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意義重大 劉紹滿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即將出臺之際,行政長官崔世安近日率領政府代表團馬不停蹄赴大灣區珠海、廣州及深圳等城市參訪交流,與各城市之間在旅遊、文化、金融、服務業、教育、經貿、科技、青年創業創新等方面加強合作及交流。特首此行意義重大,相信在未來推動大灣區的共同發展方面,與各大城市之間在各領域的合作將會更有默契,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融合發展,促進互利共贏合作關係,有利共同推動大灣區的發展。尤其大灣區建設涉及到「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面對新時代區域合作發展的新格局,澳門自身需要根據國家所需,發揮澳門所長,透過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才會有助更加全面、深入和緊密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跟隨國家改革開放的步伐,還更加有利本澳的整體經濟穩健向前發展。

至於澳門如何參與大灣區建設,行政長官崔世安日前則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澳門是一個很大的發展契機,澳門必須主動融入和參與。」崔世安日前還表示,感謝中央政府支持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此,特區政府做了不少研究和調查,主要包括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實事求是地解放思想,走出去,請進來;二是要加強學習專業領域知識,例如法律法規的構建、政府與商業的運作模式,以及在不同法律體制和稅務制度下如何進行融合等;三是民心相通,通過文化的力量讓澳門一步一步融入大灣區建設。澳門地方雖小,但會盡能力做好準備工作,以迎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澳門以構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為發展定位,須做好這兩方面的工作,同時,也要發揮澳門旅遊方面的優勢,包括旅遊產品、旅遊文化及世界旅遊培訓基地等。筆者也認同的一點就是,尤其在旅遊方面,未來澳門應繼續發揮構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優勢,與大灣區共同打造世界旅遊休閒目的地,共同提升區域旅遊服務水準,為大灣區整體發展增添動力。

在行政長官崔世安近日考察的珠海、廣州及深圳等城市的情況來看,有利與大灣區各城市攜手共進融入國家發展。正如行政長官崔世安日前與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會面時表示,澳門特別重視與珠海的合作發展,而在《粵澳合作框架協議》及合作會議下,珠澳兩地合作已有很好的經驗,也打下了鞏固基礎。他並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框架下,珠澳可在特色金融、智慧城市,以及現時發展勢頭良好的中醫業產業園等加強合作,冀取得更大突破,攜手向中央請求支持珠澳兩地的合作,支持澳門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進一步拓展合作空間。而郭永航則指出,中央設立珠海經濟特區,其中的重要因素是因緊靠澳門,「可以說,沒有澳門,可能就沒有珠海經濟特區,更加沒有橫琴新區。」珠海的發展離不開澳門的支持和幫助,珠海與橫琴將以支持澳門產業多元化為己任,促進並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郭永航還說,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澳門可利用資金優勢招攬人才,同時通過設立產業基金、天使投資、風險投資以及與內地機構共同設立基金,從區域金融做起,著手來帶動產業多元化。在通關便利上,橫琴可改革通關政策,實施「一線放寬、二線管住」的監管模式,讓人員自由流動,便利兩地居民自由往來。他並提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出臺、港珠澳大橋即將開通,對珠海而言都是機遇。期望通過澳門與珠海深度聯手、融合發展,敢於用雙方的優勢吸納高端創新資源、招攬高端人才,把產業做大做強。

此外,行政長官崔世安在日前與廣東省委副書記、廣州市委書記任學鋒會面時表示,他希望粵港澳大灣區總體規劃出臺後,能與廣州市加強教育、旅遊、文化、經貿、科技、青年創業創新等多方面合作,並促進兩地青年的交流學習。崔世安表示,澳門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一直在努力構建。下階段主要關注兩個方面,一是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冀得到廣州市的關心支持,協同發展;二是促進澳門可持續發展,冀發展好與兄弟省區、市區的關係,並加強區域合作。他並希望在大灣區總體規劃出臺後,與廣州市在過去良好合作的基礎上,繼續加強多領域的合作。建議兩地可加強教育、文化、旅遊、經貿、科技、青年創業創新等方面合作,並促進加強兩地青年的交流學習。任學鋒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出臺,廣州正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希望以後與澳門多交流,把合作更具體化。並鼓勵澳門的青年能多到廣州看看,增加更多合作的機會。崔世安並與深圳市委副書記、深圳市長陳如桂會面時表示,澳門與深圳在旅遊、文化、貿易、金融、服務業等方面已構建了一定的合作基礎,期望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出臺後,能與深圳有更深入和實質的合作。陳如桂認同,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深圳與澳門可聯手發展,特別是經貿、文化、旅遊、金融等方面的合作。他透露深圳將出臺便利港澳青年、港澳人士到深圳創新創業的政策,並按照中央的要求,把港澳融入發展大局之中。藉著大灣區發展規劃出臺的契機,深圳與澳門可以抓緊機遇,推動更多務實的合作。在金融方面,深圳有穩健的金融基礎與發展潛力,期望深澳兩地在科技創新基金、合作銀行、保險等方面有所探索。深圳亦願意以金融方面的優勢,推動澳門多元發展。

