中展現出獨特的通達性與聯結性,這一地區的文化多元、包容且開放,正是這種複合特質,為區域內外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持續動力,也為國家層面的文明互鑒注入新的可能。在這樣的文化土壤中,澳門民間舞蹈得以不斷傳播並以其種類繁多、風格鮮明而形成自身獨立的藝術譜系。民間舞蹈不僅是藝術展演的形式,更是身份認同的象徵載體。在傳承過程中,它強化了群體歸屬感,也延續了文化傳統。對於澳門居民而言,舞蹈是文化參與的方式,也是精神表達的路徑。進入新時代,澳門民間舞蹈的功能與價值進一步被放大。在國家文化傳播戰略的整體框架中,澳門民間舞蹈所體現的民族性、地方性與時代性,成為塑造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資源。將地方藝術納入國家文化講述的體系,是構建全球傳播語境中「中國故事」的關鍵環節之一。
(原載《舞蹈》雙月刊)
特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