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民盟在澳門的革命活動

1947年冬,中國民主同盟港九支部派彭中英駐紮澳門,組建中國民主同盟澳門分部。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托言商船遇險,借地晾貨,賄賂明朝官吏准許其交納租金居住澳門。從此,澳門便長期被葡萄牙殖民者所霸佔,並一步步地淪為葡萄牙的殖民地。這是中國沿海地區最早淪為殖民地的一個半島。

1947年,解放戰爭已經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階段。珠江三用洲一帶人民武裝力量迅速發展壯大。中山五桂山區遊擊隊的活動範圍,兒乎覆蓋了全縣;順德也建立了珠江縱隊順德獨立團;江門、新會、番禺等地時常有遊擊隊的足跡;各地方的武工隊更像是雨後春筍一般,在珠江三角洲各鄉村建立和發展起來。

但是,國民黨反動派不甘失敗,拼命作垂死掙扎,一方面利用特務對革命人民的跟蹤盯梢,到處設專檢查,另一方面加緊鎮壓革命人民。而遊擊區遊擊武裝隊伍的武器、彈藥與物資供給,一時又跟不上部隊發展的需要。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澳門這塊不屬於國民黨反動派管治,而又同珠江三角洲各市縣、鄉村聯繫都十分方便的地方建立民盟分部,其意義就不僅僅限於在澳門開展民主愛國運動,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珠江三角洲地區,特別是中山縣開展愛國民主運動,支援五桂山區、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粵桂邊縱的武裝鬥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力量。

1948年春,彭中英和葉春到澳門約見當時在中山襄助孫中山的侄子——孫乾主政的蘇翰彥。彭中英、葉春、蘇翰彥都是張炎在粵西擔任行政督察專員時,智鏃團的核心人物,他們三人志同道合,情同手足。現在相聚濠江,分外高興。他們每人分別陳述了各自的近況,葉、彭兩人還向蘇翰彥說明來意,要求介紹蘇翰彥加人民盟組織,希望蘇翰彥全力協助彭中英籌建民盟澳門分部,並立即在中山積極發展民盟盟員,著手建立民盟基層組織。蘇翰彥一一從之,立即填交了人盟申請表,由葉、彭兩人做介紹人,辦理了人盟手續。

在此之前,蘇翰彥在石歧自發邀約李有傑、鄭滄徽、陳宏文等人組成了一個學習小組,學習小組每週都有一兩次聚會,討論時事政治。彼此之間早就成了政治上的知心朋友。這次蘇翰彥從澳門回來,首先便是找這幾個人碰頭,把到澳門與彭中英、葉春會晤的一些情況告之於他們。李友傑曾在張炎屬下的學生隊當過副隊長,同彭中英、葉春也都相識,而且對他們很為敬佩。鄭滄徽和陳宏文對彭中英和葉春的英勇鬥爭事蹟,早已有所耳聞,仰慕之情油然而生。現在聽了蘇翰彥從澳門回來得到的資訊,興奮不已。此時,陳宏文就把他已於1946年在廣州參加了民盟的事情相告,李有傑和鄭滄徽兩人則由蘇翰彥與葉春和彭中英聯系,由葉、彭兩人作李有傑和鄭滄徽的入盟介紹人。由此,拉開了在中山境內建立民盟組織的帷幕。

蘇翰彥在澳門辦理了入盟手續之後,彭中英當即告訴他,中共在當地的地下組織會直接派人同他聯繫,日後許多具體工作任務,都將由當地中共組織直接部署。民盟組織要接受當地中共組織的領導,要努力完成中共交給的任務。此外,還要注意做好保密工作。蘇翰彥一一記在心裏。

葉春、彭中英介紹和吸納蘇翰彥、李有傑、鄭滄徽加入民盟組織以後,葉春立即回到香港,向主委馮裕芳彙報,同時也向中共中央華南分局饒彰風進行彙報,要求分局通知珠江地委、五桂山區黨委立即派人同在中山縣政府以科長為公開身份做掩護的民盟盟員蘇翰彥聯繫,直接部署任務。而彭中英則駐紮澳門,偕同彭廷璽在澳門本土開展民盟盟務工作。