眾所周知,粵港澳大灣區涵蓋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等珠三角九個城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區的粵港澳大灣區,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活力的經濟帶。澳門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必須要增強發展後勁、實施錯位發展,也必須要找準國家所需、自身所長的定位,發揮自身的優勢。正如有學者所言的,內地與澳門是命運共同體,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是澳門的必然選擇。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對深化「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和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意義重大,這個過程中,對澳門進一步推進經濟適度多元和持續發展也具有深遠的政治和經濟意義。有學者也形容指,澳門與內地是命運共同體,澳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是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也是必然的選擇。其實,澳門特區政府在2016年編制的首份《五年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研究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體現了特區政府對大灣區建設的高度重視,並積極參與、統籌謀劃。因而,筆者也認同的一點就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澳門可以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特殊優勢,與大灣區的城市群優勢互補,資源共用,協同發展,有助進一步鞏固和提升澳門「一中心、一平臺」的發展定位,同時有助於鞏固澳門在國家和區域的地位和功能,促進澳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區域融合發展已是潮流所趨,澳門不能故步自封,必須善用自身獨特優勢,與粵港一道共同推進大灣區建設,聯合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努力提升區域的整體競爭力和吸引力。

值得一提就是,於2016年,特區政府頒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明確提出「研究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攜手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經濟區域」。就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而言,澳門特區初步計劃圍繞兩大角色、三個定位、八項重點開展工作,並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角色就是,在中央政府支持下,促進「一國兩制」方針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落實;發揮澳門獨特優勢,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開放合作紐帶。而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功能定位方面,則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著力打造旅遊教育培訓基地;其二就是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進一步建設好中葡經貿合作會展中心、中葡中小企業商貿服務中心、葡語國家商品集散中心,重點打造中國與葡語國家金融服務平臺;以及「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其三在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點領域方面,則計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合作紐帶;多方合作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推動共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探討粵港澳大灣區內澳門居民的同等待遇;推進人文交流,促進文化繁榮;推進雙向合作,支持青年創新創業就業,拓展中小企業發展空間;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積極應用前沿技術培育創新生態系統,支持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在澳門的發展;強化粵港澳大灣區的宣傳推介。其四在建立健全機制的方面,則計畫建立高層次合作機制,開展好頂層設計;健全工作統籌協調機制,有效督辦落實工作;以及擴大社會參與,促進民間合作等。充分顯示澳門特區政府當局是有計畫步伐參與大灣區的建設,也相信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另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與美國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並稱世界四大灣區。雖然最年輕,但粵港澳大灣區卻是最具成長潛力的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初具國際一流灣區的特徵。大灣區的經濟總量、經濟質量、經濟潛力在國家經濟中地位突出。大灣區地理位置優勢明顯,産業結構高端化發展,創新驅動特徵明顯,開放型經濟特徵明顯。此外,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大灣區的重要意義,首先體現在深化「一國兩制」實踐;同時表現為對外支持配合「一帶一路」建設,對內推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大灣區將致力打造世界級新經濟區域,增強科技創新、擴大國際合作、提升優質生活,建設內地與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澳門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主動把握大灣區帶來的發展機遇,搭上祖國發展的快車;避免在合作的浪潮中錯失良機,避免在未來的發展中被邊緣化。粵港澳大灣區的最大特點是「一國兩制」,具體表現為「一國」之下的多元性,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單獨關稅區。大灣區內的粵港澳三地,社會制度迥異、法律體系不同、發展階段與核心能力等多個方面呈現差異性。如何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密切區位合作,探索機制體制創新,發揮港澳優勢,深化港澳與內地的資金流、人流、物流、資訊流的便捷互通,對於推進「一帶一路」,實施高水準雙向開放的國家發展大局都有重要意義。粵港澳大灣區具有「一國兩制」優勢、先天區位優勢、開放型經濟優勢、人文環境優勢,已經具備了建設成國際一流灣區的基本條件。粵港澳三地不僅同根同源,血脈相通、文化相同、語言相同,而且早有合作基礎。正如有學者所言的,粵港澳大灣區為推動內地、港澳協同發展以及加強與國際社會合作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的一個新創舉。在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背景下,它將會成為「泛珠三角經濟新引擎」,並擔當「一帶一路」國際運營中心的角色。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相信會有力推動「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向世界提供跨制度區域合作的獨特經驗。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是納入「十三五規劃」的國家發展戰略,是國家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的一個新創舉和重大發展引擎。筆者相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啟動,有利於推動粵港澳三地進一步擴大開放,彙聚全球更多的創新要素資源,並且珠三角地區可以為澳門地區鞏固服務業優勢、發展多元化產業提供有力支撐,支持澳門地區的繁榮和穩定。正如有學者所言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深化粵港澳經貿和金融合作創造了新空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以實現三地分工合作、優勢互補,促進經貿合作不斷深化,也帶動金融合作進一步加強。不管是金融業還是高端服務業,港澳特區可以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同時,建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有利於促進交通深度融合,推動珠三角城市聚合相融,目前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一些基礎設施建設也都是為實現新的發展打開壁壘,拆除障礙。以共建世界級國際航運物流中心為目標,充分發揮灣區內港口、機場的各自特點和優勢,將大灣區打造為國家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貨物和資本集散、市場拓展的空間載體和管理中樞。以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為契機,打造立體交通聯通網路,推進基礎設施如鐵路、公路、隧道、大洋航線、網路電纜和電網道路網路、機場、港口等的互聯,不斷提升連接效能。同時,可以更有效整合各類生產要素,促進生產要素流動,實現區域內「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四要素的自由流動,擴大澳門的發展空間和格局,促進澳門經濟產業多元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實施「一帶一路」重大倡議提供了戰略支撐。澳門居民在內地工作與就業提供新的管道。首先,珠三角發展部分中心服務功能,有助於疏解澳門地小人稠的城市壓力,使其能夠集中優勢環節尋求發展;其次,積極推進醫療、教育、環保等具體領域的互聯互通。有利於加強港澳青少年的愛國愛澳教育,並為其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

