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海域利用應改變過往看待發展的眼光 陳觀生

政府日前向城規會介紹城市發展策略 (2016-2030) 報告。報告提出建設第四空間,即利用海域,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政研室首席顧問米健指出,第四空間是為了讓中央明確本澳需要新空間發展,正在制訂的澳門海域利用與發展的中長期規劃2016-2036,將來本澳的第四空間地點會更明確。他認為本澳可以路環為起點,向西發展與內地的島嶼和港灣形成海上金三角。中央政府明確澳門特別行政區海域面積為85平方公里,為澳門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擴展了新空間。本澳社會對於如何利用海域十分關注,澳門海域利用不僅是為了填海,應改變看待環境和發展的目光,跳出澳門來看海域利用和規劃。

本澳城市發展未來在於海域利用

媒體報導,政府向城規會介紹城市發展策略 (2016-2030) 報告。報告提出未來城市功能區域的發展方向,包括澳門半島以居民居住、展現特色、發揚傳統、公共服務、商貿中心及產業轉型升級為基本方向;氹仔以已形成的功能區域為基礎,優化配套設施,逐步形成生活居住、文體活動、娛樂博彩和旅遊休閒的新中心;路環以生態養育、旅遊休閒和文化遺產為主,形成澳門綠色發展和旅遊休閒的中心。同時提出利用海域形成澳門新的發展空間,即透過填海造地,並以三個「高端」,即高端集中、高端集約及高端精緻為原則思路,促進和實現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形成高端產業中心。對於報告提出建設第四空間發展高端產業,有城規會委員提出,在本澳的海岸對開填出島嶼,對沿岸景觀,尤其是路環對開的景觀都有不好的影響。政研室首席顧問米健回應指出,黑沙對面的海域必須保護,第四空間的位置絕對不會在路環對面,至少會於 5公里以外。他指出,85平方公里的習慣水域可利用空間有限,中國海洋大學提出 3個方案,包括現有的新城 A區、路環以南繞過橫琴所規劃的填海區位置,以及東面靠近機場跑道的位置,但機場附近海域的水較深,成本非常高,而且由於海浪高至 7米,興建何種設施也會有問題。

由《澳門特別行政區城市發展策略(2016-2030)》內容來看,澳門半島、氹仔及路環空間的發展方向是在現有基礎上的調整和強化。在本澳未來城市發展方向中,真正可以重新規劃的是報告首次披露利用海域填海形成本澳的「第四空間」,以及如何利用好中央政府明確澳門特別行政區的85平方公里海域,甚至是超過這個海域的規劃建設。

本澳長期的行政管理和對水域的使用所需,如填海造地、疏浚河道、船隻停泊、港口交通、水警履行職務維護水道秩序等,都涉及到水域航道管理權的問題。中央政府明確澳門特別行政區海域面積為85平方公里,為澳門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擴展了新空間。有學者指出,中央政府「將為經濟多樣化給澳門更多水域,主要是為了建造更多的填海區,在那裡可以開發新的產業和新的業務領域」。這位學者預測,澳門將有很多鄰近內地的土地,但他也強調,即使區域一體化可能不是中央政府方面有關水域決定的目標,但它也是「客觀的趨勢」。

據葡文傳媒報導,曾在80年代參與澳門公共水域劃分的安棟樑認為,儘管未來的填海區需要中央政府的確認,澳門「也將有規劃其海岸線的能力」。中央政府的決定「顯示出對澳門的極大信任,這對澳門擴大其整體規劃能力非常重要,然而,這直接影響城市未來發展的行政程式和管理的便利化,也讓澳門的責任更重,尤其是澳門需要具有海洋工程建設和海洋開發科技的能力」。安棟樑表示,「澳門地區發展被認為是一種綜合方式,應該被更多地納入區域一體化中」,他還強調,「澳門擁有水域權不僅是為了填海」,「我認為,它將改變人們看待環境和發展的目光,認為會對此給予更多關注」,安棟樑稱,「看到越來越多人承認澳門對區域一體化的重要性」,並認為「澳門採取的所有措施,尤其是邊境領域的措施,都與澳門回歸後50年的整體規劃有關」。

