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香港可謂「旺丁又旺財」,超110萬遊客比去年同期增加逾兩成,同時展現了多樣化的消費新業態。其中內地旅客近92萬人次,同比增長約20%,非內地旅客約18萬人次,同比增長約31%。從這些數據可知,香港旅遊業發展勢頭相當理想。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雜音冒出來——有人認為內地遊客的「特種兵式」旅遊和「窮遊」對香港旅遊業和整體經濟貢獻不大。香港《星島日報》7日明確表示,這類說法多多少少帶有貶義的意味,甚至是歧視,「我們不同意這種負面的標籤」。
好客的城市要有包容氛圍
有港媒報導稱,今年「五一」期間,一些內地旅客採取「特種兵式」旅遊方式光顧香港,包括在速食店等地過夜。比如在淩晨兩點的北京道麥當勞,有50多名遊客就睡在座椅上,行李箱堆成臨時屏風。有部分媒體和線民稱,這種「窮遊」很「丟人」。
對此,行政長官李家超6日強調,香港既有高端訪港旅客,也有非高端旅客,作為好客的城市要有包容氛圍。他強調香港要塑造樂意、包容和照顧不同旅客的氛圍,這些會為整體的旅遊經濟帶來正面影響。他認為,香港作為好客的城市,一定要給予所有旅客「香港是歡迎旅客來」的感覺,如果只是歡迎某類旅客,對香港形象不好,也不會成為旅客喜歡的地方。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提及,訪港旅客遍佈香港不同景點,酒店入住率普遍達到90%,主題公園、山頂、昂坪等地的人流非常暢旺,灣仔及黃金海岸無人機表演、5月4日的賽馬及太平清醮等均吸引大量旅客。
旅遊業議會總幹事楊淑芬接受電臺訪問時表示,有些旅客以最低成本模式旅遊,最重要的是令香港依舊保持吸引力。她認為,如果之後經濟轉好,這些旅客再訪港時消費模式或許會不同,她強調旅遊業要本著好客精神接待。職業訓練局酒店及旅遊學院課程總監黃家榮說,現在留意到「特種兵式」旅客比較年輕,而且經濟能力未必太強,但他們有興趣遊覽香港,只是消費模式「比較特別」。
多名立法會議員表示,相關數據正反映出香港仍是旅客的重要目的地,但需針對旅遊模式變化,全方位優化旅遊配套,提升承載力。出身酒店家族的立法會議員梁熙稱,香港現階段要不斷地適應、配合旅客最新旅遊模式,並吸引他們持續來港。他認為香港的網吧或卡拉OK場所等,可以參照日本等地做法,推出「過夜套餐」服務,讓部分有過夜需求的旅客如年輕的背包客,在香港可選擇性價比高的場所「借宿一宵」,這也是香港旅遊界下一步可以探索的方向。梁熙稱,隨著遊客消費模式轉變,香港也需要給出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在高消費力旅客方面,可通過私人遊艇遊河、高級包廂觀賞賽跑等吸引他們光顧;至於家庭客則要提高行程的性價比,例如將主題公園和景點門票捆綁發售等」。
消費模式的轉變
有港媒提及,近年內地客流行「窮遊」,在社交媒體上,西貢萬宜水庫、維港等標榜「香港旅遊免費打卡景點」的搜索長期位居前列。與此同時,也有遊客表示,自己選擇在速食店過夜並不一定因為「窮」。據香港「01」網報導,有遊客稱自己準備看日出,時間上不方便回旅館落腳,才在速食店多待幾個小時,也不認為在店裏過夜就「丟人」。對此,也有香港線民表示理解,同時提醒遊客在外過夜注意安全。有線民評論稱,「很多年輕人的旅遊不是為了享受和放鬆,而是為了出來看看這個世界」。
香港《大公報》7日總結了香港旅遊新業態:首先,傳統鬧市如銅鑼灣、中環、尖沙咀一帶依然遊人如織,這些地區是香港地標,也是購物和消費中心,對不少遊客特別是首次來港的遊客,仍具有強大吸引力;其次,小眾景點如鲗魚湧怪獸大廈、大圍村的悠閒風光、堅尼地城海旁夕照等,是具有地方特色、古典韻味或彰顯香港城市森林風貌的地點,在社交媒體推介下成為打卡熱點,適合那些追求獨特個性、崇尚悠閒的年輕遊客。
報導認為,深度遊、綠色遊成為時尚,像萬宜水庫東壩一帶是觀賞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特色六角柱石的最佳地點之一,慕名而來的「特種兵」遊客絡繹不絕,做好交通配套特別重要。此外,遊客分化明顯,既有帶帳篷過夜、啃麵包的低消費遊客,也有住高檔酒店、乘遊艇、看表演的高消費遊客,「消費的豐儉由人,顯示香港要做好遊客的分類,提供針對性的服務」。香港既有自然風光,更有文化內涵,今年佛誕、長洲飄色、譚公誕巡遊正好與黃金周重疊,吸引大量遊客;西九文化區也是人潮湧動;中西文化薈萃是香港的最大旅遊賣點,一些地方文化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但帶有鮮明香港特徵。
《大公報》文章認為,「五一」假期就像一面鏡子,折射遊客消費模式的轉變。分析、總結、把握好這些新業態,是香港發展高質量旅遊的關鍵。
長遠價值不可估量
《星島日報》7日發表社論稱,「特種兵式」旅遊是一種高效旅行,講求以最短時間和最低成本走訪最多景點,很多時候都是當日來回,或者隨意找個有瓦遮頭的地方借宿。這種旅遊模式未必可為接待城市創造即時的經濟價值,但附帶的價值可以很大。「試想,幾名內地年輕人把拍攝的漂亮照片放在社交媒體上,就等於為香港做了免費宣傳,吸引更多人來港打卡,同時為餐飲、零售、交通等周邊行業創造潛在客源,過程中可以產生的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文章提到,「特種兵式」旅遊不僅發生在香港,也發生在北京、上海,甚至相對偏遠的西部地區。不少香港年輕人也有睡歐洲火車站的經歷,嘗試「窮遊」。「站在遊客的立場,精打細算換來難忘的體驗;站在東道主的立場,未必可以即時賺大錢,但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是有賺無賠的。」一些負面、短視的看法「不可取」,因為香港作為一個高度開放的國際大都會,只有開門迎客的理由,沒有「揀客」的理由。
文章稱,從整體旅客(包括內地客)數字增加這一事實可見,香港的號召力不但沒有消退,反而正在增強。「這個勢頭我們一定要把握住,進一步做好旅遊配套服務,更好地照顧旅客的喜好,特別是要及時識別客人的口味變化,動態作出調整,務求做到客人有新的需求,我們就報以高質量的服務。這樣,香港旅遊業的生命力才會越來越旺盛。」
(楊偉民/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