民盟港九支部主委馮裕芳於1946至1947年間到澳門療養時,緊密團結當地愛國民主人士,並在那裏紮下了根,吸納了中學著名高級教師孫錫昆等幾個人人盟,還聯繫了一些要求進步的知識份子。馮裕芳把這些名單交給了彭中英。彭到澳門以後,一一聯繫,繼續發展組織,建立香港—澳門—中山秘密通訊系統,同珠江三角洲各地下黨組織建立組織聯繫。

蘇翰彥從澳門回來後不久,中共珠江地委、五桂山區黨委先後派盧克誠、呂華、周挺等人來到石歧亭子下一號蘇翰彥寓所,持介紹函直接找蘇翰彥進行會晤。由於蘇翰彥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他們一見如故。此後,呂華、周挺、盧克誠等人就成了常來常往蘇家的「親戚表叔」,並按情況需要住在蘇家樓上或樓下,由吳德琬進行熱情而周密地接待,活動一直持續到中山全境解放,從沒出過任何差錯。情況往往是樓上國民黨高官要員們在商談什麼政策,樓下「表叔」都聽得一清二楚,這邊剛剛談完,那邊五桂山區就全都知道了。有時,樓上有重要的客人開會,樓下則由蘇翰彥的老母親在飯廳裏把收音機的音量調得大大的,不時播放出鑼鼓喧天的粵曲。此時,一般客人到訪,便被婉拒,不得入內。

蘇翰彥、李有傑、鄭滄徽加人民盟以後,連同陳宏文,在中山縣境內積極發展組織,到1948年冬,發展盟員達到80多人。

與此同時,彭中英在澳門本土,和在澳門鄰近的周邊前山、灣仔吸納了盟員十餘人。到1948年冬,盟員總數已擁有近百人左右,民盟澳門分部正式成立,由彭中英任主任委員,蘇翰彥任秘書,李有傑、陳宏文、鄭滄徽等為委員。

民盟當時的建制,支部是省級機構,分部是縣市級機構。澳門分部是港九支部的下屬機構,是縣市一級的地方組織。但其活動範圍、所負擔的歷史使命都遠遠超過了其他縣市。

中共五桂山區黨委對民盟的要求是:迎接解放大軍南下,做好支前工作;及時掌握敵特情況,向黨組織反映;策動國民黨屬下官兵起義;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粉碎敵特造謠陰謀;護廠護校,保護機關檔案和公共財產;積極協助地下黨做好和平接管的準備工作。民盟澳門分部除了要積極貫徹五桂山區黨委的意圖以外,還擔負著支援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區的解放鬥爭、支援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區縱隊人力、物力的任務;同時,還受民盟南方總支部和民盟港九支部的委託,指導和領導民盟江會分部籌備成立和開展盟務的工作。期間,分部組織委員李有傑就多次奉派到江門瞭解民盟江會分部情況和指導開展盟務工作。

1949年春,民盟澳門分部奉民盟南方總支部命令,按盟員分佈地域分成澳門和中山兩個分部,澳門分部屬港九支部領導,主委仍由彭中英擔任。中山分部轉屬民盟廣東省支部領導,主任委員由蘇翰彥擔任,委員有李有傑、鄭滄徽、賴志衍、龐新等。1949年夏,彭中英奉命調回粵桂邊區縱隊,接受新的任務。澳門分部主委一職由李有傑接任。