由此可見,本澳城市發展的未來在於如何利用海域。因此,行政長官崔世安早前發表明年度施政報告稱,澳門特區城市發展策略 (2016-2030) 將於今年底完成,以明確城市未來發展建設的原則、理念、價值體系、功能佈局和總體方向。政府將依據城市發展策略編制總體城市規劃,並將在 2019年完成。另外,澳門特區海域利用與發展中長期規劃 (2016-2036) 研究將於明年初步完成,為未來 20年利用、發展和保護海域作出全面部署與總體安排,同時,完成勘定海岸線的工作。

發展海洋經濟需跳出澳門來看

米健在介紹城市發展策略 (2016-2030) 報告時表示,提出「第四空間」是基於澳門土地資源有限,將來發展不可避免要填海。與內地有關部門提出過初步設想。有建議澳門第四空間應設在澳門以南,再向西發展,選址可以由路環黑沙與黃茅島之間中段約五公里海域,未來與珠海高欄島形成海上金三角。假如二十年內能形成金三角,澳門將會成為海上都市的中心。米健並指澳門未來發展不應僅限於八十五平方公里海域,但首要做好海域養育,讓中央滿意,然後尋求更大的發展。

隨著中央政府將澳門特區海域明確為85平方公里,澳門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積極把握海洋潛在優勢, 配合中央的支持政策,發展澳門的海洋經濟,令人有無窮的想像空間。除了填海造地擴大本澳發展空間,在民生方面亦有望治理本澳內港水患和緩解城市交通等問題。在海域利用上,現時有不少人提出,本澳還可以發展海洋經濟,可從幾個方面著手,一是發展一系列旅遊及遊艇業和「海上休閒體驗之旅」 等海上旅遊活動;二是海洋生物資源以及海洋保育、海洋生態環境;三是海洋再生能源發展和海洋資源維護。

本澳要發展海洋經濟,85平方公里海域其實可以發揮的作用和空間不算很大,因此必須跳出澳門來看澳門的海洋經濟。

首先,澳門規劃和管理海域需要中央各部門支援和協助,這方面工作特區政府已經進行。行政長官崔世安11月率團到北京拜訪中央部委,就妥善處理本澳海域日後的規劃,聽取意見及交流工作進度。崔世安表示,中央公佈明確本澳海域至今,特區政府對於海域立法工作,相關部門已就規劃、利用和發展等作大量研究分析工作,亦學習不少經驗。崔世安稱,在規劃海域方面,對於本澳而言,如何發展及妥善管理好海域是一項新工作,既是中央政府的期許,更關乎到市民福祉及特區今後發展。崔世安稱,特區政府已開展澳門特區海域利用發展中長期研究2016-2036年,今次到北京將拜會相關部委,交流工作進度,聽取意見,互相溝通及支持。他相信,保持相關溝通方式,有助順利推進整個海域規劃及後續工作。

政府代表團結束在北京拜會中央部委行程後,政府發言人辦公室的新聞稿表示,特區政府在今次行程中,就澳門海域利用與發展中長期規劃 (2016-2036)研究,聽取中央部委的指導意見和建議,獲得多個部委正面積極反饋。另外,特區政府瞭解到,中央政府已研究制訂支持澳門參與和助力 「一帶一路」建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深信相關政策措施出臺,將有利於澳門解決發展難題。特區政府將把握好難得的機遇,利用好中央給予的支持政策。

其次,澳門需要利用區域合作發展海洋經濟。本澳作為大珠三角洲的頂點,發展海洋經濟,將有利推進粵港澳更深入合作,促進三地的協調發展和繁榮穩定。在現有的資源和政策上加以發展,可帶動其他經濟產業發展,甚至會創出新的經濟模式。

