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首訪甘肅 文化科技成雙主軸
【香港中通社6月27日電】臺灣當局前領導人、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27日結束訪陸行程返臺,此行從東南沿海開始,至西北內陸告一段落。在甘肅的一周時間,馬英九率臺青在天水共祭伏羲,到敦煌觀莫高窟,參訪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光電博覽園,行程安排呈現文化與科技雙主軸。
離開福建後,馬英九一行轉往甘肅,第一站即是在天水出席「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經過擊鼓鳴鐘、恭讀祭文、鞠躬敬祭及樂舞告祭,馬英九走到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像前,親自獻花並整理綬帶,氛圍莊嚴肅穆。
去年曾到陝西黃陵出席公祭軒轅黃帝典禮,馬英九今年帶領臺灣青年參加共祭伏羲大典,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是他訪問大陸的鮮明特色。祭典結束後,馬英九特別表示,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對後世的深遠啟發意義非凡,期許海峽兩岸年輕人,通過參與莊嚴儀式感受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
循文化脈絡,沿河西走廊,馬英九23日到訪「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以及雷臺漢墓、文廟;26日至敦煌參觀「千佛洞」莫高窟,並出席「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活動」。在活動致辭中,馬英九感慨中華文化的包容力、創造力與生命力,向兩岸同胞發出呼籲,「重視與傳承中華文化是兩岸共同的責任」。
隨行的臺灣學生過去只在課本上見過嘉峪關、莫高窟,如今親眼得見,無不感到興奮與訝異。登上雄關,走進石窟,有同學感歎,自己仿佛握到一把時空鑰匙,能夠穿越古今,感受到跨越時代的故事。
中華文化璀璨的瑰寶令人流連,此次甘肅行別緻的行程安排,又用大陸航太航空、綠色能源的科技發展成果,把馬英九與臺青們拉回當下。
24日,馬英九前往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參訪東方紅衛星發射場遺址、載人航太發射塔架等地。在全鋼結構、主體設施75米高、含吊車和避雷針總高105米的發射塔架前,馬英九讚歎「很雄偉」,也與臺灣同學們不停合影紀念。
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透露,看到大陸獨步全球的航太技術,臺灣同學們都感到非常興奮,馬英九更忍不住感慨,「中華民族真了不起」。
訪陸最後一站,馬英九一行27日來到敦煌光電博覽園,參觀占地面積800公頃,由40多萬片的太陽能板與260米高發電塔組成的「超級鏡子發電站」。心繫臺灣正面臨的能源危機,馬英九聆聽講解的同時,還不時低頭做筆記,也屢屢向講解員提問。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與日新月異的中國技術,交織出馬英九的首次甘肅行。由於到訪的許多地點都是聞名海內外的旅遊景點,馬英九也被兩岸遊客「野生捕獲」,一聲聲「馬先生好」的招呼聲,也再度印證「小馬哥」在大陸的高人氣。
臨近訪陸行程結束,一位臺灣同學分享體會說,原以為大西北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到了才發現有如此豐富的文化遺產與科技成就。突破固有印象,互相欣賞學習,正是馬英九率臺青訪陸等諸多兩岸交流活動的重要目的,兩岸有海峽之隔,更有文化、制度之隔,唯有交流互動,方可實現「和」與「合」。
參訪敦煌光電博覽園 馬英九結束訪陸返臺
【香港中通社6月27日電】臺灣當局前領導人、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率臺灣青年學子第四次訪問大陸,27日參訪敦煌光電博覽園,結束後啟程返回臺灣。馬英九對大陸光電發展展現濃厚興趣,聆聽講解的同時,還不時低頭做筆記。
應大陸方面邀請,馬英九率臺灣「大九學堂」青年學生14日赴福建、甘肅參訪,期間出席海峽論壇、共祭伏羲大典、「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活動」,27日為此次訪陸行程最後一站,到訪敦煌光電產業園。
馬英九一行當天上午到敦煌首航節能新能源公司旗下的熔鹽塔式光熱發電項目參訪,該項目又稱「超級鏡子發電站」,由40多萬片的太陽能板組成,通過反射大量的陽光聚焦在塔頂進行發電,發電站占地面積800公頃,電站設計年發電量達3.9億度。
馬英九對光電技術展現出濃厚興趣,認真聆聽講解之外,不時低頭做筆記,也對此向負責講解的首航高科能源技術公司董事長黃文博提問。由於黃文博是福建泉州人,有「地瓜腔」口音,馬英九笑著說「聽著很親切」。
隨團的臺灣學生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很遠就看到發電塔在戈壁中閃閃發光,可以說是「西方明珠塔」,跟上海東方明珠相比毫不遜色;另一名學生表示,臺灣太陽能產業還不夠發達,希望未來兩岸之間能在光電發展上多交流、合作。
當天行程結束後,馬英九一行中午先從敦煌機場飛往上海,再搭乘晚間7點左右航班返回臺灣桃園機場。
海峽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