國家的「十九大」報告把國家發展與港澳發展進一步聯繫了起來,為港澳特區未來發展規劃了藍圖。對於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問題,有學者指出,澳門特區要更好地利用「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便利條件,善於捕捉和利用國家釋放出的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澳門中聯辦經濟部長劉斌日前則建議:第一,突出一個「謀」字,科學謀劃、善用「兩制」之利,為大灣區建設提供「澳門方案」。與世界其他灣區不同的是,粵港澳三地實行兩種不同的政治制度,其法律體系和行政體系各不相同,存在很多資源共用、制度對接的障礙,這些問題的解決沒有先例可循,只能依靠科學謀劃和研究逐步推進。重點就是要發揮大灣區內制度的多元性和互補性優勢,多領域對接「兩制」下統一市場的建設,這實質上是對「一國兩制」實踐的深化和創新。澳門是中央認可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榜樣」,建議在國家的支持下,粵港澳三方進一步科學謀劃,開闊思維,對大灣區規劃建設中涉及的制度、機制對接等進行頂層設計。可以在澳門「先行先試」,形成「澳門方案」。再逐步推廣,充分體現開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意義、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他也指出,澳門和其他大灣區城市,都應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聚合「兩制」的優勢、聚焦大灣區「9+2」城市的各自優勢,高水準深化城市間的合作,「兩聚一高」,實現互利共贏和協同發展。筆者也相信,通過不斷融入大灣區建設,澳門將進一步拓寬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澳門將更加繁榮穗定、澳門「一國兩制」實踐更加成功。

因此,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有利於大力促進粵港澳三地的更緊密合作和全方位融合發展。特別是對於澳門來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進一步豐富「一國兩制」偉大實踐內涵的重要意義,充分體現了國家始終是澳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強大靠山和堅強後盾。大灣區建設將可進一步有效保障澳門的長期繁榮穩定,更好地助力推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為全面深化澳門與珠三角九市和香港特區的相互友好合作,帶來了我們翹首以盼的新格局。未來,澳門應需要不斷挖掘自身現有和潛在的優勢,按照「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的要求,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提升澳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為澳門市民創造更多發展機遇,為澳門服務國家、聯通世界,提供更加廣闊的平臺,並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融合發展,促進互利共贏合作關係,共同將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化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