在區域合作中,關鍵還看珠澳之間的合作。就海洋經濟來說,珠澳之間在旅遊和港口發展方面的合作至關重要。

按照珠海目前的思路,海島遊與遊艇旅遊的互動發展將成為珠海濱海旅遊近期的主要內容。在海島旅遊方面,珠海正編制並實施海島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海島旅遊開發的功能定位,慎重進行開發。據瞭解,珠海將以東澳島、桂山島、外伶仃島為重點,在海洋生態資源和環境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啟動萬山群島旅遊開發,打造以「萬山群島秀」為品牌的多元化的旅遊業功能體系,形成休閒度假、主題體驗、海上活動和文化創意四大功能,建成「世界級群島休閒度假區」。

儘管珠海海島旅遊市場日趨火爆,但在海島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和整合上仍面臨著不少問題。據瞭解,珠海雖有上百個島嶼,但至今被開發的也只是萬山島群中的幾個海島,而相對國外開發成熟的海島而言,珠海的海島基礎設施相對陳舊,配套缺乏,制約了海島旅遊的進一步發展。海島游的旅客對珠海抱怨最多的就是遊樂項目太少,除了沙灘還是沙灘,產品的吸引力有待提升。目前珠海海島旅遊處於開發初期階段,仍以自由式旅遊為主。隨著一些知名企業開始進入,一些建設項目,如格力集團的整島開發項目的進駐,以前粗放、無計畫的海島旅遊發展模式開始改變。「有了一個新的局面,但成熟的市場還沒有形成」。這些都是珠澳合作互惠互利的條件。但本澳與內地的遊艇自由行合作卻是與中山神灣作為開端,而不是最應該合作的珠海來實行,雖未知內情如何,亦顯示珠澳在旅遊合作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

至於港口發展的合作,很多專家已經提出了不少意見。由於澳門地理位置的影響,其港口水淺,不能修建深水良港,不管是內地還是外港,枯水期的水深都在零點五米以下。天然航道雖然經常疏通,其深度也只有三至三點五米,二千五百噸以上的船隻就不能通過。而珠海則由於其經濟體制的限制和國際港口的管理經驗的缺乏,即使有深水港的條件,也難以有足夠多的航線發展成一個國際性的港口。因此,珠海和澳門要擺脫自身條件的限制,需要兩地聯袂起來,共同發展海上事業。

珠海有深水港條件。珠海高欄港位於珠江口西側、崖門與雞啼門之間外側的黃茅海灣口,面臨南海、內聯珠江水系,經濟腹地遠達自然資源豐富的雲南、貴州、廣西。高欄港是一個豐水少沙以納潮為主的深水良港,港區水域面積85km[2],諸島內側岸線長30~40km,可建設100多個泊位,最終發展規模達20~30億t以上。 它將成為區域性的遠洋貿易運輸中轉樞紐港。澳門作為一個自由港,地理位置優越,是珠江三角洲以及祖國大陸通向世界的視窗和橋樑。澳門和珠海唇齒相依,與珠江三角洲水乳交融。澳門中型海港和珠海大型高欄港之間互補性強,可以加強合作,共同發展。澳門的穩定和繁榮,可以輻射到廣大的珠江三角洲西翼,促進該區域的經濟騰飛。祖國內地的強盛又是澳門穩定繁榮的根本保證。

本澳優勢在於海洋文化平臺

海洋文化指緣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是人類基於對海洋本身的認識、利用而逐步創造和積累起來的精神、行為與物質財富的總和。隨著「海洋世紀」的到來,人類開發海洋的步伐大大加快。

海洋是澳門文化的搖籃。海洋文化的發展,使澳門完成了從普通貿易泊口到國際貿易港的演變。幾百年中西文化的交匯融合,形成了澳門的多元文化社會。良好的國際條件,使澳門成為未來葡語國家和拉丁文化地區國際交往的平臺。

發展海洋經濟離不開對海洋文化的研究,首先,海洋文化資源是海洋資源的重要組成,加大對海洋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能夠直接推動海洋經濟的開發,如海洋旅遊業、海洋文化產業等;其次,澳門海洋開發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研究其歷史,能夠為我們今天利用海洋資源提供借鑒;第三,研究海洋文化史,尤其是其中的海防史、海戰史,有助於喚醒、提高人們的海洋意識、海防意識。

