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澳門電臺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日探討閒置地臨時使用。城規師丁啟安表示,今屆政府對土地管理有很多新思維,尤其在臨時使用上持開放和積極態度,並公佈9幅閒置地臨時使用,認為對社會而言絕對是好事。
城規師丁啟安及中區社諮委員曾家樺出席電臺節目《澳門講場》,探討閒置地臨時使用。
政府公布9幅閒置土地的臨時使用。多名聽眾贊同有關安排,有聽眾希望政府能加快利用閒置地,亦有聽眾建議設置更多體育設施和休憩空間。
丁啟安表示,城市建設需時,過渡期會出現土地閒置,形容在過程中臨時使用閒置地是「雙刃劍」,能回應居民訴求,提高土地所發揮的效用,但亦會對未來正式使用帶來麻煩,希望社會各界互相理解,達成共識。
丁啟安稱,政府需清晰土地儲備及臨時使用的定義,又指土地臨時使用的特點是投入較少、可回復且容易更改用途或用途多樣,當中的具體程度需社會討論,建議可設分級制,之後再借助社團或諮詢委員會收集社會意見。丁啟安又指,閒置地的位置決定用途方向,政府既要收集市民意見,亦要科學分析土地特點,通盤考慮,並相信當政府完善土地儲備機制後,未來臨時使用閒置土地的速度會有提升。
中區社諮委曾家樺建議政府可借「一戶通」開展線上問卷,廣泛收集閒置土地的當區居民意見及構想,讓居民有參與感,並建議若有民生區的臨時用地未有重要規劃,可考慮短期租借予民間商業團體經營,透過市場機制發揮土地價值。
曾家樺表示肯定並理解政府逐步活化閒置土地的方向,他指出,過去曾收到風順堂區及舊區學校反映體育場地不足,政府積極利用閒置地臨時用作自由波地,優先給予學校使用,能填補學校運動場地不足情況,希望未來在空間運用及功能上發揮更大作用,又稱居民對部分閒置地臨時用作停車場表示歡迎。
丁啟安表示,澳門人口密度高,土地資源極度緊缺,政府透過填海造地、跨境合作及依法收地多管齊下儲備土地資源。他肯定新一屆政府以開放態度推動臨時用地,回應社會訴求,提升居民「獲得感」與「幸福感」。他指出,城市建設需時且受經濟條件制約,閒置地可視為發展過渡期,而臨時使用屬「雙刃劍」,雖回應民生需求,但可能影響土地長遠規劃,呼籲社會理性看待「有借有還」原則,臨時措施非永久方案。他強調需凝聚社會共識,部分臨時用途若獲社會認可且符規劃方向「或可轉正」,但要避免因習慣性使用阻礙長遠發展。
政府早前公佈了9幅閒置地的臨時使用規劃,3幅將用作興建臨時自由波地,首次引入標準足球場建設;另外6幅用作臨時停車場,以及環保加分站和新能源車充電設施。曾家樺對政府逐步活化閒置地表示支持,指現行方案能解決迫切民生問題。他透露,風順堂區及舊區的學校長期面臨運動場地不足,部分籃球場更不符標準,臨時自由波地優先供學校使用將有效填補缺口;他建議開放課餘時段供公眾使用。
有聽眾冀擴運動設施。丁啟安稱,指室內球場建設受限,需科學評估用地特性,非每幅地都追求「全齡友好」,要考慮每幅地的具體用途和全盤規劃,且不適合設置過多用途,亦要視乎所在位置、周邊功能及交通連接,應按區域人口結構配置。曾家樺則倡議平整現有空地如司打口、雅文湖畔等,提升利用率,並建議政府設立專責小組或定期檢測進度的專責部門,加速落實臨時用地規劃的進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