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評論: 賴清德「團結十講」實為分裂宣言

  【中新社北京6月26日電】臺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日前開啟所謂「團結國家十講」,宣稱要團結臺灣、傾聽民眾聲音。然而從首兩講內容看,這場號稱「團結」的巡講沒有任何求同存異、彌合分歧的考量,而是賴清德為宣告「台獨」、鬥垮在野黨、轉移視線而做的政治表演與分裂宣言。
  所謂「團結十講」的分裂色彩至少體現在三點。
  一是繼續煽動民粹,分裂島內社會。
  「團結十講」是為了團結誰?充滿鬥爭性與分裂色彩的講話內容說明,「團結對象」顯然不是大多數的臺灣民眾,而是「台獨宇宙」的同溫層。
  臺灣輿論觀察到,這次巡迴演講安排在「17項因應策略」實施之後,將寒蟬效應再推高一層——以意識形態畫界,民眾要麼站在民進黨主張的「台獨」立場,要麼就有可能被貼上「統戰、滲透」的匪諜標籤。
  在「十講」主題中,不乏所謂「民主」「團結」等宏觀辭彙,卻對兩岸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主流民意視若無睹。賴當局蓄意破壞兩岸正常交流的種種倒行逆施,無不透露著明晃晃的政治算計,卻對臺灣民眾切身利益充滿傲慢與顢頇。
  顯然,如今的臺灣社會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分裂,賴清德卻在大言不慚地講「團結」,實在諷刺。
  二是謀求政治私利,分裂政治生態。
  針對24席中國國民黨民意代表的「大罷免」剛成案之際,賴清德便開啟宣講行程,其政治意圖昭然若揭——為其一手策劃的「大罷免」添把火。「團結十講」像對在野黨的「十面埋伏」,意圖殲滅賴清德的眼中釘。
  此前賴清德多次宣稱要「洗滌人心」,在此次巡講第二講中更變本加厲稱「將透過一次次選舉、罷免來『打掉雜質』」,是否政見不同者都是所謂「雜質」?「團結」就是「打掉雜質」?此番論調令人不寒而慄,馬上激起臺灣社會普遍質疑和譴責。
  三是割裂兩岸歷史,分裂兩岸連結。
  賴清德的第一講從「歷史」談起,不僅套用所謂的「國家四要素」鑿空立論,企圖論證「臺灣是個國家」,更用偷樑換柱的詭辯極力撇清史前時代以來臺灣與大陸的聯繫。
  稍有自然和歷史常識的人都清楚,考古學、遺傳學等領域的諸多證據證明,不同階段的臺灣史前文化都與大陸緊密關聯;三國時期以來,大量史書文獻對中國人民開發、治理臺灣也有清晰明確的記載。賴清德妄稱歷史上兩岸「沒有任何關係」,十分荒唐。
  事實上,賴清德「定向剪輯」歷史片段服務其「台獨史觀」已經「駕輕就熟」,目的是解構臺灣民眾對祖國、民族的認同感,植入「台獨」分裂意識,拉高兩岸對抗態勢,用心險惡。
  當「團結」成為製造分裂的托詞,臺灣民眾才是這場鬧劇的最大受害者。事實上,真正的團結路徑一直明確而清晰——停止操弄「台獨」議題,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加強與大陸交流往來;停止政治惡鬥,尊重島內主流民意。唯如此,兩岸之間及島內民生若干困境才有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