民盟澳門分部在解放戰爭中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成立,並在支援解放戰爭、迎接解放過程中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解放戰爭期間,特別是1948年以後,國民黨為維護其反動統治,在蔣管區內對所有人員的來往,實行嚴格監控。不持有蔣管區內國民身份證的,一經查出,立即予以拘捕。澳門分部利用委員兼秘書蘇翰彥在中山縣政府工作上的方便,在縣政府裏秘密分批取到已蓋有公章的有效國民身份證共約5000張,分期分批分別送給五桂山區遊擊隊和粵桂邊區縱隊。另外,抗日戰爭期間彭中英安排地下中共化縣縣委書記葉信芳到榕樹鄉公所任文書職務時,鄉長彭尚儒把鄉公所的印信交給葉保管,葉信芳利用這個機會,蓋了許多空白身份證,這就為遊擊區人員靈活出沒於蔣管區內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中共五桂山區遊擊隊派人來石歧採購藥物和通訊器材設備,當時石歧四面路口都設關卡嚴格檢查,他們買到的藥物器材很難通過關卡。山區黨委派人與民盟澳門分部秘書蘇翰彥聯系,請他設法幫忙。蘇翰彥利用縣政府的函箋給他們寫放行條,並蓋上縣政府的公章,就這樣,使山區遊擊隊到石歧來採購的物資一次又—次安全地運了回去。

在營救共產黨人、保護地下工作者的生命安全方面,民盟組織也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工作。如:中山九區一位已懷孕數月的小學女教師因被告密是「異黨分子」被逮捕入獄,交縣政府承審室審理。民盟組織通過蘇翰彥向承審室主任進行解釋,為該女教師說情,終於使她獲得具保釋放;中山縣古鎮鄉中共地下黨員蘇金榮、蘇恒輝等三人被三區警察派出所逮捕。民盟組織通過蘇翰彥請孫乾縣長下令釋放,並幫助他們迅速轉到革命根據地;民盟組織在獲悉國民黨特務機關決定逮捕地下共產黨員張光等二人,中山縣警察局還將派便衣隊長率隊到澳門搜捕五桂山區派到澳門活動的遊擊隊員的消息,立即通過地下途徑,通知有關人員迅速安全轉移,使反動派的逮捕計畫落了空;四區左埗頭中心小學教師黎茨被中山縣軍事科列為「異黨分子」,決定拘捕,民盟組織便搶先通知該校校長(民盟盟員)轉告她本人,叫她立即請假離開學校,使她免遭此難。

中山縣古鎮鄉要組織一支隱蔽在鄉村既能做宣傳群眾工作,又能做地下通訊工作,還要負責保護當地地下工作人員和革命群眾安全的武裝工作隊,要求民盟組織予以支援。民盟組織為此通過蘇翰彥的關係,設法籌款買了30多支步槍和一批彈藥,租一艘小船,由蘇翰彥兄弟親自從石歧秘密送至新會與順德交界的外海,轉交給古鎮鄉中共地下黨支部書記蘇松柏同志接收。與此同時,蘇翰彥又協助蘇松柏說服古鎮蘇族士紳「借」大米一萬多斤和一批槍械彈藥給珠江縱隊順德獨立團。

民盟澳門分部還為廣東南路與廣西交界的中共粵桂邊區縱隊籌捐活動經費,陸文浩發動歧關汽車公司總經理捐款一萬港元,澳門名醫黃榕增博士捐款兩千港元。這些捐款統統送到香港,由葉春親手交給中共中央華南分局轉給粵桂邊縱隊。

黃榕增博士於1949年夏在澳門加入民盟,入盟後每月資助500元葡幣給民盟組織補貼工作人員生活費和開展活動費用,從那時起,民盟澳門分部的工作人員才免受斷坎之苦。新中國成立後,他奉命調回廣州,先後任中山醫學院教授、廣州市方便醫院、人民醫院副院長,民盟廣州市委主任委員、民盟中央委員等職。

