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進黨爆發「跳船潮」,繼台灣基進黨在高雄市的唯一一席市議員暨市黨部主委張博洋於前日宣布將於今年七月退黨後。台灣基進黨在台南市的議員李宗霖,也於昨日宣布,即將「從台灣基進畢業」,正式退出政黨。加上過去的曾任台中市「立委」的陳柏惟,及時任基進黨發言人兼高雄市黨部執行長的楊佩樺也已經退黨,基進黨已有四名重要人物「跳船」。按照團購電商名人「486先生」(陳延昶)的分析,基進黨已經名存實亡不可能東山再起。
實際上,在這兩天先後宣布退黨的張博洋和李宗霖,是台灣基進黨目前的唯二位政治公職——「直轄市」議員。在兩人退黨後,台灣基進黨已經全無政治公職人員,等於是「陽春在野黨」,已無實質的存在意義。
而且,如果說,作為曾經是台灣基進黨唯一「立委」的陳柏惟,是在遭到「罷免」,成為台灣地區政治史上首例被「罷免」的「立委」後,因為不滿基進黨中評會認定其「違紀助選」(無黨籍議員參選人陳建良和民進黨台南市議員參選人王宣貿的競選看板使用了陳柏惟的個人肖像),而受到處分,在憤而辭去黨職,更隨後宣佈退出台灣基進黨,當時是屬於無公職身份的話,張博洋和李宗霖因為是台灣基進黨現任的唯二政治公職據有人,因而對台灣基進黨的打擊甚大。
但對於台灣基進黨的發展前景的阻滯來說,當時已經沒有政治公職的陳柏惟的退黨,影響更大。實際上,在政黨組織架構及運作模式上,台灣基進黨與被稱為「一人政黨」的台灣民衆黨極為相似。——後者因柯文哲的意念而成立,而且全黨的光環基本上是聚焦在黨主席柯文哲的身上;而前者的政治光環,也曾經基本上聚焦在當選「立委」并兼任基進黨發言人的陳柏惟的身上,中央黨部從黨主席到一級機構的主管,不但是出鏡率與聲量都不高,而且都是為陳柏惟一人服務,因而當時的基進黨也是以陳柏惟一人為核心的「一人政黨」。在陳柏惟退黨後,曾經風光一時的台灣基進黨就逐漸光暗環淡。
實際上,在二零二四年的「立委」選舉前,台灣基進黨雖然喊出拚「百萬票衝過百分之五」,盼獲「立委」席次,並能組成黨團,成為「大黨」。但在「區域立委」方面,推出的兩名候選人只獲得三萬二千五百八十三票,得票率僅為百分之零點二四,遠不如陳柏惟在二零二零年「立委」選舉時,「空降」到台中市第二選區挑戰國民黨在當地的「地頭蛇」顏寬恆所獲的十一萬二千八百三十九票;而在「不分區立委」方面,共提名七位候選人,但只獲得九萬五千零七十八票,得票率也僅為百分之零點六九,比二零二零年推出六位候選人,共獲四十四萬七千二百八十六票,得票率為百分之三點一六,下跌了二點四七個百分點。當然結果不但是全軍盡墨,而且與「百萬票,百分之五得票率」的訴求,天差地遠,據說主要是因為陳柏惟退出了台灣基進黨。現在,台灣基進黨連僅有的兩席市議員,都宣布退黨,那就極有可能是名存實亡了。
台灣基進黨的要員紛紛「跳船」,一方面是如同在「太陽花學運」中崛起的「激進台獨」政黨如「時代力量」等那樣,其主要骨幹都是一批政治投機客,追逐政治名利,哪裡對自己有利就靠掛哪裡,就像林昶佐、林飛帆、黃國昌、陳為廷、劉勁文(妖西)等人那樣;另一方面,他們並非是因為他們與黨中央的理念有差異,實際上這些人仍然死抱「台獨」的基本理念,與台灣基進黨的宗旨一致,但在實質操作層面,這些要員不滿基進黨中央「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代表正義、清高、有理念,而不願面對選票、社會現實、合作對象的實際情況。
實際上,台灣基進黨是一個「激進台獨」政黨,自我定位為「台獨左派剛性政黨」。原於二零一二年以「基進側翼」之名成立,並於二零一五年七月向「內政部」登記為政治團體,二零一六年五月五日以「基進黨」為名向「內政部」登記為政黨,二零一九年四月二十九日改用「台灣基進」現名。
「基進側翼」曾於二零一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當時任國台辦主任的張志軍到高雄參訪時,在漢神巨蛋會館外集結「抗議」,並在張志軍參訪途中設絆阻擾。也是在這一年,「基進側翼」率先喊出「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的口號進行集結、入政,這句口號在「二零一六」的大選中,為蔡英文和民進黨所用。
「基進黨」成立後,狂熱鼓吹及積極推行台灣「正常國家化、主權自主化」與「去中國化」。作為台灣本土極端深綠的小黨,在其政論宣傳中,大部分的內容除了對國民黨的政策、政黨形象與政治人物進行抨擊外,就是渲染「恐中」與「反中」的綠色恐怖氣氛,製造「大陸威脅論、壓迫論及滲透論,積極配合民進黨的各種「去中國化」操作,包括推動「中華航空」改名事件,提出「護照國名」改台灣的決議案、堅持所謂的母語問政等等。時任台灣基進黨「立委」的陳柏惟,還曾經與民進黨「立委」尤美女一道,提交《境外勢力影響透明法》的法律草案,條文要求與境外勢力有代理關係,且意圖影響選舉、公投、政策行政與通訊傳播等活動者進行登記。比蔡英文和民進黨當局提交的「國安五法」尤其是《反滲透法》法案還要早。
二零二零年發起罷免高雄市長韓國瑜的「罷韓四君子」,其中的張博洋,就是台灣基進黨的新聞輿情部副主任,亦即今次宣布退出台灣基進黨的高雄市議員。
兩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