澳門開埠四百餘年,曾有百餘年華洋貿易第一大港的地位,1845年和香港一樣同是中國沿海的兩個自由港。鴉片戰爭以後,英國殖民勢力逐漸取代葡國在東亞的勢力,加上澳門港處在珠江口西側泥沙迴淤地段,港口日益淤淺,沿岸水深不到4米,不適應現代遠洋巨輪進出,又沒有鐵路、機場、高速公路構成綜合運輸樞紐,無法與國外直接聯繫,澳門的國際客貨運輸都要經過香港轉運,加上運作問題,其自由港功能幾乎名存實亡。

歷史上,城市的興衰與港口的發展密切相關。香港和澳門的地位升降關鍵在於香港有一個天然的深水良港。雖然兩地都實行自由港政策,由於澳門沒有深水良港,約90%的進出口貨物通過香港的大型遠洋貨輪上駁運的,既增加了交通成本,又嚴重制約了出口市場的壯大。

從澳門進口市場看,香港歷來是澳門主要的進口來源地,香港佔澳門入口總値一直居各國地區的首位,目前澳門港口的年輸送量不過300萬噸左右,貨櫃輸送量不過8.3萬個標準箱,尙不足以負擔深水港及航道開挖,建設和維護的費用。

近年,隨著澳門經濟發展,不少人提出澳門應該有自己的深水港,否則澳門的國際航運始終受制於人,而且大大提高了運輸成本,從而削弱了澳門產品的競爭力,嚴重束縛澳門製造業、轉口貿易等經濟發展。僅以貨櫃運輸爲例,目前一個標準貨櫃從澳門港用千噸級小型貨輪運到香港,轉上遠洋貨櫃船,運費、裝卸費及各種雜費合計爲10,655澳門元,比從香港到毆美的費用還高,每年8.3萬個標準箱,運費總支出達8.8億澳門元,這筆費用全都要澳門進出口產品、原料來承擔。2010年澳門貨櫃輸送量若達到75萬個標準箱,運費總支出達80億澳門元之巨。港澳之間的貨櫃運有許多地方可以改進,若引入競爭機制、提高運輸及辦事效率、淸理各種亂收費,運費可以大大降低,不過每年幾十億元的運費支出是十分可觀的。香港7號、8號貨櫃碼頭的建設費用分別爲20多億元,澳門用節省的運費建深水港就可擺脫依附香港中轉的局面,尤其是香港港口已飽和的狀況下,未雨綢繆,必須超前規劃建設深水港,才能滿足21世紀澳門經濟發展的需要。

雖然本澳目前沒有深水碼頭,但澳門自由港的功能優勢是內地任何港口所不及的,澳門應十分珍惜這個資源的利用,不過,祇有建成深水港,澳門自由港的功能才能充分發揮。澳門有了深水港,就可以吸引內地,尤其是粵西、大西南大宗進出口貨物,澳門的經濟規模就可以上一個新的台階。當港口輸送量達到1000萬噸的時候,港口及其配套、帶動的行業可提供約2.5萬個就業機會,佔1994年全澳勞動就業人口的11.36%,約可創造140億澳門元的生產總値,相當於澳門1994年本地生產總値518.4億元的27.0%,這是相當可觀的。就業人口增加可相應增加人口規模,就能夠促進房地產、餐飲、商業等經濟全面發展。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是國家利益拓展的重要戰略空間,是人類社會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直接關係到國家的政治安全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決定著國家的未來。在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背景下,澳門海域面積的明確,為澳門更有效地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積極參與和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歷史發展機遇。

無論如何,在制定涉海規劃、海岸整治與修復、濕地保護等海域利用的各個方面方面,本澳應改變以往看待發展的眼光。抓住機遇、科學謀劃並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打造新的發展平臺,必將切實促進澳門經濟實現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