還有兩件事是特別值得一提的:一是民盟創建澳門群學社;二是民盟支持畢漪汶創辦澳,澳門東南學校。

群學社是民盟澳門分部領導的半公開的青年群眾自學組織。所謂半公開,即:公開「群學社」這個群眾組織的名稱,而對這個組織是誰領導的,社址在何處,成員是哪些人等等,都不公開。如果是還沒有參加民盟組織的人,一般都不知道是民盟領導的。如果不是有進步的社會關係,有政治可靠的朋友介紹,就不可能跨進群學社的門檻。通過盟員或有關人士的介紹,經過審查,政治可靠,才能接收為社員。社員最多時發展到40多人,分成若干組。以自學為主,每週至少集體討論一次,有時也聯組學習,聽取中心發言。學習的內容考慮到社員的愛好和基礎,從散文、小說、詩歌到《社會發展史》《大眾哲學》,逐步轉人《新民主主義論》《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論黨》中有關「群眾路線的章節」等等。

群學社曾經在香港《文匯報》發表過支持香港36團體合法鬥爭的公開信,捐資捐物到前山慰問解放軍,還發動社員購買勝利公債等等。

群學社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對青年進行了革命的啟蒙教育,例如:一些青年對於中國革命,對於中國共產黨,對於人民解放戰爭,本來是毫無認識。參加學習後,才提高了認識,廣州解放後就紛紛回來投考大學或參加工作。有進人南方大學、軍政大學的,有就讀華南農學院、湘雅醫學院的,有投入華南文藝學醫學院劇團當演員的等等。

原新會市二輕機械廠書記何傑同志在他寫的《我對群學社啟蒙教育的感受》一文中說:「當時他只知群學社是個進步組織,還不知是民盟領導的,更不知謝炎是民盟的地下工作者。由此可見,群學社確實起到了對社員進行革命啟蒙教育的作用。」

解放後,群學社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另一件事是民盟支持盟員畢漪汶開辦澳門東南學校。

原來,畢漪汶的同學朱某辦了一所學校,連幼兒班總共只有幾十名學生,規模很小。

由於經費短缺,拖欠了教職員工資,甚至連水電費也付不出,瀕臨倒閉。朱某上門要求畢漪汶接辦,以便卸下包袱。畢漪汶是澳門富商長女,嶺南大學畢業,時為澳門某中學高中教師,剛剛參加民盟。她一時不知自己是否應該接辦這所學校。她向民盟組織彙報後,民盟組織及時作出決定:全力支持畢漪汶接辦該校。畢女士決定接辦這所學校後,當即辭去高中教師職務,接任該校校長。她把全部精力撲在該校,對原任教職員工,願留者繼續留校工作,職位和待遇不變,按月發出工資;另謀高就者,補發拖欠工資。民盟組織派出謝炎等幾位有教學經驗的盟員到該校義務任教,又在該校單獨成立民盟小組,謝炎兼任這個小組的組長,每週開會一次,討論有關辦學的事情,力求當好畢校長的耳目和參謀,為貫徹學校行政的種種措施,起到了保證的作用。

學校除設立幼兒班和小學各年級外,還開辦民眾夜校,免費招收工廠職工入學,贈與學生課本,教學生唱革命歌曲,進行革命啟蒙教育。1949年10月1日早晨,學校門前冉冉升起五星紅旗,成為澳門最早升起五星紅旗的學校之一。後來學校越辦越好,規模越來越大。不久,校址搬到畢校長家的後院,得到畢校長媽媽莫翰聲的大力支持。隨後,又興建了頗具規模的新校舍,成為澳門知名度頗高的學校。畢漪汶也因此成為了澳門著名的教育家。可以說沒有民盟澳門分部,就沒有澳門東南學校。

1951年,中央要求各民主黨派在海外的組織停止活動。民盟南方總支部派蘇翰彥到澳門傳達這一指示,並負責處理澳門分部的結束工作。澳門分部的歷史,從此畫上了句號。澳門分部從籌備成立到結束,歷時三年多。彭中英也於1949年夏,奉命調回粵桂邊區縱隊。

民盟澳門分部的歷史雖然不長,但在支援解放戰爭,開展愛國民主運動,參與當地文化教育建設,為新中國、為民盟培養幹部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潘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